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2010年我市引進第一家校地合作南通南京大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院以來,先后引進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系統等高校院所共建了42家科技創新平臺(以下簡稱“科創平臺”),基本覆蓋我市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和船舶海工等主導產業。但部分科創平臺存在與產業結合度不高、自我造血能力不強等問題。
為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市場化、產業化為導向,進一步提升全市與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層次人才團隊共建的各類科創平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現研究起草該項工作指引。
二、主要內容
《工作指引》分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工作機制和保障措施四個部分。
(一)行動目標。重點提升源頭創新能力、運營管理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對建設期滿的科創平臺,利用兩年左右時間實現市場化轉型,達到收支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重點任務。一是強化功能定位,優化發展方向。將全市科創平臺主要分為戰略任務類、產業轉化類、技術服務類和其他類四大類型,構建“應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科技服務”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二是強化市場導向,優化運營模式。通過“平臺+運營管理公司”“平臺+產業化公司”“平臺+概念驗證中心”“平臺+聯合創新中心”的模式,逐步實現企業化運營、市場化轉型。三是強化賦能產業,優化雙鏈融合。以服務產業發展為核心,探索“AI+”應用場景開發,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助力科創項目招引,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雙鏈融合。四是強化協同聯動,優化合作機制。以協同創新為導向,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探索區域創新合作模式,構建產學研聯合攻關體系,促進科技資源融通共享,推動創新人才交流、創新資源流動和科技項目合作。
(三)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全過程管理機制。建立“設立登記-運行管理-退出整改”全過程的科創平臺管理機制。二是建立靈活聘人用人機制。構建“市縣統籌、保障重點、周轉使用”的編制使用模式,用好高層次人才事業編制“周轉池”。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建立科創平臺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制度,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四是建立市縣共建機制。探索科創平臺“市縣共建”模式,對功能定位清晰、運行機制健全、專業服務能力突出的縣級平臺,納入市級支持、協同共建。五是建立金融供給機制。探索“市場化基金+科創平臺+產業孵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利用市內現有產業基金,通過基金直投、社會資本跟投等方式招引企業、孵化項目、做大成果。
(四)保障措施。圍繞各有關部門共同支持、建立科學評估體系和健全科創平臺發展政策支撐體系等方面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形成發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