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浪花追逐著浪花,一江春水奔涌入海。
啟東屹立長江口,江海交匯、啟滬相融,左右逢源。
南通聚力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加快建設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時”與“勢”碰撞交匯,疊加賦能。干字當頭,啟東鼓足干勁,謀求新增長點。
全國人大代表、啟東市委書記楊中堅參加全國兩會后,一回到啟東就召開市委常委會,傳達學習全國兩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勇當全省向海圖強龍頭板塊。”楊中堅說,啟東加快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北岸先行區建設,打造海洋強市,不斷為“下一個千億”添薪續力。
啟滬協同,向創新融合要能量
啟東與上海的距離,其實就隔一條崇啟大橋。
啟東人要到上海走個親戚,上海人要到啟東嘗嘗海鮮,下了班,也能說走就走。
追溯歷史,上海開埠后,成為長三角經濟中心,啟東人通過移民、務工等形式融入上海,尤其在建筑、紡織等行業,兩地形成“離鄉不離土”的互動模式。
時光流轉到今天,當年啟東對上海的勞務輸出早已轉型升級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共融。
許海漸,啟東中學95屆畢業生。他大學畢業后在南通一家半導體企業工作了16年,對芯片封裝情有獨鐘。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兩個在上海打拼的同學,一個做芯片設計,一個做芯片貿易。閑聊中說到,如果有一個同學做晶元測試和封閉,那么一條做半導體的產業鏈就能在啟東同學間形成了。
想到了是夢想,做到了才是現實。于是,許海漸辭了工作,去同學在上海的芯片設計公司上了一年半的班,熟悉情況。
2016年1月,許海漸做芯片設計的同學回到家鄉,在啟東經濟開發區注冊成立南通優睿半導體有限公司,許海漸出任公司高管。這是啟東首家專業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填補了該市集成電路產業的空白。
“企業運營正常,目前,每月加工收入有800多萬元。”已經升任總經理的許海漸說,上海有創新資源,測試方案團隊在浦東康橋,設計公司在上海張江,技術上互相支持,有需求一個電話就能解決。
經過近10年發展,啟東已經將半導體裝備及材料產業明確為重點產業。
托倫斯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從上海浦東張江起家,2020年搬遷到啟東運營,憑借在半導體設備零部件加工領域的專業能力,在長三角逐漸嶄露頭角。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的迅猛發展,市場對高性能算力芯片的需求爆發式增長,啟滬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齒輪將會咬得更緊。
目前,啟東已匯聚捷捷微電子、至純科技、啟微半導體、乾朔電子、晶工半導體等30多家電子信息和半導體產業相關企業。
在南通攜手上海、蘇州共建的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北岸先行區中,啟東有2個重點合作園區、1個科教城、2個重點建設區、1個“基地+拓展區”列入規劃,占比最大。
啟東是南通接軌上海的“橋頭堡”,近年來70%以上的新招引產業項目均深度嵌入上海、蘇南產業鏈。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規劃范圍,更為啟東全方位推進跨江融合打開了更廣闊空間。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啟東正在高質量開展“滬啟同行”系列活動,持續鍛強“生物醫藥就到啟東、海工船舶就來啟東”產業地標;以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高效運作北大生科華東產業研究院、啟東復旦醫學創新研究院等科創平臺,在高技術船舶、海洋新材料等領域率先突破、搶占先機。
江海聯動,向開發開放要動力
?啟東的邊界有四分之三被江與海環繞。
江風海韻里,178公里最美江海岸線上,有繽紛百里的生態景觀,有在江灘崛起的海工企業,有通達大洋的海港碼頭。這獨特的資源,在全省、全國少有,是高質量發展的財富。
屹立長江口,放眼長三角。啟東正以江與海的胸襟,開發開放。
江蘇華滋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扎根長江邊10多年的民營企業。董事長王利江是“80后”,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國際營銷和企業管理碩士。
說起華滋能源落戶啟東、成長于啟東的歷程,可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企業。
王利江原來在南通上游江邊的一家造船企業做碼頭和船塢。看到造船業很興旺,2008年9月,他選擇有江有海的啟東,拿下1公里江岸線和1000畝土地,與法國做海運的商人合伙創辦造船企業,后來海運低落,法國商人退出,王利江就自己干。
造船行情不好,就轉型做LNG運輸船配套裝備。多年歷練,該企業打破日韓壟斷,成為全球少數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2024年交付船用液罐配套量占國內頭部船廠年產能的80%。
其間,華滋能源跟隨啟東沿江開發開放節奏,業務拓展至海上風電裝備、二氧化碳儲運設備等綠色能源領域。華滋能源副總經理張洪彪說,公司2024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訂單排期至2026年,客戶包括韓國三星、大宇等國際造船巨頭。
華滋能源是啟東海工船舶產業發展的縮影。十年間,啟東海工園18.8公里江岸線上,集聚了中集太平洋海工、中遠海運、泰勝藍島等20多家全球知名海工企業,先后駛出“天鯤號”“新海鱘”等“世界第一”“國內首制”。去年,啟東海工船舶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同比增長11%。
江興海強,啟東有天然稟賦。
2021年1月,省委明確提出把通州灣打造成為江蘇新出海口,呂四港被南通確定為“起步區”,開發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今年2月20日,落地環抱式港池東港區的韓通新能源高端海工裝備智能制造基地項目簽約,總投資35億元,主要生產制造各類大型高附加值海工模塊,達產后可實現年畝均稅收30萬元。
2月27日,呂四港起步區智能重裝碼頭,首艘外貿出口船舶——巴拿馬籍“西瑪格北京”輪安全靠泊,將載運2.8萬立方米貨物前往墨西哥。
目前,呂四起步港區航線通達六大洲40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呂四起步港區“2+2”通用碼頭共計完成件雜貨約306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63.52%。
呂四港經濟開發區已經成為啟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重點做大做強臨港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等六大重點產業。在建項目18個,總投資達684億元,兩三年后可新增工業應稅銷售超千億元。
呂四港從開發起步至今,先后迎來大唐電廠、廣匯能源等三個百億級重大項目落戶。今年1月,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2025年全省重大項目清單,總投資100億元的啟東華峰瑞訊生物新材料項目入選,該項目將采用自主研發的生物基PTMEG工藝,實現自主技術轉化,全部建成后,預計年新增應稅銷售額150億元。
呂四港經濟開發區是臨港產業的承載地,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156家。2024年,規上工業總產值335億元,占全市比重22%;規上工業應稅銷售331億元,占全市比重24%。
投資商紛紛看好啟東的港口資源。近年來,客商圍繞呂四港新簽約落戶10億元以上項目23個,合計簽約額超1200億元。
目前,啟東正開展深入重點外貿企業走訪調研活動,持續加大外資招引力度,以開放的胸襟,主動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扎實推進第二輪呂四港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時勢碰撞,向國家戰略要出路
1月27日,啟東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試運行,這是南通首家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
該基地位于江海瀾灣旅游度假區內,基地內設有指揮中心、無人機起降區、起降跑道等,可滿足固定翼、多旋翼無人機的試飛、訓練、培訓和演示需求。
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去年,上海出臺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啟東適時謀劃,探索低空產業的創新商業模式。
2月18日,一架滿載乘客的BELL505直升機從上海浦東軟件園起飛,跨越長江、崇明島,平穩降落在啟東林洋園區內,順利完成滬蘇兩地的低空載人飛行航線試飛。
長江口的啟東,時不我待。向東揚帆出海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西溯江而上服務長江經濟帶,向北沿海梯次傳導上海大都市圈溢出效應。
長江口的啟東,勢不可擋。從單向以陸看海、以陸定海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更寬視野、更大格局澎湃藍色動能,走好跨江向海這一最優路徑,奮力打造具有江蘇標識、江海特質的“海上新啟東”。
“時”與“勢”碰撞交匯,經略海洋,展現江強海興新圖景。
從江委海端演繹“滄海復桑田”的神話,到江海平原創造“金山銀山一擔挑”的傳奇,再到新出海口崛起“東方大港”的雄姿,啟東應時謀勢,一路開疆拓土、戰江斗海,鏗鏘奮進的腳步從未停歇。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省委提出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啟東地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沿海開發等多重戰略交匯點,呂四港作為通州灣新出海口的起步港區,被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規劃,成為長三角北翼對外開放的關鍵節點。
審時度勢、乘風聚勢。啟東加快建設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依托港口優勢,發展千億級臨港產業,形成海工船舶、新能源裝備等產業集群。
3月12日,振華重工集團為迪拜干船塢世界公司建造的5000噸固定臂架起重船舉行鋪龍骨儀式。振華重工、中遠海運等企業不斷有“大國重器”出海。啟東以呂四港為核心,規劃建設東部新城,推動港口、產業與城市功能協同發展,目標建成現代國際港城,提升綜合承載能力。
在“時”的窗口,聚“勢”的動能。啟東承接上海、蘇南創新資源外溢,北沿江高鐵啟東段建設加速,滬崇啟城際鐵路規劃推進……啟東生命健康科技園與上海張江藥谷協同發展,形成“研發在上海、轉化在啟東”的模式,集聚拜耳、藥明康德等企業。得益于精準嵌入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鏈的發展模式,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啟東兩大產業地標之一。
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全國兩會期間,楊中堅在接受央視《焦點訪談》采訪時表示:“現在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要素疊加,使啟東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啟東立足長江口,主動融入區域協同,將未來置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中考量,勇挑大梁,在‘七虎競南通、十強逐江海’中力拔頭籌、多作貢獻。”
日報記者 趙勇進 袁曉婕
日報通訊員 張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