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春過后,鑫之海家庭農場的麥苗從冬日的沉寂中緩緩醒來,在陽光的照射下,煥發出勃勃生機。“麥苗嫩綠挺立、長勢喜人與耕地質量提升密不可分。”農場負責人張勇站在田埂上眺望著麥田說道。
鑫之海農場位于常樂鎮麒北村高標準農田核心區,總面積500余畝,是海門區耕地質量提升及化肥減量增效示范點。近年來,鑫之海農場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開展了一系列肥效試驗。“經過多年努力,這個農場的耕地質量提升了0.5個等級。”區農技推廣中心耕地質量科副科長黃顧林說。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2024年,海門區多措并舉提升耕地質量水平,為保障糧食安全夯實基礎。
要想提升耕地質量,摸清家底很關鍵。2024年,海門區乘著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東風,對全區71個鹽堿地詳查點位分3個土層開展外業采樣、樣品制備和內業檢測等工作。組織技術人員采用閾值法、關聯分析法、極值法等數據分析法,對35510個“三普”表層樣、剖面樣、土鉆樣數據的完整性、規范性和準確性逐一審核,并通過了各項審核與驗收。“現在我們正在進行成果匯編,很快海門將有自己的耕地‘家譜’了。”區農技推廣中心耕地質量科科長杜巖說。
耕地質量監測有利于掌握耕地特征、演變態勢,為改良土壤提供科學參考。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海門區的耕地質量監測早已邁向了智能化階段。為了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2024年,海門區科學選點布點,新建省級監測點2個、市級監測點4個、縣級監測點6個,并對原有部分質量監測點的小區隔離設施、標識柱、標識標牌進行建設維護升級。目前,海門區共有部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7個、市級監測點14個、縣級監測點21個,這些監測點分小區記載施肥、管理、產量等生產信息,采集植株樣和土樣送檢,分析評價土壤變化情況。同時,海門區還在原有2個土壤墑情監測點的基礎上,新建3個土壤墑情監測點,并接入省級土壤墑情平臺和物聯網,全年及時發布土壤墑情信息18篇。根據《江蘇省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總體方案》要求,海門區還按照夏熟和秋熟兩茬,重點監測了40個省級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點的水稻季農產品,及時報送了農產品監測數據和年度監測報告,為全區耕地質量保護宏觀決策和農業生產微觀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在監測耕地質量的同時,開展肥效試驗,能夠起到“1+1>2”的效果。2024年,海門區共落實田間肥效試驗7個,其中經濟作物“2+X”試驗1個、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試驗1個、中微量元素試驗各1個、稻麥化肥利用率試驗2個、小麥配方校正試驗2個。“我們通過不同類型的田間試驗,來了解不同模式下肥料利用率,探索不同施肥模式下提升肥料利用率的途徑,從而研究改進施肥效應的技術措施。”農技專家徐軍介紹道。
2024年,海門糧食作物所需的氮肥利用率平均為42.22%,比上年度提高1.25%。海門區還同步建設了5000畝的糧食作物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1個、1000畝的經濟作物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1個、1000畝的耕地質量提升示范區1個。在示范區內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水稻側深施肥等技術試驗,對比使用配方肥、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我們在示范區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建立跟蹤監測點7個,評價項目培肥改土等效果,欣喜地發現,其中2個專門監測土壤養分變化的示范區內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提升了3.81g/kg、4.04g/kg,其他養分指標均同步提升。”農技專家陸金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