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錄小程序、填報信息、在線支付——家住崇川區任港街道世紀園二期的錢女士,僅用幾分鐘便完成了裝修垃圾清運預約。48小時內,運輸車輛上門將垃圾運至處置點。
去年底,崇川區發布《關于開展裝飾裝修垃圾規范處置的通告》,在全市率先試點,以“誰產生誰付費+閉環管理”為核心,探索構建“政府引導、協會統籌、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裝修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截至目前,崇川“南通市裝飾裝修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微信小程序上線不到4個月,累計處理訂單5190單,交易金額逾541萬元。
“效果遠超預期。”區城管局局長趙強表示,改革后,崇川區裝修垃圾清運效率大幅提升,居民在12345等平臺的投訴率顯著下降。
問題倒逼:治理困局亟待破題
“從接單、運輸到結賬,所有流程全透明。”南通騰旭渣土公司的司機梅剛來自安徽,他介紹,“車上裝有定位器,各環節24小時在線監控,再也不可能亂倒”。
裝修垃圾是建筑垃圾的主要組成部分,面廣量大,收運處置流程復雜,監管難度大,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難”。
據不完全統計,崇川區年均產生裝飾裝修垃圾15萬噸左右,日均約500噸。
“以前,偷倒偷埋屢禁不止,生態問題頻發,成為環保督查的重點。”崇川區城管局副局長陳進介紹。
改革前,全區南北片區管理模式割裂:原崇川區采取部分“政府托底”模式,環衛部門免費清運;原港閘區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裝修戶需繳納一定的處置費用。
兩種模式并行,不僅管理成本高、監管難,效果也欠佳。
一方面,居民對收不收費、收多少,一頭霧水;另一方面,政府兜底,看似對裝修垃圾實現“應收則收”,但未能有效遏制偷運偷倒偷埋,財政費用逐年上升、耗費巨大。“近幾年,區財政每年補貼興環公司800萬—1000萬元。”
更棘手的是,全區原有的16個街道建筑垃圾中轉站中,3個因規劃環保等原因拆除,9個由渣土公司投資建設、負責運維。中轉站普遍存在管理混亂、環境臟亂差問題,群眾舉報不斷。其中,有兩處被區檢察院要求限期整改。
區城管局建筑渣土管理中心負責人紀如生坦言,除國企興環公司運營較規范外,此前多數中轉站存在垃圾底數不清、收費隨意、剩余垃圾去向不明等問題,“部分渣土公司將磚屑、水泥塊等殘值材料變賣后,剩余建筑垃圾處置成了謎”。
與此同時,由市政府與南通天楹公司合作投建、年處理能力達100萬噸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卻“無米下鍋”長期閑置。
2013年,市政府為解決主城區建筑垃圾處置問題,與南通天楹簽署市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特許經營BOT項目的《特許經營協議》,占地面積約100畝。然而,“自2019年以后,天楹公司基本閑置”。
“財政兜不住,環境守不住,資源白白浪費。”趙強如此概括改革緊迫性。
數字賦能:全鏈條重構責任體系
轉機出現在2024年11月。隨著“南通市裝飾裝修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微信小程序上線,全區中轉站一律關停。
“這不是簡單的‘互聯網+’,而是責任鏈條的重構。”
陳進點開手機演示:居民填報地址、垃圾量后,系統自動派單至運輸企業;240多輛運輸車安裝雙攝像頭和GPS,運輸路徑實時追蹤;抵達天楹或興環處置點后,平臺才向企業結算費用。“訂單號與處置點綁定,未抵達終點無法結算——技術手段徹底堵住環節性漏洞。”
改革后,崇川區成立裝修垃圾運輸處置協會,制定章程、行業規范和服務標準。
本著“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在區城管局指導下,協會聘請專業第三方合理測算費用,參考周邊城市的經驗,規范了“崇川區裝修垃圾運輸處置價格”,并進行公示,杜絕隨意加價。
如今,市民點開小程序,根據裝修垃圾的多少,可以按袋計,也可以按車計,各項清運費、處置費,公開標明,清清楚楚。
對于渣土運輸公司,從過去的事前收費,到如今的事后結賬,倒逼各企業由“坐地圈錢”到爭相“上門掙錢”。
目前“南通市裝飾裝修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微信小程序”注冊備案了9家公司240多輛渣土運輸車,不僅運力充沛,而且各家企業良性競爭。不少渣土運輸公司主動購置輕便、靈活的勾臂車,讓小區“垃圾不落地”,提高清運效率。“現在就是要拼服務、比效率。”南通金寶渣土運輸有限公司負責人湯士房說。
“以前,寄希望于政府補貼,越過越窮;現在,找市場搶訂單,路越走越寬。”南通天楹建筑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圣慶表示。
從“被動兜底”到“主動自治”。如今,天楹公司、興環公司在小程序平臺上,作為兩家處置單位同臺競爭。
“為了形成競爭優勢,天楹公司主動調低價格。”目前,全區4000多個訂單,已有五成流向南通天楹公司。
曾一度靠出租房子過日子的南通天楹,回歸了主營業務。國企興環公司也從超負荷運轉轉向提質競爭,形成“政府監管、市場主導、良性競爭”的新格局。
多方共贏,現代化治理雛形初現
改革實施4個月,數據印證轉型成效:清運周期從數天縮短至48小時內,12345投訴量下降。
世紀園二期是個新建小區,不少住戶開始裝修。之前,物業公司處理建筑垃圾,需要提前報備材料,小區垃圾有時得不到及時清理。如今,居民只要拿出手機,按提示填寫信息,即可坐等專車上門清運。按照規定,清運在48小時之內完成。
“新政實施后,小區環境更好了。”在天生港鎮街道龍湖佳苑社區,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顧甦的工作從“盯垃圾桶”轉向“教掃碼”,“社區的建筑垃圾分類池處于半停用狀態”。社區這塊工作的重點,也轉為加強宣傳引導,讓群眾對裝修垃圾清運政策做到應知盡知,同時嚴守門戶,防止非正規清運車輛進入小區。
更深層的改變在制度層面。
裝修垃圾管理從“粗放式”轉向“精細化”“常態化”。崇川區構建起裝修垃圾考核體系,明確了備案量、訂單量、違法案件查處量等核心考核指標,壓實屬地責任。同時,織密實時監督監管網,通過平臺監管和日常巡查督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堅持“一案雙查”,即運輸單位和裝修戶一并查處,有效打擊違法行為。
“截至目前,我們基本做到了裝修垃圾‘顆粒歸倉’,向偷埋偷倒說‘不’。”紀如生表示。
崇川區以“南通市裝飾裝修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微信小程序為支點,用數字化厘清責任邊界:政府定規則、市場提效率、市民盡義務,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這場始于裝修垃圾的治理革命正延伸至拆遷垃圾、工程垃圾領域,在主城崇川書寫更多可能。
日報記者 苗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