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
        來源: 市發改委 發布時間:2020-04-24 累計次數: 字體:[ ]


        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一年,在困難挑戰明顯增多、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創造性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切實做好“六穩”工作,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地區生產總值9383.4億元、增長6.2%;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9.3億元、增長2.2%;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6%,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60億元、增長5.6%;

        ——外貿進出口總額2520億元、下降0.9%;

        ——實際使用外資26.7億美元;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7.8%;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5%;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0.3%;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0件;

        ——科技進步貢獻率6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17元、增長8.4%;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3元、增長8.6%;

        ——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100%脫貧;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2%;

        ——城鎮新增就業11.5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1.75%;

        ——萬元GDP能耗下降4%,完成省下達任務;

        ——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

        ——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

        ——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比例80%;

        ——地表水省考以上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74.2%。

        上述22個主要指標,16個達到或超過年度目標,其中就業物價、生態環境、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全部實現預期。但是受宏觀環境影響,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等一些新情況、新挑戰不斷增多,面臨的形勢、問題比年初預計的更嚴峻、更復雜,部分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未能實現。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低于預期0.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預期1.4個百分點;受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領域需求降低,限上企業支撐作用減弱等因素影響,社消零總額增速低于預期3.4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增速低于預期4.9個百分點;因統計核查調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低于預期。

        積極應對困難挑戰,主要抓了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抓項目建設,經濟保持平穩健康運行。重大項目取得新突破。成功舉辦新一代信息技術、船舶海工博覽會和通商大會等重大活動,累計簽約總投資超10億元產業類項目39個。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637個。金光高檔生活用紙、桐昆聚酯一體化、招商局豪華郵輪等一批重特大項目開工建設,中天精品鋼、正威5G新材料等一批重特大項目即將落地開工。省級重大項目數量全省第二,省、市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100億元。有效投入成為穩增長“主引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全省,高于消費及出口。出臺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市區都市工業綜合體建設等政策意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0%。實體經濟發揮“壓艙石”作用。工業應稅銷售和工業用電量增速保持全省前列,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高于全省1個百分點。“3+3”重點產業應稅銷售增速高于全部工業2個百分點以上。中國天楹晉升百億級工業企業。集成電路測試產業園加快落地,船舶海工裝備基地被工信部評為五星級示范基地、全省僅2家。服務業應稅銷售增長16.8%。寶供供應鏈、鳳凰物流園等一批總投資超10億元項目開工建設,省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總數和新增數均居全省第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呈現新亮點。新增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3家企業入選全國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全省第二。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0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企業2家,國家級高端裝備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實現零的突破。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我國首制極地探險郵輪等一批南通制造高尖端產品不斷涌現。

        (二)抓重大戰略,發展新空間進一步拓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通州灣新出海口等一批對南通發展有格局性影響的重大工程寫入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寫入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實施方案。制定我市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策應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正式簽署滬蘇交通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共建共享合作協議。長江沿岸生態修復經驗獲國家長江辦肯定。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完成12項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強化五山及沿江地區保護,騰出并修復岸線5.5公里,新增森林面積6平方公里。國家和省長江大保護現場會在通召開,我市經驗獲國家長江辦肯定并向沿江11省市推廣。“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扎實推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占全市的48%。如皋雙馬印尼農工貿合作區獲批首家省級境外產業集聚區。制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建設方案,完成南通港總體規劃修編并上報。小廟洪5萬噸級航道完成工可報批,網倉洪10萬噸級航道進入工程報批階段。新出海口碼頭一期、一港池起步碼頭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通海港區至通州灣港區鐵路專用線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洋呂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構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定位初步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興東國際機場新航站樓投入使用,旅客吞吐量達348.4萬人次、增長25.7%。南通新機場選址基本穩定。北沿江高鐵工可報告通過行業審查。通海港區集裝箱吞吐量超110萬標箱。滬通長江公鐵大橋成功合龍,寧啟鐵路二期、海啟高速、錫通高速北接線建成通車。

        (三)抓創新轉型,新的動能加快成長壯大。科技創新動能增強。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400家,總數超1700家。與北大長三角光電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上海電氣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合作共建。新增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總數達380家。招商局重工、中國天楹、通富微電獲批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新增數全省第一。江蘇聯發獲批省級院士企業研究院。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件。新經濟新業態加快成長。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3.9%。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22.2%、高于社消零16.6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增長21%,總量全省第四。實施“企業上云”三年行動計劃,新增上云企業4563家、其中三星級以上上云企業189家。新增市場主體12萬家,其中企業3.9萬家,日均新登記企業107家。入圍首批5G商用城市,城域網出口帶寬突破14T。創新人才加快集聚。出臺高層次雙創人才倍增計劃、集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等“人才新政”。新增省“雙創”團隊7個,新引進省“雙創”人才77名,分列全省第一、第二。吸引1.4萬名優秀通籍高校畢業生回通就業創業。

        (四)抓改革開放,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去降補”成效鞏固提升。保持打擊“地條鋼”高壓態勢。引導退出低端低效產能,退出化工企業102家。新增上市公司4家、科創板過會企業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直接融資820億元。新發行企業債券7支、數量全省第一,發行規模53.9億元、全省第二。新增減稅降費142.8億元,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約200億元。六大領域87個補短板項目累計完成投資超千億。營商環境評價繼續位居全省前列。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政務服務自助大廳建成投用,智能化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企業開辦“一站式服務”窗口直接審批事項占比超90%。開展“服務企業百日行”活動,建立服務企業“五個一”工作機制。開展“融金惠通”幫企行動,解決企業融資需求1651筆,實現融資94.6億元。成為全國第五個銀行貸款余額超萬億元的地級市。開放型經濟難中求進。實現外貿出口1715億元、增長2.3%。積極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5.5%。獲國務院批準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跨境電商試點出口分別增長15%和36.7%。

        (五)抓城鄉統籌,美麗宜居家園展現新面貌。城市綜合交通功能升級。軌道交通1號線貫通里程過半,2號線7個車站主體施工。機場大道、嗇園路隧道建成通車。城山路、世紀大道等骨干道路“白改黑”和綠化提升工程竣工。優化41條、新開7條公交線路。成功創建全國第二批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市。中心城市建設品質提升。加快推進中創區、濠河、五水、高鐵西站等重點片區建設。成功舉辦2019中國森林旅游節。城市綠化管理條例頒布實施,獲批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天健、陸洪等8個小游園和新橋、北城等一批公園綠地建成開放,城市綠視率明顯提高。城市“微治理”高效推進,新增2200個公共停車泊位。鄉村振興扎實推動。出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如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獲國家首批認定,2個村(社區)入選省鄉村振興戰略典型案例。發展林業綠色產業,榮獲“第四屆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建成新型合作農場220家。新建高標準農田40.9萬畝、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標。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農產品出口總值超5億美元,保持全省前列。成為全省首批“四好農村路”示范市。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完成農村改廁超過15萬座,新增美麗宜居鄉村59個。

        (六)抓環境整治,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污染防治攻堅成果顯著。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交辦問題整改完成率超90%。空氣質量保持全省最優,PM2.5平均濃度全省最低,優良天數比例全省最高。超額完成減煤任務。“河長制”、“斷面長制”全面落實,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市區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省考以上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提高19.4個百分點,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類。實施3個地塊土壤修復項目,危廢庫存量削減72%。新建污水管網295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5萬噸/日,新增危廢焚燒處置能力3.3萬噸/年,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達77%。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啟動新一輪園區循環化改造,實現省級以上園區全覆蓋。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超額完成省能耗“雙控”任務,單位GDP能耗下降率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標。通富微電等7個企業、產品入選工信部綠色制造名單,數量全省第三。在全省率先建成港口粉塵監測系統,率先開工2座洗艙站。生態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試點經驗全國推廣。584家重點排污單位環保總監全部配置到位。加強環境失信行為公眾監督,推動65個問題整改,企業登報致歉104起。建立企業環境信用通知與降級制度,環保信用參評企業數增長22.6%。

        (七)抓民生改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增強。富民增收政策落地見效。制定實施《南通市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攻堅行動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實現程度超過95%。深入實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動,50條富民政策有效落實,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速。城鎮新增就業11.5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全省平均和去年同期。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達79%。脫貧攻堅成效明顯。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全員納入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45萬元。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545戶,發放公共租賃住房補貼883戶。對口幫扶總體評價走在全省前列,助力漢中貧困縣脫貧摘帽。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醫療保險統籌標準穩步提高,通州區與主城區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全面接軌。照護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異地就醫定點醫院聯網覆蓋率達100%。重點關注“一老一小”,成為第一批國家城企聯動普惠養老試點和省內唯一普惠托育國家試點城市。入選首批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試點,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站覆蓋率達91%,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達35.5張。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綜合醫改、醫養結合縱深推進,成為國家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非公立醫療機構占比全省第一。新建、遷建、改擴建12所幼兒園、6所中小學,新增21所省優質幼兒園。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全省第一,高考成績繼續領跑全省。在全國率先實現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覆蓋,歌曲《藍天下》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新增100所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新增足球場地15片,萬人擁有體育場館數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社會治理能力穩步提升。在全省首推違建失信聯合懲戒,獲評全國優秀信用案例。堅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8.6%、21.1%。堅決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社會大局持續保持安全穩定,公眾安全感指數位居全省前列。開展私募專項整治,處置化解23個涉及金額千萬以上重大風險點。市縣黨政機構改革圓滿完成。獲評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和“七五”普法中期全國先進城市。

        2019年,在極為復雜嚴峻的宏觀形勢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一是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在外需受阻的同時,內需增長放緩,制造業、房地產等領域投資保持平穩增長的難度加大;受居民增收困難增多、汽車等傳統消費放緩等因素影響,消費穩定增長面臨挑戰。二是實體經濟面臨困難增多。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三是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制約仍待突破。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發展新動能仍然不足;產業層次總體還處于中低端,人均、地均產出效益僅達到或低于全省平均數。四是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就業結構性矛盾顯現,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部分短板指標。五是防范風險壓力較大。安全生產隱患仍然存在,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相對滯后,金融、生態等領域潛在風險仍需高度關注。

        二、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南通經濟總量邁上萬億元新臺階的突破之年。我們面臨的任務更繁重、形勢更嚴峻、機遇也更難得。安排2020年預期目標,主要把握三個原則:

        一是體現中央和省經濟工作的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以進促穩,處理好發展改革穩定的統一性關系,統籌好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性關系,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二是體現做大總量與提高質量并重的目標追求。堅持守住底線、能快則快、做大總量,用發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瞄準萬億元GDP目標不動搖。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對標省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更加突出經濟結構調整、新動能培育、質量效益提升,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三是體現既實事求是又積極向上的擔當作為。一方面,適應宏觀形勢變化,兼顧需要與可能、短期與長期,穩妥慎重安排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轉型升級留出必要空間。另一方面,積極向上、奮力進取,穩定發展預期,增強發展信心,體現南通抓住用好多項國家重大戰略疊加機遇期的主動性創造性,確保實現“十三五”目標的同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全省,為全省發展大局做出更多貢獻。

        2020年計劃指標設置在上年22個指標基礎上,綜合考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收官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替換為新增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增加了新增規上工業企業數、單位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等16個指標,更加突出企業創新能力、保障改善民生、堅持綠色發展和堅守安全底線的要求。具體安排如下:

        ——經濟發展穩中提質。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6.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5.5億元,增長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其中工業投資增長6%,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6%以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2件;科技進步貢獻率65%。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營商環境指數保持全省前列;外貿進出口和出口總額保持增長;實際使用外資25億美元;新增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20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數400家;政府負債率≤40%。

        ——城鄉建設品質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8.5%;耕地保有量44.3萬公頃;吸納高校畢業生來通就業創業3萬人以上;網格規范達標率93%;城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82%;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88%。

        ——文化建設扎實推進。社會文明程度測評指數90.9;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到5%;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220元以上;普通高中資源供給比例90%以上。

        ——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萬元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達任務;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PM2.5平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比例80%以上;地表水省考以上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力爭80%。

        ——人民生活穩步改善。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單位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2.9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力爭97.8%;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率保持100%。

        ——重大項目取得新突破。省、市級重大項目中,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突破120個,平均單體規模突破20億元,其中制造業項目占比達到70%以上,“3+3”產業項目占比達到60%以上。

        三、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舉措

        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守住底線、能快則快、做大總量,全力躋身萬億元GDP城市,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加快推進“強富美高”新南通建設。具體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推動“三大戰略”落地落實。全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國家倡議落地落實,抓住用好國家戰略機遇,加快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

        1.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成滬通鐵路一期工程,實現滬通長江公鐵大橋通車,推動張皋通道開工建設,加快蘇通二通道、三通道和通蘇嘉甬、如通蘇湖城際等工程前期工作,推動南通新機場納入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爭取工程選址及預可研報告獲批,推動北沿江高鐵經崇明島全線一次性開工、過江通道重要節點工程提前開工,實現與蘇南、上海交通一體化、同城化。探索與蘇南精準對接跨江合作新機制,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對接合作全覆蓋,主動承接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轉移、成果轉化;以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建設為重點,建立跨區域、多領域合作聯動機制,全方位融入蘇南、對接上海。

        2. 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狠抓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落實,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突出抓好沿長江1公里以內化工園區、企業整治,確保存量問題一季度整改到位、新增問題上半年整改到位。合理布局沿江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加快推進沿江產業向沿海轉移。推進五山及沿江片區開發,打造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完善濱江風光帶功能性配套。實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打造共抓長江大保護“南通樣板”,做好國家長江大保護五年成果展的準備工作。

        3. 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新出海門戶。依托通州灣港區打造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全面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大通州灣”思維統籌全市域沿海開發、江海聯動發展,以呂四港作業區為新出海口起步港區、通州灣作業區為主體港區,全面啟動小廟洪5萬噸級、網倉洪10萬噸級航道建設,開工建設呂四港作業區10萬噸級集裝箱和通用碼頭一期工程,提升海門港作業區配套能力。推進新江海河等江海聯運內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港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深化洋呂鐵路前期工作。探索與蘇州港、上海港協同共建合作,提升新出海口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

        (二)狠抓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堅持“項目為王”和產業強市,大力開展“大項目突破年”活動,不斷夯實穩增長基礎。

        4. 全力突破重大項目招引。精心組織重點招商活動,放大重大活動平臺“強磁場”效應。牢固樹立“一切盯著大項目干,一切圍著大項目轉”的鮮明導向,緊盯20億元、50億元、100億元重大項目,鎖定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強化產業鏈龍頭型企業招商,力爭新引進2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35個、5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0個。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推進機制,提升招商人員能力水平,實施精準招商、專業化招商。

        5. 不斷完善項目推進機制。聚焦重特大項目報批報建、要素資源等需求,實行掛圖作戰、領導掛鉤、專班推進等工作機制。完善項目考核推進機制,推行重大項目“一項一策”精準服務。推動省級重大項目數繼續位居全省前列,爭取更多土地點供指標。緊抓國家支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項目配套融資的契機,積極爭取、用足用好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完善南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等銀企對接機制,引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融資服務。強化協調會辦、動態推進,完善重大項目市縣聯動機制,定期召開重大項目現場會。

        6. 加快培育形成新增長點。加快推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竣工投產,盡快形成新增長點,促成中天精品鋼、恒科新材料三期等百億級項目盡快開工。落實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實施意見,推動“3+3”重點產業做大做強。持續推進“5215”工業大企業培育,力爭百億級工業企業達6家。大力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和裝備升級,創建一批國家、省級智能制造項目,建成省級智能車間(工廠)10個,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區建設。加快謀劃編排一批“十四五”重大項目,抓好儲備管理,加強向上對接,力爭更多項目擠進上級規劃“籠子”和資金“盤子”。

        (三)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落實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攻堅行動方案,一招不落,一招不讓,全力攻堅“三大戰役”,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7. 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低收入戶幫扶與經濟薄弱村發展統籌推進。確保建檔立卡人口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對脫貧人口實行跟蹤監測、動態管理。對新增低收入人口,逐一落實幫扶責任人和幫扶政策,確保全部脫貧。持續加大經濟薄弱村幫扶力度,村營收入全部達到50萬元以上。堅持救助式扶貧與開發式扶貧雙輪驅動,深化對口支援,加強對口扶貧協作,構建脫貧長效機制。

        8. 精準發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交辦問題整改銷號。編制實施大氣達標規劃,保持空氣質量全省領先。完成省下達的能耗總量控制目標。強化推進重點斷面達標整治,力爭省考以上斷面全部達標。完成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重金屬重點防控區專項整治。繼續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加強環境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強化環境信用評級結果運用,倒逼企業嚴格落實污染治理主體責任。

        9. 多措并舉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嚴控地方政府性債務,通過財政預算安排資金、國有平臺市場化轉型、資產處置變現等方式穩步化解存量債務,杜絕新增隱性債務,堅決守牢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深入開展“處非”工作,堅決打擊金融違法犯罪行為,切實提高群防群治和風險防控處置能力。

        (四)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要求,縱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增添發展動力。

        10. 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推動“證照聯辦”全覆蓋,拓展電子營業執照應用范圍,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建立營商環境聯席會議制度,出臺優化稅收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拓展“一件事”改革清單,推動營商環境持續處于全省第一方陣。

        11. 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深入落實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10條”措施,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服務中心作用,高效運營“政企通”服務平臺,深入開展“南通企業家日”活動,協調解決企業運行困難。實施小微企業信貸增氧計劃,加快落地融資擔保風險分擔機制,出臺金融高質量服務民營企業實施方案,強化企業上市綜合服務,進一步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12. 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在高端科技服務、工業設計、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加快培育一批省級“兩業”融合試點骨干企業、產業集群和集聚園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推動100個市級現代服務業項目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平臺經濟示范企業、生產性服務業領軍企業和集聚示范區。服務業應稅銷售增長12%左右。

        13. 積極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推動“新零售”發展,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優化完善城市商業網點,促進實物消費提檔升級、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積極推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及服務供給,擴大“南通:上海下一站”旅游品牌效應,成立南通(日本)推廣中心;推出“高鐵+景區門票”“高鐵+酒店”等產品,力爭成為暢游長三角“一卡通”城市。開展夜間消費,打造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暢通城鄉雙向聯動銷售渠道,挖掘農村網購和鄉村旅游消費潛力。

        14. 鞏固提升“去降補”成效。堅決防范“地條鋼”死灰復燃和已化解過剩產能復產,持續開展“僵尸企業”及去產能企業債務處置工作。持續推進降本清費減負工作,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150億元以上。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補短板重點領域項目,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編制《2020-2022年住房發展規劃》,加強多層次住房供給和保障,控制住房價格上漲趨勢,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有序發展。

        (五)充分激發開發園區發展活力。大力推進開發園區轉型升級、擴量提質,打造全市招商引資主力軍和經濟發展主陣地。

        15. 完善開發園區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開發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推行區鎮分設。推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實施“雙考核”“雙掛鉤”機制,績效考核向招商人員傾斜,充分調動園區干部職工積極性。加快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全鏈賦權改革試點,實現國家級開發區“園區事項園內辦結”。強化開發園區高質量發展績效考評,加強投資強度、畝均效益考核,加快提升園區經濟貢獻份額,力爭省級以上開發園區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

        16. 加快促進園區創新轉型。加強對全市開發園區分類指導,做實做強一批“區中園、園中園”,每個園區重點打造1-2個特色主導產業,加速集聚重大項目、龍頭企業和配套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產業互補、錯位競爭發展格局。提高環保、安全準入門檻,推動開發園區綠色發展。加快提升園區產業創新能力,支持設立專業化市場化創新服務平臺,積極開展國際創新合作,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17. 切實發揮園區開放引領作用。充分激發開發園區在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領域活力。積極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支持園區擴大新興市場出口,實現外貿進出口份額不降、結構更優。提高“引進來”質量,鼓勵境外發債和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擴大“走出去”成效,支持園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產業集聚區。提升中奧蘇通產業園、中意海安生態園等平臺對外合作水平。

        (六)強化創新資源要素集聚。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增強創新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18. 充分放大平臺載體效應。進一步發揮中創區創新引領作用,深化與蘇南、上海在資源共享、服務共聯、項目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積極推動已引進大院大所、重大科技項目盡快落地見效。提升載體平臺能級,推進高新區創建國家、省創新型特色園區、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依托江海博覽會、江海英才周活動,組織1-2個高層次科技產業人才峰會。

        19. 持續壯大創新企業集群。推動技術創新能力向企業轉移,力爭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2000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100%,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0家。持續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力爭全年新增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2家(個),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產品10家(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6%以上,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2件。積極爭創省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20. 繼續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全面落實三個人才新政,人才資源總量突破145萬人,新引進博士后20名,新增博士后設站單位6家。深入實施“通籍人才歸雁計劃”,吸納8萬名基礎性人才來通就業創業,其中大學畢業生3萬人以上。推廣“政策+平臺+基金”的“雙創”模式,新增省“雙創”人才50名,高層次“雙創”人才超500名。加快人才住房、職工公寓等規劃建設,完善子女入學、醫療健康等配套,提升在通人才幸福感獲得感。

        (七)突出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以花園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為引領,著力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提升鄉村建設治理水平,縱深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21.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加快高鐵西站片區建設,長途客運站、高鐵廣場、西站大道一期等配套工程建成投用。推進寧通高速擴容、繞城高速等工程開工建設,穩步推進軌道交通1、2號線一期工程建設,完成市區主要道路“白改黑”。提升中創區醫療、教育、商業等功能。高標準實施濠河整治提升二期工程,加快長泰路、園林路綠廊等項目建設。推進五山及沿江片區開發,完善濱江風光帶功能性配套。加快五水片區整體規劃,打造區域商業中心。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做強一批都市工業綜合體和主題樓宇,培育流量經濟、夜間經濟、創意經濟。

        22. 持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實施老舊小區改造計劃,主城區完成10個老舊小區整治,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市區新開工安置房5000套以上。新增垃圾分類小區170個,全面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編制市區公廁規劃,新建、改擴建公廁91座。市區新建公共停車泊位1700個以上。深入開展市區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市區完成污水老舊管網改造10公里。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建成5G基站6300個。

        23.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鎮村規劃布局,編制“多規合一”縣域鄉村建設及村莊規劃。健全土地流轉合同管理,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域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實施16座鄉鎮污水處理廠改擴建。爭創區域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市。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新型合作農場穩定在250個,新增市級以上示范性家庭農場20個以上。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繼續走在全省前列。鞏固“四好農村路”示范市創建成效,建成橋梁150座、安全生命防護工程350公里。

        (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與群眾密切關聯的現實利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標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24. 穩定就業促進增收。把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群就業擺在突出位置,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以上。培育多元創業主體,優化創業環境,扶持創業1.5萬人以上。提升先進制造業創造財富的能級,實施援企穩崗護航行動,促進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強化價格監測預警,密切關注生產資料、豬肉等主要食品市場價格變動情況,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25.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新增義務教育優質學校50所,新建、遷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2所,新增省優質幼兒園10所。新增50所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市區新增市民健身球場50片。推進市一院新院、市三院擴建工程二期、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綜合大樓建設,新增社區護理站18家,引進培養全科醫生120名。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進一步完善照護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8%以上。開展養老服務條例立法課題調研,全市標準化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全覆蓋。農村敬老院公建民營率達50%。加強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服務保障。

        26. 培育與大城市相適應的城市文化。推進大劇院、美術館全面完工,實施環濠河博物館群提升工程。做好《錦江有君》《解凍》等話劇創排演出。辦好首屆中國南通國際江海文化旅游節等重點文化活動。打造提升“話劇之鄉”和“中國美術南通現象”等特色文化品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構建“全民正能量”的南通樣板,充分展現與萬億元GDP相匹配的城市精神和文化。

        (九)切實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扎實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確保安全生產形勢向好、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27. 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以國務院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督導為契機,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大排查、大整治,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持續加強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和隱患排查治理。落實化工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推進無重大事故隱患化工園區創建,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87家。落實推進城市安全發展實施方案,加強城市水電油氣、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安全監測,構建以安全生產為基礎的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城市安全發展體系。

        28. 嚴格管控各類涉穩風險。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嚴格落實國家安全、意識形態、綜治平安責任制。積極做好項目招引落戶的風險評估、矛盾化解、法律服務等工作,多元預防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打造“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品牌。加強信訪業務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抓好信訪源頭治理。

        29. 深化平安法治南通建設。爭創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加強網格化服務管理,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加強“雪亮工程”建設,完善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決打贏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決勝戰,依法嚴懲各類犯罪活動,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30. 積極推進信用南通建設。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工作和重點資質人群信用管理,完善政府部門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拓展信用惠民惠企的應用場景。推進市場運行、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和金融等領域信用建設,強化信用承諾、信用聯合獎懲,研究落實涉賬戶嚴重失信以及非法集資聯合懲戒辦法,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

        做好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關心、支持和監督下,聚力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奮發進取,將“強富美高”新南通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无码视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中文| 亚洲毛片网址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中文有码vs无码人妻|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 (愛妃視頻)国产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99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