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通勇當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奮力開拓“強富美高”實踐新境界的重要標志。2020年6月份市農業農村局牽頭正式啟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編制工作,2021年11月1日經十五屆市政府第79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南通市“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11月29日市政府辦已正式印發實施。現針對《規劃》,做如下政策解讀。
一、《規劃》編制的總體把握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則進一步要求,江蘇要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根據《南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蘇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銜接《南通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等來總體把握《南通市“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編制。
二〇三五年南通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是:在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成為具有顯著影響力的長三角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十四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期,《江蘇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到2025年,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展望2035年,高水平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為此,十四五期間,南通規劃提出開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到2025年,南通基本形成特色鮮明、優質高效、組織化程度高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態勢;基本形成生態美麗、宜居宜業、江海特色凸顯的田園鄉村新風貌;基本形成文明淳樸、治理有序、職業素養高的現代農民新群體;基本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間,南通率先開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從農業高質高效形成特色、鄉村宜居宜業充滿活力、農民富裕富足具有素養、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展望 2035 年,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基本同步,南通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城鄉發展差距顯著縮小,農民群眾生活品質有效提升,高水平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本規劃按照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總要求,對南通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階段性謀劃,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重點,部署重大工程,強化政策保障,確保“十四五”期間南通開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引領南通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省前列。《規劃》除前言外,共分為7章,11個專欄,1個表格(指標表),29000字。從內容上來看,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章,主要談規劃背景、總體要求。
總結了“十三五”期間,南通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期間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了探索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南通實踐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第二部分:第三章,圍繞提升農產品供給能力來推進農業現代化。
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菜籃子”品種豐富的基礎上,形成農產品供給區域特色。通過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特別是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提檔升級各類示范基地,進一步夯實農業現代化的產能基礎;通過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積極開展農業對外合作、助力農產品網絡營銷,不斷提升地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通過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深入實施農業綠色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新型合作農場、加強產業聯盟建設,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發展多種形式的產業融合,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
第三部分:第四章,圍繞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來推進農村現代化。
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突出江海特色。通過優化城鄉空間結構、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深化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和培育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進一步推進江海特色美麗田園鄉村;通過加強鄉村水環境治理、夯實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打造水韻鄉村特色文化標識,不斷構建南通水韻鄉村生態特色;通過提升農村居住品質、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通過暢通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提升農村信息能源基礎設施、夯實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開展公共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管護體制改革,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不斷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通過提升基層治理的數字化水平、加強農業農村執法工作、增強農村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工作效能,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第四部分:第五章,圍繞提升農民整體素質來推進農民現代化。
不斷提升農村勞動者就業能力,通過推動農民高質量就業、完善農村創業致富平臺,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通過提升農民的法治素養、加強農民自治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我管理機制,不斷提升村民的依法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風尚,不斷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通過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推進農民職業技能培育、實施職業農民政策扶持,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通過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進行動態監測、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完善幫扶政策體系和工作推進機制,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五部分:第六章,圍繞城鄉融合發展來推進城鄉一體化。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通過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通過強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農村發展投入保障、確保鄉村產業發展用地保障、打造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持續推進“千企聯千村、共走振興路”行動,不斷加強鄉村發展要素支撐;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第六部分:第七章,規劃實施。
主要通過強化黨的領導、打造過硬隊伍、凝聚發展合力、加強典型示范、嚴格監測考核,確保規劃的有效實施。
三、規劃的指標體系
《規劃》共設置25項主要指標,其中:10個核心指標、8個導向性指標、7個常規監測指標。
10個核心指標: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肉類總產重、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高標準農田面積、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省級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程度、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8個導向性指標: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合格率、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省定最低標準年增幅、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縣鄉公交直通建設水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7個常規監測指標: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占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平均預期壽命。
主要指標要求上:到2025年,農業現代化方面要滿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68億公斤以上、肉類總產大于35萬噸、高標準農田面積大于500萬畝、省級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大于1000個等核心指標要求;農村現代化方面要達到村集體經濟收入大于75萬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大于80%等指標要求;農民現代化方面按照十年收入倍增要求要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36200元;城鄉一體化方面要達到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實現程度大于95%等指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