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政辦發〔2012〕54號 2012年3月19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全面推進質量強市戰略的實施,加快落實“八項工程”、實現“八個領先”,努力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和全面實現基本現代化總體目標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積極創新質量管理工作機制,深入開展“質量強市”活動,努力營造推進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提升全市質量競爭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總體目標
1.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
2012年列入首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計劃;
2015年通過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驗收考核,榮獲“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稱號。
2.創建質量強縣(市、區)先進縣(市、區)
2013年力爭有40%的縣(市、區)通過質量強縣(市、區)先進縣(市、區)考核驗收;
2014年力爭有80%的縣(市、區)通過質量強縣(市、區)先進縣(市、區)考核驗收;
2015年力爭有100%的縣(市、區)通過質量強縣(市、區)先進縣(市、區)考核驗收。
3.創建質量強鎮(街道)先進鎮(街道)
2012年力爭有25%的鎮(街道)通過質量強鎮(街道)先進鎮(街道)考核驗收;
2013年力爭有50%的鎮(街道)通過質量強鎮(街道)先進鎮(街道)考核驗收;
2014年力爭有80%的鎮(街道)通過質量強鎮(街道)先進鎮(街道)考核驗收;
2015年力爭有100%的鎮(街道)通過質量強鎮(街道)先進鎮(街道)考核驗收。
(三)具體目標
1.產品質量目標:
(1)名牌戰略: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2~3個,馳名商標25件;省名牌產品240個、江蘇區域品牌2~3個、省優質產品生產基地3~5個,著名商標300件;省質量獎8~10個,市長質量獎4~6個,質量標兵企業100個;
(2)技術標準戰略: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30~35個,生產加工企業標準覆蓋率達到98%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產品比重達到90%以上;新制定市級以上地方農產品標準30~35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80~200個;每年認定國家級或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比重不低于35%。
(3)以質取勝戰略:產品質量監督抽檢合格率達到92%以上,重點產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農藥、肥料、獸藥等主要農資產品監測合格率平均達到90%;工業企業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等體系認證數達4000個;藥品生產企業100%通過GMP認證,藥品經營企業100%通過GSP認證;10~15家企業通過完善計量檢測體系確認,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在用計量器具檢定率達到98%以上。
2.工程質量目標: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質量必須100%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交驗合格率達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98%,創魯班獎或國優工程15~20個;高速公路、橋梁項目優良率100%,水利工程單元質量合格率達100%。
3.服務質量目標:用戶(顧客)滿意指數達到85以上;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高于全省平均數。制定行業服務標準5~10項以上,爭創3~5個省服務名牌,省服務質量獎企業達到3~5個。
4.環境質量目標:空氣質量指數、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聲環境功能區達標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削減目標。
5.經濟質量目標:全市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稅收、服務業增加值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GDP消耗能源下降3~5%,資源利用率高于全省平均數。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增強質量競爭能力。
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重點培育發展我市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扶持培育一批全國行業知名的“地標”產品,扶持發展江蘇區域名牌,扶持培育省級優質產品生產基地,扶持發展一批“質量先導區”,全面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大力弘揚宣傳一批名牌典范企業。建立由市、縣兩級財政共同匹配的名牌獎勵機制,對獲得國家、省、市名牌的企業給予獎勵。
大力推進技術標準戰略,扶持培育一批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技術工作組,扶持發展一批國家級產業集聚標準化示范區,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工作,積極推進規模以上企業的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積極推行企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省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和自主創新、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示范區。加快完善WTO/TBT標準技術社會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對實施技術標準化戰略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
大力推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爭創一批國家、省、市質量獎企業;積極推廣質量、環境、職業安全健康等管理體系認證,推進能源管理體系、節能環保產品認證;推廣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開展質量課題攻關和“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創建活動;加快國家注冊質量工程師、設備監理師等質量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制度建設,質量關鍵崗位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80%以上,在實行市場準入行業的企業關鍵質量崗位全部持證上崗。
大力推進公共檢測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設產業集群地區公共檢驗檢測技術服務機構的步伐,提升企業產品質量檢測監控能力,提高全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重點指導食品企業通過HACCP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認證,推進食品企業質檢員持證上崗制度;加強質量信息的采集、追蹤、分析和處理,及時通報質量動態和質量事故。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以農業龍頭企業、出口農產品企業為主要示范基地,扶持指導農產品企業向深加工發展,積極采用國際標準組織生產,擴大農產品出口;以產品質量等級、定量包裝、包裝標識、商品條碼等手段,加強流通領域的農產品標準化管理;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
大力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優勢企業要建立工程技術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努力成為集研發、設計、制造和系統集成于一體的創新型企業,鼓勵企業走產學研合作道路,加大科技開發投入,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占比,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專利技術,加快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水平,創建國家級博士后、院士工作站,爭創國家、省企業技術研發中心。
(二)加快建筑產業發展步伐,創新質量監管機制,增強工程質量優勢。
積極探索建筑業發展的新思路,加快建筑產業使用產品的開發和品牌培育,帶動地方產業板塊的發展。加快推廣和應用新型建筑節能材料,符合國家建筑節能標準的新建工程達到100%。
積極爭創國家、省優質工程,大力推進國家強制性技術標準和規范,進一步提高建設工程設計、施工質量,強化施工圖審查制度,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經驗,努力提高建設工程領域職工的素質和技能。
積極創新建設工程質量監管機制,強化工程質量主體責任意識,大力開展質量通病防治措施的落實工作,積極消除工程質量通病。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加強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管理,嚴肅查處各種違法行為。
積極培育設備監理主體市場,支持具有行業特點的設備監理單位獲得國家資質認可。加大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使設備監理活動在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中得到順利推進,促進設備監理事業健康發展。
(三)大力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增強服務行業形象。
優化服務業結構,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水平。實施服務業名牌戰略,加快培育發展一批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力的服務業名牌企業,加大扶持發展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傳統服務業老字號品牌,促進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力推進服務業標準化體系建設,重點加快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貿與技術服務、科技與信息服務、旅游、餐飲等領域的標準化進程,建立具有規范性、支撐性和先導性的服務標準體系。開展創建“購物放心一條街”活動。
開展服務行業社會滿意度調查,骨干服務企業和重點服務項目的服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爭創省、市服務業質量獎。加強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衛生覆蓋率,提升衛生服務質量和能力,提高全民衛生健康水平。
(四)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工程,構建綠色和諧環境,增強生態環境質量。
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構建綠色產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鏈,發揮計量節能降耗作用,推進實施節能技術項目,在化工、印染等重點行業實施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項目各100個。推進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一批綠色園區,著力發展綠色園區。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嚴控新上高耗能項目,從嚴把好項目能源和環評審查關,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采用節能環保型產品,全面推廣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初步建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推進新一輪“綠色南通”建設,深入實施藍天工程、清水工程,做好PM2.5監測工作,提高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和聲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鞏固工業廢水污染源達標排放成果,完善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率達100%。制定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杜絕重大、特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的發生。
(五)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增強企業主體責任。
建立健全質量誠信體系,完善質量信用信息收集與發布制度,開展企業質量信用評價,實施企業質量信用分類監管,建立質量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質量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完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加強質量信用社會監督。
大力推進食品市場準入制度,食品企業獲證率達100%,簽訂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100%;開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著力整治農村和城鄉接合部的小作坊和無證生產窩點,有效遏制無證照生產、加工、經營食品的行為。
認真落實各級政府的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全面落實職能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管責任,著重落實企業單位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逐步形成全市安全生產的長效監管機制,堅決杜絕特大事故,控制重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保持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
全面落實打假責任制,逐級明確打假目標任務,構筑覆蓋轄區的打假網絡,建立打假形勢分析制度,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造假事件,對假冒偽劣違法行為嚴重、社會影響惡劣、老百姓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迅速依法查處。
(六)加大扶優扶強力度,增強經濟競爭實力。
扶優扶強大企業集團,加快新興產業、戰略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的步伐,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區。要加大項目投入和引資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促進和帶動板塊產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市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幅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實現利稅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領導,精心組織。各地要建立健全專門工作機構,負責本地質量強縣(市、區)工作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宣傳教育、考核檢查等,并根據全市創建全國質量強市先進城市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實施,確保任務落實和目標實現。
(二)明確責任,落實目標。各縣(市)、區要以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的形式,把創建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鄉鎮(街道)、相關職能部門、企業及社會有關方面,明確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力爭2014年各縣(市)、區全部通過督查考核驗收。
(三)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加大宣傳力度,以《質量發展綱要》為主線普及宣傳教育,增強全民質量意識,弘揚質量先進典型,倡導質量誠信,引導消費者和全社會積極參與質量強市創建活動中來,形成政府、企業、百姓關注質量的濃厚氛圍。
(四)整體推進,加強考核。各地要賦予質量強市工作新的內涵,堅持通盤考慮,整體推進。要加強對此項工作的考核,制定考核細則,每季度按目標要求進行逐項考評,確保工作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