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下,“強富美高”新南通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7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進出口總額保持全省前列,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1%、6.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0.5%。
(一)堅持穩字當頭、進上發力,經濟運行實現整體好轉。穩定擴大生產。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9.8%。工業用電量增長17.4%、工業開票銷售增長9%、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增速均保持全省前列。出臺促進建筑業可持續發展“20條”,建筑業總產值達1.2萬億元、保持全國領先。新獲評省級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5家。拓展內外需求。統籌抓好產業投資和基建投資,大交通建設投資達410億元,爭取地方政府債券387.7億元。舉辦第五屆通商大會暨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出臺《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若干措施》,向民間資本推介基礎設施、城市更新、醫療衛生等領域重點項目39個。加快建設“四大商圈、兩大集群”,新引進精品酒店、品牌首店超100家。承辦首屆全國家紡消費節。因時因勢優化房地產政策,更好滿足群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外資外貿保穩提質、結構趨優,預計實際使用外資22億美元,跨境電商貿易額增長55.5%。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扎實推進。狠抓政策賦能。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各項政策,出臺推動經濟整體好轉“50條”、回升向好“26條”等系列政策,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120億元,兌現惠企資金43.4億元,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長17%。《南通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成地方立法,創成全國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
(二)堅持項目為王、科技賦能,強鏈補鏈延鏈不斷推進。大抓招商、猛攻項目。持續開展“招商引資突破年”活動,新簽約并注冊超5億元內資項目389個、超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97個,其中百億級項目3個。創新設立項目建設“龍虎榜”考評機制,超5億元項目新開工231個、新竣工達產198個,在建百億級項目13個,省級重大項目數保持全省前列。通威光伏組件、上海電氣異質結電池、康瑞新材料等重特大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刷新項目建設“南通速度”。舉辦南通投資峰會,新增備案私募基金40家。聚力創新、增添動能。《南通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頒布實施,制定新科創“30條”,引進科創項目1428個,凈增高新技術企業736家,新增中國獨角獸企業2家、中國專利獎企業9家。與東南大學、南通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長三角光電技術創新中心落戶,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84家。南通開發區在國家級開發區排名由第39位躍升至21位,南通高新區排名首次躋身全省十強,如皋獲評國家創新型縣(市)。實施“揭榜掛帥”項目20個、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7個,獲省科學技術獎26項。創成全國版權示范城市,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出臺“人才新政4.0”,設立“南通人才日”,舉辦江海英才創業周、清華大學南通周活動,新入選省“雙創”人才(團隊)77個、列全省第二。做優產業、壯群強鏈。出臺制造強市建設實施方案,建立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協同推進機制,舉辦新一代信息技術博覽會、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發展大會暨船舶海工產業展,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深化工業大企業、制造業領航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7家、百億級企業1家,總數分別達6886家、14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4家、實現總數翻番。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8171個,新增省級以上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57個,列2023年度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50強城市第12位。聯合中國證券報舉辦全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北交所服務基地落戶,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
(三)堅持區域協同、優江拓海,戰略支點地位更加凸顯。跨江融合形成新成果。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決定》明確“推進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滬通簽署新一輪科技創新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首個分中心落戶南通,啟東復旦醫學創新研究院落戶。深化產業協同布局,新招引上海、蘇南項目占市外項目比重近70%,啟東—吳江高端制造產業園開工建設。向海發展邁出新步伐。《南通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批,“富有江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納入城市性質定位。制定建設海洋強市行動方案。通州灣綠色化工拓展區獲批設立,中石油新材料、華峰新材料等重特大項目實現突破。交通樞紐建設取得新進展。與蘇州簽約共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北沿江高鐵、張靖皋長江大橋、海太長江隧道超序時推進。蘇通二通道、通蘇嘉甬鐵路如東延伸段、通常高速、通滬高速、臨海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洋口港5萬噸級通用碼頭、呂四港重裝碼頭建成投用,三夾沙南航道竣工驗收,洋呂鐵路先導段建成通車,通州灣相當A級航區獲批,新增2條集裝箱國際航線,進出南通港集裝箱運輸車輛在全省公路享受通行費五折優惠。洋口港、啟東港口岸擴大開放獲批。興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36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6萬噸,南通新機場預可研進入行業審查階段。
(四)堅持科學規劃、有機更新,城鄉功能品質穩步提升。精心抓好城市建管。深入推進城市更新三年行動,4個城市更新項目入選省級試點,南川園社區入選全國完整社區試點,完成60個老舊小區改造。西站大道二期、通京大道快速化改造一期竣工通車,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開通運營。市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5765個。新改擴建供水管網220公里、城市老舊燃氣管道323公里,城市生命線安全監管平臺上線試運行。建成省級“樂享園林”8個。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全國試點,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30.1萬畝。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率先實施“鄉村振興百村示范、農村人居環境千村整治”工程三年計劃,新增國家農業產業強鎮3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2個。改善農房1.2萬戶。新增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5個。全力守護美麗南通。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PM2.5平均濃度全省最低,空氣優良天數比率全省第一,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持續抓好長江大保護,國省警示片披露問題全部完成整改銷號,濱江“南通之鏈”先導段開工建設,430公里沿江沿海生態帶全線貫通,新增區域治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江豚灣”成為南通生態文明建設新標識。完成146家重點企業綠色化改造,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8家、綠色工業園區1家,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超60%。創成全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作為全國唯一地級市代表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并分享實踐成果。
(五)堅持發展惠民、善治安民,群眾幸福安康有效保障。民生福祉得到持續改善。辦好20項民生實事,財政民生支出占比超80%。城鎮新增就業11.9萬人,扶持群眾創業1.7萬人,就業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新增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7.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1萬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實現“十二連增”。新改擴建中小學12所,新增省優質幼兒園20所、省高品質示范高中3所,高考成績保持高位均衡。綜合醫改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連續三年獲評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能力提升獲國家政策支持,完成醫養結合首批國家試點任務。成立市托育服務指導中心,新建12家省級普惠托育機構。舉辦承辦國家級重大體育賽事45場次。創成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民族、宗教、統計、地方志、檔案、氣象、工會、青少年、婦女兒童、殘疾人、僑務、紅十字、關心下一代等事業不斷發展。江海文化彰顯更大魅力。弘揚張謇企業家精神,舉辦紀念張謇先生誕辰170周年座談會,張謇企業家學院全年培訓3.7萬人次。“中國好人”數量全省領先,“童聲里的中國”持續唱響,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獲評“中華慈善獎”。舉辦江海國際文化旅游節、紫瑯音樂節等活動,新增省級“最美公共文化空間”16家、省級非遺項目40個。洲際夢幻島、啟唐城、栟茶古鎮等重點文旅項目建成運營。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縱深推進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安全生產協作組覆蓋全市2.7萬家企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3.3%、9.3%。超額完成年度化債任務,債務綜合成本持續下降。推動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創成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全力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嚴厲打擊涉黑涉惡、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群眾安全感、政法隊伍滿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國防動員、軍民融合、雙擁共建、退役軍人事務、國家安全、反走私等工作扎實推進。
(六)堅持政治引領、全面從嚴,政府自身建設持續加強。扎實開展主題教育。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統籌抓好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認真組織讀書班、大討論、講黨課、“四下基層”等活動,形成一批可轉化、能落地的調研成果,整改落實長期難以解決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34個,政治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得到新提升。始終堅持規范用權。扎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制定市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12件。開展涉企行政合規全過程指導,調整擴容涉企“免罰輕罰”清單,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議案建議660件、政協提案397件。從嚴抓好作風建設。扎實開展“機關作風建設提升年”活動,牢固樹立“四敢”鮮明導向,政府效能不斷提升。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三公”經費支出進一步壓降。嚴格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持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