索引號: | 014207264/2024-13682 | 分類: | 商貿、海關、旅游\國內貿易(含供銷) 通知 | ||
發布機構: |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號: | 通政辦發〔2024〕30號 | ||
成文日期: | 2024-10-14 | 發布日期: | 2024-10-15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稱: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南通市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10月14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南通市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發〔2024〕18號)精神,加快推動我市服務消費多樣化發展,著力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持續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制度創新,突出項目集聚、業態提升、場景支撐,以首發經濟促進消費升級,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提升,多方位創建特色品牌、多渠道引培消費產業,全面提升南通服務消費的品牌集聚度、商業活躍度、消費便利度,持續擦亮“南通好玩”城市消費名片,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工作
(一)做精住餐消費。引進國際一流品牌酒店和國內外品牌餐飲,培育特色小吃產業集群,打造三鮮街、龍信廣場、八廠九街等網紅美食街區,開設全球、全國和區域首店、體驗店、連鎖店,支持企業開展星級酒店評定、入圍“米其林”“黑珍珠”等專業榜單。圍繞品質住餐,豐富濱江、環濠河、沿海地區“酒店+旅游”“酒店+文化”“酒店+親子”等特色產品,實現高端住餐業與多業態融合發展。圍繞“民宿+民俗+美食”,支持本地民宿品牌、“老字號”集聚發展,提升“美食名鎮”“美食名村”的商業價值,擴大百味鄉食系列美食菜品和百優鄉產系列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市農業農村局、南通文旅集團,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豐富文化消費。用好用足南通大劇院、南通美術館等文化傳播交流平臺,提供高質量藝術展演。擴大紫瑯文化系列品牌影響力,辦好音樂演出活動,打造在省內乃至長三角極具影響力的音樂文化品牌;辦好戲劇演出活動,集聚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戲曲、話劇、舞劇、音樂劇等;辦好動漫展等活動,延伸青年群體消費點,推動二次元經濟破圈發展。結合電影、演藝、文創、展覽等主題活動,支持重點商圈、街區引入實景演出、燈光秀等新型業態。推動南通博物苑、富美帽飾博物館等推出更多優質文化創意產品,推廣發展國潮復興市集、跳蚤市集等夜購方式。支持舉辦鄉村傳統集市,引導各地在鄉村旅游景點、城鄉結合部以及傳統人氣聚集地開放夜間集市。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設藍印花布基地、扎染非遺藝術館等文化創意重點項目。〔市文廣旅局、南通文旅集團,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促進旅游消費。持續擴大“江海有情,南通有請”文旅品牌知名度,提升旅游服務品質。深入挖掘五山、圓陀角、小洋口等旅游度假區的新消費點,持續放大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南通碧海銀沙景區等新興旅游景區的流量效應,加快推進張謇歷史人文記憶軸、啟唐城、栟茶古鎮、東布洲市民農莊田園、龍灣水鎮、蘇通長江生態文化園、通州灣房車露營基地等重點文旅項目。圍繞“繽紛百里”江海行,推出“長江口第一縷陽光”“濱江晚霞”“濠河夜游”等產品和線路。推廣“city walk”精品游,聚焦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網紅景點、特色咖啡館等文旅場所,套餐化、鏈條化推介“好通游”精品線路,打造“跟著博物館去旅行”“尋味美食去旅行”等品牌項目。舉辦南通江海國際文化旅游節、南通文旅樂購嘉年華等活動,持續開展“歡享江海?樂游通城”、四季游主題推廣等系列活動。〔市文廣旅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挖潛體育消費。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體育場館建設、運營,盤活空置場館場地資源,依法依規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增加體育消費場所。支持新建或改建社區“百姓健身房”和群眾身邊的口袋公園,完善城鎮社區10分鐘健身圈。圍繞“體育+鄉村+文化+旅游”,打造特色全民健身項目品牌,形成具有南通地域特色和獨特商業價值的多元化文體旅一體IP。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自主品牌體育賽事,提升足球、籃球等職業賽事質量,辦好馬拉松、濠河龍舟賽、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等國內外知名品牌賽事。建立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業余競賽體系,推動舉辦城市體育聯賽。〔市體育局、市文廣旅局、南通文旅集團,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家政居住消費。突出規范、優質、便捷、降本,深化“江海好阿姨”“愛育通城”等品牌建設,推動家政、托育、物業、家裝消費服務提檔升級。鼓勵行業協會建立家政服務平臺,推進家政服務機構標準化、專業化、數字化建設。鼓勵行業協會舉辦職業技能競賽活動,提升家政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做好家政從業人員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推廣家政人員持證上門服務制度,推行電子版“居家上門服務證”,引導支持家政企業員工制發展。推動實施城市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建立社區家政服務驛站。探索新建小區每百戶配置20平方米嬰幼兒照護服務用房,采取公建民營或免房租交由第三方提供服務的方式,提供社區普惠托育服務,試點發放托育服務消費券。鼓勵物業企業探索“物業+生活”等多元服務模式,向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健康、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加強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健全縣鎮村三級寄遞物流配送體系,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發展高品質家居家裝市場,培育提供改造設計、定制化整裝、智能化家居等一站式、標準化產品和服務的龍頭企業。〔市發改委、市衛健委、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供銷總社、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郵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壯大健康消費。把握康養產業熱點,深化“康養+文旅”“康養+醫療”“康養+體育”等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全齡康養城市。加快發展銀發經濟,支持如皋建設申報省級銀發經濟產業園。將老年用品和服務納入促消費政策范圍,支持各地發放銀發消費券、體驗券。深入對接長三角養老服務需求,引進優質養老服務品牌。推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加快村級養老服務中心(站)布局,提升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服務能力,促進助餐、助浴、助醫、助行等服務發展。創新慢病康復療養、健康跟蹤管理和孕產嬰健康護理服務,鼓勵健康體檢中心連鎖化、集團化經營。促進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互補銜接,深化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建設。做強“中醫文化”服務品牌,用好南通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宣傳基地,推廣健康生活新方式。打造集健身、主題運動、康養于一體的品牌集居區,提供運動康養體驗空間。〔市發改委、市衛健委、市醫保局、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市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深化教育消費。用好我市“名校優師”資源,推廣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成果,吸引更多地區的教育代表團前來考察交流、跟崗鍛煉等。深化國際教育交流,推進蘇港澳基礎教育聯盟項目,支持海外華文教育,增加友好姊妹學校結對數,提升南通教育國際化水平。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開放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社會大眾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依托南通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指導各縣(市、區)推進社區教育。整合利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各類展館資源,開展藝術培訓,提升藝術培訓市場服務質量;探索全齡研學體系,打造“江豚灣”“夜觀星空”“昆蟲零距離”等生態精品研學路線。〔市教育局、市外辦、市文廣旅局、市體育局、南通文旅集團、南通報業集團、南通廣電集團,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培育數字消費。以數智技術為支撐,培育各類應用場景,推動線上線下聯動,帶動吃住行游購娛等行業轉型升級。推進數字消費基礎設施改造升級,聚焦品牌創新、數幣智付、產品換新、AI賦能、數字惠民等領域,打造更多數字消費創新場景,構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區、智慧門店、智慧物業等新型消費陣地,加快無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業態布局。支持電子競技、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發展。圍繞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推動“互聯網+消費品”的研發、生產、推廣。探索實施掌上南通APP“便民地圖”項目,以交互式電子地圖形式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搜索指引服務。〔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數據局、市文廣旅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委金融辦、人民銀行南通市分行、市住建局、南通廣電集團,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倡導綠色消費。支持餐飲企業實施集約化發展,建設中央廚房、集約化配送中心,構建種養、加工、配送、餐飲服務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體系。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廢舊家用電器、汽車、電子產品循環利用,開展以舊換新和舊物回收服務,持續擴大節能節水產品、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品以及相關服務的消費規模。鼓勵企業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加快綠色健康產品研發。〔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市監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促進服務消費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服務消費相關產業育引、載體打造、活動組織、政策保障等工作,對照本實施方案逐條逐項細化工作舉措,明確年度目標,形成工作清單。強化過程管理,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促、年底有落實”。發揮各類媒體平臺作用,加強政策宣傳解讀,總結推廣典型案例,倡導健康、智慧、便捷、共享的消費理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市各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促進產業集聚。結合“四圈兩群”建設,承接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溢出效應,把握首發經濟發展需求,切實加強服務消費領域項目招引,全力打造一批中高端、國際范的文化、體育、娛樂等各類服務消費載體。著力推動現有服務消費供給拓展空間、豐富內涵;注重培育服務消費新業態,打造定制化、多元化的服務消費模式,努力拓展消費新增長點,不斷提升高品質服務的供給水平。加快構建和完善相關服務業標準化體系,強化專業化的分工協作,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提高行業供給效率。〔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市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支持和示范試點,統籌消費領域財政資金精準支持重大項目、重要載體、重點行業建設與發展。支持在通高校設立服務消費重點領域相關學科,落實服務業人才職稱評審、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評價要求,推進服務業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在信貸產品的設計上更加貼近服務消費場景。〔市財政局、市委金融辦、人民銀行南通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南通分局、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優化消費環境。完善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加大對消費欺詐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鼓勵社區、商場、景點、平臺企業設立消費維權服務站,促進消費糾紛源頭化解。著力構建質量放心、安全放心、價格放心、服務放心、維權放心的放心消費體系,打造“無憂消費”品牌。〔市市監局、市商務局、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直屬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