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年3月27日
地點:南通環境教育館
發布人:
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 葛文華
市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處負責人 徐顧丹
主持人:
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 萬華
全文實錄:
萬華:
各位新聞界朋友,大家好!歡迎出席南通市生態環境局2025年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將圍繞介紹市生態環境局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舉措和全市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情況兩個議題展開。
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發布會的同事,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葛文華、市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處負責人徐顧丹,他們將向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我是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萬華,今天的發布會由我主持。
首先,請徐顧丹處長介紹市生態環境局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舉措。
徐顧丹: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南通高質量發展,2025年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創新構建“智慧研判、審批提速、主動體檢、陽光執法、后評價護航”五維服務體系,覆蓋項目“選址研判-審批落地-執法監管-長效管理”全生命周期,實現“依法依規監管”、“有力有效服務”并重,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貢獻環保力量。現將政策體系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智慧研判與審批改革雙輪驅動
基于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成果,我局開發了南通市分區管控智慧管理平臺,具備管控單元查詢、項目準入研判及項目選址推薦等功能,園區、部門管理人員或建設單位均可登陸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官網進行查詢,一鍵生成研判報告,助力項目科學選線選址、園區精準布局。同時,我局深入推進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試點,推動報告編制內容簡化,試行同類型項目打捆審批,實施告知承諾制、總量豁免、環評豁免等政策,不斷優化審批與監管的有效銜接。截至目前,全市18個省級以上園區均已享受政策紅利,429個項目提前開工建設。符合條件的項目可向南通市各級環評審批部門申請。
二、兩證審批與總量保障有機銜接
2025年我局將全面推行建設項目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審批合一”試點,企業可填寫申請表并向各級環評審批部門申請,只需跑一次即可完成兩項審批,改“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時間可縮短約一個月。截至目前,全市已辦理十余件,極大縮短了辦件周期。同時,項目落地離不開排污總量保障,過去兩年,我們率先探索總量指標跨源收儲與使用,為儲備庫總量擴容,今年我局將進一步優化完善排污權交易機制,激發排污權交易市場活力,鼓勵企業通過排污權交易盤活閑置資源,支持企業以掛牌交易、電子競價或協議出讓閑置的排污權等方式變現。同時,我們將持續深化推進污染物總量數據統一工作,探索建立統一污染物排放清單,實現“一套數據,服務多方”,減輕企業多頭填報負擔。
三、“邀約式”體檢打造環保服務金招牌
2024年我局印發《南通市生態環境局“邀約式”體檢服務工作實施方案》,開啟“企業提出邀約申請—雙方約定服務時間—部門開展體檢”服務模式,推動排污單位由“被動檢查”向“主動邀約”轉變。截至目前,已服務全市581家企業,下發指導意見書377份,提出指導意見620條。2025年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邀約式”體檢服務,執法人員將始終秉持便民利企的原則,幫助、督促企業在發現隱患問題后,及時開展整改閉環,對檢查結果不納入執法程序,但對環保管理和治理的要求卻并未降低。在后期回頭看環節中,如若企業未兌現整改承諾以及屢教不改,將依法依規處理。該項舉措助力企業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同時,強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以指導代替處罰,服務與監管并重,將為持續優化區域營商環境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綠色動能。
四、數字監管賦能陽光執法新實踐
今年以來,我局對南通市綜合集成監管平臺開展先行先試,制定涉企行政檢查計劃、集成監管事項清單,試行“掃碼入企”59次,實現行政檢查全過程留痕。企業通過企業端查詢檢查人員資格、檢查內容和依據以及過往生態環境檢查記錄,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可通過平臺的執法端對行政檢查行為開展全流程回溯監督,規范涉企行政檢查。這樣全新的聯合檢查方式深受企業歡迎,從源頭上減少了重復和不必要的入企檢查,杜絕了不合理的多頭多頻次執法檢查。
五、環評后評價改革護航健康發展
由于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有時會出現項目建成后與預測情況有偏差,導致企業項目無法穩定運行。為有效解決這類難題,我局為“在嚴格落實環評所提污染防治要求后,污染物實際排放情況仍不符合原環評批復相關要求”的建設單位開通了環境影響后評價通道,有效解決企業超總量排放的潛在風險,提出更科學有效的管理要求和改進措施。
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將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謝謝大家!
萬華:
下面請葛文華局長介紹全市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情況。
葛文華: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近年來,南通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工作要求,全力踐行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萬事好通”營商環境品牌工作目標,積極探索創新,推動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方式向非現場監管執法轉變。通過非現場監管執法,實現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精準打擊,同時大幅度減少了執法人員現場檢查的頻次和數量,避免了對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打擾,對守法合規企業做到無事不擾,營造了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營商環境,助力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
一是優化監管體系,創新執法模式。在全省率先印發了《關于加強全市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快提升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效能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構建了以污染源自動監測監控為主,無人機、走航車等科技巡查裝備為輔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實現了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工作由人員普及型向數字智能型轉變,大幅減少入企檢查頻次。2024年,全市共開展非現場執法4417次,通過非現場監管手段查處環境違法行為407個,占總立案數比例為66%,非現場執法已成為我市生態環境部門的主流執法方式。
二是推進“五全建設”,保障數據質量。為確保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完整、有效,夯實非現場監管執法數據基礎,我局大力推進自動監測監控“五全建設”,即自動監測設備全檢定(或校準)、設施全驗收、異常全標記、質控全流程、數據全聯網,率先實現自動監測數據在生態環境行政處罰中直接應用的突破,既降低行政成本,又減少對企業的干擾,相關經驗做法在省廳非現場執法指導性文件中予以推廣。截至目前,全市1020家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及排污許可證要求自動監測的單位均已完成“五全”建設。
三是創新工作機制,打造閉環管理。圍繞推動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前列的目標要求,我局持續深化“1+N”生態環境指揮調度體系,全面推行“5543”指揮調度工作機制,對環境質量和污染源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控。一旦發現預警問題,能夠迅速進行推送、分類處置,并全程跟蹤督辦,形成了“實時監測、超標報警、數據分析、指揮調度、核查反饋”的線上閉環管理體系,實現問題精準發現,做到有案必查、無事不擾。2024年以來,通過指揮調度系統發現并處置各類環境問題4409個,有力支撐我市環境質量指標在全省保持領先。
四是推行工單管理,優化營商環境。我局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態環境執法任務工單制管理,除突發環境應急事故、上級交辦的緊急任務等特殊情況外,執法任務以電子工單形式提前派發,杜絕對企業的隨意執法。同時,通過南通市綜合集成監管平臺試行“掃碼入企”,通過平臺匹配功能,優化與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多部門的聯合執法,有效減少重復檢查和不合理的多頭多頻次執法,充分保障企業權益。2024年全市生態環境執法頻次同比下降約40%。
下一步,我局將進一步推進并優化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探索人工智能輔助執法,以更加高效的監管手段、更加精準的監管數據,進一步提升非現場監管執法智能化水平,讓智慧執法成為守護環境的利劍,以“執法精度”與“服務溫度”雙軌驅動,打造最舒心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保障。
謝謝大家!
萬華:
下面,記者朋友們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記者朋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謝謝!
南通電視臺記者:
在非現場監管執法模式下,生態環境部門如何與企業更好地溝通,讓企業理解并配合執法工作?
葛文華:
謝謝您的提問。在非現場監管執法過程中,我們高度重視與企業的溝通。一是保護企業知情權,嚴格規范非現場執法流程,統一使用江蘇省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并嚴格按照省廳非現場執法六步法開展非現場執法(定位簽到、非現場檢查、筆錄制作、企業推送、電子歸檔、任務完成),企業可以通過“環保臉譜”查看檢查人員、檢查時間、檢查事項、檢查筆錄等內容,確保執法過程規范透明。二是多渠道宣貫執法模式,通過舉辦政策宣講會、線上培訓等,向企業詳細介紹非現場監管執法的政策、流程和意義,并針對企業如何做好環境管理工作開展專題培訓,讓企業充分了解這一新型的執法模式。三是強化提醒服務指導,通過非現場執法系統,企業可以實時了解自身排污情況,我們也會及時向企業推送相關信息,實現信息共享。當發現企業存在問題時,我們會第一時間通過 “環保臉譜”、電子郵件或電話等方式告知企業,給予企業解釋和整改的機會,并在整改過程中提供指導和幫助。通過這些措施,增進了企業對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從而更好地配合執法工作。
萬華:
由于時間關系,本次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結束。如果記者朋友對發布內容需要進行深度采訪報道,可以和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宣教中心聯系,由宣教中心統一扎口協調安排。最后再次感謝大家的出席和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