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現公布本政府機關2019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本報告由總體情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收到和處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情況、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六個部分組成。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從2019年1月1日起到2019年12月31日止。本報告的電子版可在南通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www.fs-gm.net)下載。
一、總體情況
2019年,南通市政府辦公室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對政務公開的決策部署,深入學習實施新修訂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持續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基層政務公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江蘇南通“開放問政、閉環問效”不斷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相關經驗做法被國辦《政務公開交流》刊用。
(一)以“1+3”文件為重點,完善公開體制機制。圍繞貫徹中央、省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系列文件要求,立足于整體設計、突出重點、規范標準,在全省率先制訂出臺《南通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規則》,明確“五公開”環節重點政府信息,形成政務公開工作的操作指南。制訂重大建設項目、公共資源配置、社會公益事業3個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實施方案,梳理明確公開平臺和方式,確保重點領域信息在規范公開的基礎上,真正抵達受眾。
(二)以集約便民為目標,深化公開渠道創新。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加快建成網上集約政府。完善集約化網站群標準化資源目錄,打造“市縣一體、互聯互通”的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印發《南通市人民政府網站政務公開欄目維護責任分解表》,采取“5+1+1”(五公開+重點領域+制度機制建設)的模式,明確各欄目公開內容、更新時間,并落實維護責任人。著力推進政務新媒體集約共享、條塊聯通和業務協同。以“e政南通”為龍頭,構建整體協同的政務新媒體矩陣體系。市政府及市政府辦公室通過政府網站發布政府信息7438條、辦理留言3064條。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推動公開平臺規范發展。明確將政務新媒體管理工作納入市政府辦公室機構設置“三定”方案,統籌推進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建設。在全省率先出臺《南通市政務新媒體管理辦法(試行)》,對《南通市人民政府網站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加強開設整合、內容保障、安全維護、監督管理等工作。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市縣兩級按季度組織檢查,及時通報問題,督促落實整改。加大政務新媒體清理整合力度,全市政府系統原有政務新媒體1230個,目前已清理關停824個,清理率67%。三是做好服務加法,打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建成市級24小時政務驛站,為群眾提供自助政務公開查詢和服務。市縣兩級政府全面開設權威發聲的政務新媒體主帳號。各級政務新媒體均開通互動和辦事服務功能,問計、問需、問政于民。在群眾關注的公安、教育、醫療、生態環境、醫保、市場監管、金融等熱點領域打造了一批優質精品賬號。
(三)以學習貫徹新《條例》為契機,提升公開“含金量”。制訂《關于做好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貫徹實施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全市新修訂條例貫徹實施10項工作安排,加快理解和運用。修訂《南通市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南通市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全面梳理主動公開政府信息,優化調整主動公開目錄,對照新條例擴大的主動公開范圍予以充實。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管理,完善市政府網站政府文件庫,對210個市級政府文件、520個縣(市)區級政府文件、465個市級政府部門文件進行歸集發布。制訂和發布《南通市政府信息公開申請須知》,同時進一步規范明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登記、審核、辦理、答復、歸檔等程序。2019年度,市政府依法辦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226件。設置專欄集中發布機構改革后各級政府部門“三定”方案信息,各部門有對外服務職能的內設機構負責人、聯系電話統一進行公開。《南通市人民政府公報》突出重大項目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三農”工作、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安全生產等方面政策文件公開,2019年共刊登地方法規及政策性規范性文件108篇。
(四)以透明開放為特征,拓展政民融合路徑。一是主官發布形成制度安排。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第一新聞發言人”職責,通過在線訪談、主要負責人出席新聞發布會等形式,針對重大活動開展、重大政策出臺進行解讀和回應,全年舉辦相關市領導和部門及縣(市)區主要負責人出席的發布會62場、在線訪談17次。在舉辦2019中國森林旅游節、江海英才創業周、新一代信息技術博覽會等重大活動過程中,市主要領導接受媒體采訪、出席新聞發布會10余次。二是開放問政構建立體格局。圍繞匯聚眾智、凝聚共識,以市長上線、網絡熱點閉環管理、政府公眾開放周、公眾代表列席政府常務會等活動為載體,大力推動網絡問政、直播問政、現場問政。推動政府開放日常態化,經濟社會民生熱點部門每年至少舉辦一次“政府開放日”活動。形成政府法律顧問“出席重要會議、審查重要文件、參與重要決策、論證重大項目”的 “四重模式”。三是解讀回應體現精準導向。圍繞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熱點,通過場景式問答和政務新媒體全渠道向社會發布。市本級通過各類平臺發布政策解讀269篇,其中政策簡明問答69篇。建立“南通政企通”公共服務平臺,開創“互聯網+政企服務”新模式。建立網絡輿情、網上民生熱點管理閉環管理機制,今年共交辦網絡輿情、網上民生熱點101項,均在限期內妥善處置,反饋率達100%。南通12345建成24小時在線政務服務“總客服”,開辟民情播報專欄,及時發布公眾訴求熱點、典型案例和通報部門單件辦理“效能指數”。
(五)以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為導向,不斷提升公開質效。構建全市公共資源交易公開“一張網”,全面推行“全程留痕、可視化、可追溯”電子化交易。升級改造全市重大項目“e路陽光”信息平臺系統,對政府投資項目實行全生命周期信息公開。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市251個部門雙隨機抽查實現全流程整合,2174項執法監管事項經法制審后100%納入抽查事項清單。落實監管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同時與信用監管有效銜接,將信用公開貫穿于市場主體監管全過程。在江蘇政務服務網南通旗艦店設立套餐式服務專區,將涉及市場主體和個人的12件事項的辦理流程、材料、服務指南集成公示,實現企業群眾服務在江蘇政務服務網“快遞式”公開。完善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機制,市政府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1066件,答復結果公開率達99.5%。
(六)以基層基礎為關鍵,強化公開監督保障。一是完善整體架構。市政府辦公室將政務公開處、新聞協調處、電子政務處職能合署,全面加強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工作。推動8個縣(市)區政府辦公室設立政務公開內設機構,市各部門明確承擔政務公開工作的具體機構,并落實專職人員。二是聚力組織推進。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聽取全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有關情況匯報,強調政務公開要充分引導預期、推動工作落實、加強社會監督。制定《南通市2019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提出推動政務公開向質量型轉變等4方面12項工作任務。圍繞減少基層負擔,對基層干部使用微信工作群、政務APP進行集中清理規范。三是強化督查考核。將政務公開重點內容納入市級機關服務高質量發展考核和縣(市)區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對各地、各部門政務公開工作開展專項督查,對政務新媒體監管工作開展評議、及時反饋,提升政務公開工作整體質量。四是接受社會監督。2019年2月28日,全市各級政府部門均同步發布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南通市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在南通日報全文發布,并形成數說公開、圖解公開兩個版本通過新媒體渠道向全社會發布。
二、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第二十條第(一)項 |
|||
信息內容 |
本年新 |
本年新 |
對外公開總數量 |
規章 |
1 |
1 |
6 |
規范性文件 |
13 |
13 |
450 |
第二十條第(五)項 |
|||
信息內容 |
上一年項目數量 |
本年增/減 |
處理決定數量 |
行政許可 |
5 |
0 |
42 |
其他對外管理服務事項 |
5 |
0 |
2 |
第二十條第(六)項 |
|||
信息內容 |
上一年項目數量 |
本年增/減 |
處理決定數量 |
行政處罰 |
0 |
0 |
0 |
行政強制 |
1 |
0 |
0 |
第二十條第(八)項 |
|||
信息內容 |
上一年項目數量 |
本年增/減 |
|
行政事業性收費 |
0 |
0 |
|
第二十條第(九)項 |
|||
信息內容 |
采購項目數量 |
采購總金額 |
|
政府集中采購 |
8 |
26.5384萬元 |
三、收到和處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情況
(本列數據的勾稽關系為:第一項加第二項之和,等于第三項加第四項之和) |
申請人情況 |
||||||||
自然人 |
法人或其他組織 |
總計 |
|||||||
商業 企業 |
科研 機構 |
社會公益組織 |
法律服務機構 |
其他 |
|||||
一、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數量 |
226 | 6 |
1 |
233 |
|||||
二、上年結轉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數量 |
7 |
7 |
|||||||
三、本年度辦理結果 |
(一)予以公開 |
78 |
1 |
79 |
|||||
(二)部分公開(區分處理的,只計這一情形,不計其他情形) |
2 |
1 |
3 |
||||||
(三)不予公開 |
1.屬于國家秘密 |
1 |
1 |
||||||
2.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公開 |
|||||||||
3.危及“三安全一穩定” |
|||||||||
4.保護第三方合法權益 |
|||||||||
5.屬于三類內部事務信息 |
3 |
3 |
|||||||
6.屬于四類過程性信息 |
3 |
3 |
|||||||
7.屬于行政執法案卷 |
|||||||||
8.屬于行政查詢事項 |
10 |
10 |
|||||||
(四)無法提供 |
1.本機關不掌握相關政府信息 |
82 |
3 |
85 |
|||||
2.沒有現成信息需要另行制作 |
|||||||||
3.補正后申請內容仍不明確 |
|||||||||
(五)不予處理 |
1.信訪舉報投訴類申請 |
42 |
42 |
||||||
2.重復申請 |
|||||||||
3.要求提供公開出版物 |
|||||||||
4.無正當理由大量反復申請 |
|||||||||
5.要求行政機關確認或重新出具已獲取信息 |
|||||||||
(六)其他處理 |
3 |
3 |
|||||||
(七)總計 |
224 |
5 |
229 |
||||||
四、結轉下年度繼續辦理 |
9 |
1 |
1 |
11 |
四、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情況
行政復議 |
行政訴訟 |
|||||||||||||
結果 維持 |
結果 糾正 |
其他 結果 |
尚未 審核 |
總計 |
未經復議直接起訴 |
復議后起訴 |
||||||||
結果維持 | 結果糾正 | 其他結果 | 尚未審核 | 總計 |
結果維持 | 結果糾正 | 其他結果 | 尚未審核 | 總計 |
|||||
6 | 1 | 6 | 1 | 15 | 1 | 0 | 0 | 0 | 1 | 2 | 0 | 0 | 1 | 3 |
五、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
(一)存在問題
2019年,市政府辦公室政務公開工作雖然取得了成效,但對照上級新要求和群眾新期待,還存在薄弱環節:一是政務信息的全周期管理還不到位。歷史信息、黨政混合信息的管理制度還需進一步明晰。二是政策解讀的針對性和到達率還需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涉企政策和民生政策深入基層、深入企業面對面的宣傳解讀還不夠。三是政務信息平臺之間共享需進一步加強,少數部門仍然存在信息“壁壘”現象。四是少數單位政務新媒體管理方式粗放,存在“重發布、輕互動”的情況。
(二)改進措施
一是堅持效果導向,全過程推進政務公開。全面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放大如皋政務公開試點效果,梳理細化相關領域政務公開事項,編制本級政務公開事項標準目錄,實行政務過程和結果全公開。完善基層行政決策公眾參與機制,明確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事項范圍和方式,并向社會公開。從公眾視角出發,規范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建設,優化路徑渠道,推動公開信息易檢索、易展示、易獲取。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全方位回應社會關切。推動“政府開放日”制度化常態化,完善網上民生熱點辦理機制,定期公開辦理結果,暢通政民互動線上和線下通道。圍繞解決百姓“身邊事”,通過制度性安排開展場景化、問答式政策解讀。構建企業群眾政策咨詢回應機制,從需求側建立常態動態的政策解答機制,滿足企業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強化依申請公開規范辦理,制訂依申請公開辦理簡明指引,探索分辦、轉辦工作機制,提高依申請公開辦理便民服務水平。
三是堅持用戶導向,全流程優化政務服務。加快服務快遞式公開推廣和運用,不斷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場景運用。以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為標準,對辦事服務信息加以集成、優化、簡化,匯總編制發布辦事一本通。推動政務自助服務向基層、向社區、向人群密集的場所延伸,真正打通為企業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推動政務新媒體規范發展,強化政務信息權威發布和精準推送,加載便利服務功能,規范政民互動路徑。加快24小時自助政務驛站運用,讓群眾辦事、獲取政務信息更便捷。
四是堅持目標導向,全鏈條加強政務信息管理。突出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重要政務信息的規范公開,建立地方 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庫。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屬性源頭認定和審核把關機制。注重對歷史政府信息的梳理規范,弄清底數,理清邊界,提高使用和服務效能。加強信息化手段在政務信息管理領域的運用,建立政務信息共享共用平臺。
六、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
政務公開創新案例(一):構建“開放問政、閉環問效”工作機制,不斷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2019年,市政府辦公室聚焦主題主線,圍繞“群眾呼聲怎么聽取、群眾建議怎么采納、群眾問題怎么解決”,匯聚眾智、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構建“開放問政、閉環問效”的工作機制,加快形成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的制度安排。
“面對面開放問政”——通過直播問政、網絡問政、現場問政等多種渠道,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民生訴求,倒逼責任落實,逐步形成相互補充、資源共享、宣傳互動的融媒體問政格局。承辦省“政風熱線·市長上線”大型全媒體直播活動南通專場,通過短片、電話、網絡等形式現場問政,市政府主要領導及相關地區和部門主要負責人當場回應群眾訴求,承諾整改時限,53萬網友收聽收看直播,并獲30多萬點贊。
“肩并肩互動參政”——通過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公眾代表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化、全面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等制度安排,讓公眾更大程度、更廣范圍參與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和執行監督。將重大行政決策納入全市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加強各個環節網上流轉、質效監控、統計分析,實現“可回溯”管理。
“點對點閉環治政”——通過對民生訴求暢通“十位一體”全媒體受理渠道、對網絡輿情和網上民生熱點建立閉環管理機制、對市級政府部門不作為慢作為建立投訴處置機制,完善鏈條式、閉環式處置流程,構建有呼必應、由點到面的解決機制,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應有所果。
政務公開創新案例(二):深入踐行“網上群眾路線”,建立網絡輿情、網上民生熱點閉環管理制度
認真貫徹中辦、國辦關于加強網絡輿情回應處置的相關要求, 在2017年底制定出臺《關于建立網絡政務輿情回應交辦督辦制度的通知》的基礎上,再次深化完善,建立網絡輿情、網上民生熱點閉環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管理事項,規范工作流程,督促各縣(市)區、市各部門(單位)主動利用互聯網傾聽民情民意、接受群眾監督、紓解社會矛盾。
一是科學完善流程。針對6類網絡輿情和3類網上民生熱點,分別建立監測、分析、交辦、處置、反饋、評估六環節和監測、交辦、反饋、通報四環節閉環管理機制,分類確定回應要求和標準,確保對網絡輿情黨委政府第一時間“有聲音、有態度、有行動”。
二是探索溝通機制。定期開展“面對面”活動,邀請網民代表、媒體代表走到線下看一看,了解反映的問題、提出的合理意見建議是否落地落實,使“網上群眾路線”真正走到群眾心里。
三是推動問題解決。每季度公開網上民生熱點問題的解決情況,并定期開展新聞監督,同時開展專項督查。通過督查交辦,有力推動了生態環境、城市管理、市政建設、道路交通、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