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9〕99號 2019年11月20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通科技產業園區、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和單位:
《南通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三年建設規劃(2019~2021年)》已經十五屆市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三年建設規劃(2019~2021年)
生態環境監測監控是加強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載體,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技術支撐。多年來,我市環境監測監控能力不斷提升,為全市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監控水平,提高監測監控的廣度和深度,說清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說清其變化趨勢,說清其潛在風險,實現污染防治能力系統化、科學化和精準化。
一、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中央、省、市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提升生態環境信息采集、分析、利用能力,推動信息資源整合應用,創新生態環境精準化監管模式,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二)基本原則
——問題導向,科學布局。根據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管理的需求,系統謀劃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合理規劃市、縣兩級生態監測監控網絡,實現全市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監測監控全覆蓋。
——統一平臺,注重運用。有效整合現有生態監測監控資源,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統一考核。開展監測能力標準化建設和重點專項能力建設,切實補齊監測監控能力短板,快速捕捉、及時反饋異常環境污染信息,為精準監管和執法提供支撐。
——分級實施,分步推進。合理劃分市級與縣級建設責任,明晰部門職責,落實分工合作,明確與事權相匹配的經費支出責任,分年度、分類別有序推進,為科學治污提供有效的環境監測監控保障。
(三)建設目標
到2021年,全市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大氣、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預報能力明顯提升,實現PM2.5精準管控、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有效應對。污染源監控能力顯著增強,污染源排放與環境質量綜合關聯分析能力顯著提升,初步形成與我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相適應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監控新體系,為環境管理和精準執法提供堅強技術保障。
1.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基本實現全覆蓋。實現全市省級地表水考核斷面、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考核斷面、生態補償斷面、主要入江支流斷面、飲用水水源地斷面等重要水體自動監測全覆蓋。完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實現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全覆蓋,強化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建設,提升全市噪聲、振動等自動監測水平,逐步完善全市農村環境監測網絡。
2.污染源監測監控自動化水平顯著提升。圍繞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完善污染源在線監控網絡,積極構建全市一體、實時響應的污染源監控系統。對火電、污水處理、固廢處置等行業及大氣應急管控重點企業實施工況、用電在線監控,強化工業園區在線監管,對化工園區實施大氣、下游水質自動監控;加快機動車、船舶尾氣排放遙感監測系統建設,實施大型煤炭、礦石碼頭粉塵以及油氣回收裝置在線監測。新建通海碼頭大氣監測監控系統。
3.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和監控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組建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加快全市環境監測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生態環境監測格局。組建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強化信息整合,開展科學分析,為精準管控和科學治污提供決策依據。探索開展污染物溯源跟蹤,形成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態監測監控云管理模式。
二、建設內容
(一)完善水質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基本實現重點斷面全覆蓋
積極推進全市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到2021年底前,全市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79個,包括16個省考及跨界斷面水站、34個入江支流水站、3個市級生態補償水站、2個近岸海域水站、7個入海河流水站、5個化工園區下游水站、2個飲用水源地水站、10個鄉鎮水站。更新改造8個已建水站,包括6個省考及跨界斷面水站、2個飲用水源地水站。
1.開展省考斷面、跨界斷面、入江支流水站建設。2019年前,對節制閘內、任港橋、營船港閘等省考斷面及長江重要支流跨界斷面,新建水質自動站,并配備水質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流量等監測指標。對已在袁莊水站、曙光電灌站等6個省考斷面及長江支流跨界斷面上建成的水質自動站,進行改造及儀器設備填平補齊。積極推動34條入江支流斷面水質自動站建設(長江南通段53條入江支流中,6個納入國考省考的斷面已建成水質自動站、13個斷面因地理因素等原因暫不適宜建設),健全入江監測網絡,并配備水質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等監測指標。
2.補齊市級生態補償斷面監測能力,開展鄉鎮河流監測試點。全市26個市級生態補償斷面中,23個斷面已建或在建水質自動站。2020年底前,建成九圩港河新204國道橋、遙望港河團結西閘、通揚運河平潮南橋等3個水質自動站,并配備水質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等監測指標;在通州區新建10個鄉鎮水質站,并探索建立區域內以鄉鎮為單元的生態補償考核機制。
3.開展近海海域、入海河流水站建設。在如東縣小洋口化工園區以及啟東北部區域的尾水排放區域,各新建1個浮標式水質自動站進行近岸海域監測,并配備水質五參數、葉綠素a、藍綠藻、氨氮、硝態氮、亞硝態氮、磷酸鹽等監測指標。在新中河閘、團結閘等7條河流,各新建1個水質自動站,并配備水質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等監測指標,實現全市域主要入海河流監測全覆蓋。
4.加強化工園區下游水質監控。2019年底前,完成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片區、海門靈甸工業集中區、啟東經濟開發區精細化工園區、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洋口化學工業園、如皋港化工新材料產業園等5個化工園區下游監控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并配備水質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揮發酚、流量等監測指標。
5.開展飲用水源地水站建設和更新。2019年底前,完成狼山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設備更新以及啟東市頭興港應急備用水源地上游的水質預警站建設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如皋市鵬鷂水務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設備更新以及海安市新通揚運河應急備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站建設工作。上述水站均配備水質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揮發酚、揮發性有機物等監測指標。
6.開展水環境自動監控預警預報。根據省部署安排,及時接入全省水環境自動監控預警預報系統,形成市、縣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數據的管理和分析能力,實現數據查詢、自動預警、綜合分析、污染來源判別等功能。
(二)加強大氣自動監測網絡建設,提升預警預報能力
統籌推進全市空氣自動監測網絡布局,實現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全覆蓋。到2021年底,全市新建108個空氣監測站(包括1個省級大氣背景超級站、83個鄉鎮(街道)站、1個港口碼頭站、10個化工園區站、3個環境空氣站、10個小型空氣站)和430個微型空氣站。更新改造14個空氣監測站,包括5個國控大氣站、7個省控大氣站、1個大氣超級站、1個環境氣象站。
1.開展大氣自動站設備更新。2019年底前,完成啟東市、海門市省控空氣自動站設備更新。2020年底前,對市區虹橋子站、城中子站等5個已建國控空氣自動站的部分設備進行更新,完成海安市、如皋市、如東縣省控空氣自動站設備更新。
2.組建鄉鎮(街道)大氣自動監測網絡。2019年底前,以海門市、通州區為試點,實現區域內空氣自動監測全覆蓋;同時,在全市其它地區啟動鄉鎮(街道)空氣自動站建設工作,重點監測PM2.5、PM10、SO2、NO2、CO、O3等六項常規污染物。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鄉鎮(街道)空氣自動監測全覆蓋。
3.開展重點港口、碼頭大氣環境自動監測。加快通海港區港口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建設,重點監控PM10、PM2.5、SO2、NO2、CO、O3及VOCs等污染因子。對從事易起塵貨種裝卸的港口安裝粉塵在線監測設備,2020年底前,實現對煤炭、礦石碼頭粉塵在線監測全覆蓋。
4.開展化工園區大氣自動監測。2019年底前,對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片區、海門靈甸工業集中區、啟東經濟開發區精細化工園區、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洋口化學工業園、如皋港化工新材料產業園等5個化工園區上、下風向布設在線監控點,針對空氣質量常規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以及VOCs特征組分(對O3生成影響較大的組分、異味和惡臭組分)開展在線監測,組建化工園區VOCs監測監控系統。
5.參與省級大氣背景超級站建設。協助完成南通大氣超級站擴建,補充新購或更新在線VOCs監測儀、在線水溶性離子監測儀、在線OC/EC監測儀、在線重金屬監測儀、氣溶膠激光雷達等標準儀器設備。協助完成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大氣背景超級站建設。
6.參與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構建。根據省級部署,積極參與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建設,配合新增小型空氣自動監測站、六參數微型空氣自動監測設備、二參數微型空氣自動監測設備。利用省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數據處理與應用子系統,實現對現場端監測數據進行采集、校正以及多源數據的融合、分析,實時進行污染識別和跟蹤,相關異常排放事件報警信息通過手機直接發送到執法現場端。
7.參與環境氣象觀測站建設。根據省級部署,在我市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中配齊顆粒物(PM10、PM2.5)和O3等污染物監測設備,加強常規污染物監測,建成環境氣象觀測站。
(三)加強噪聲自動監控建設
1.優化噪聲監測點位,實現自動監測。2019年底前,根據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調整結果以及城市區域發展需要,調整優化功能區噪聲、城市區域噪聲、交通噪聲監測點位。在崇川區、港閘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8套功能區噪聲自動監測設備。積極推動全市功能區噪聲、交通噪聲的自動監測應用范圍。
2.開展重點噪聲源自動監測及振動監測試點。逐步對建筑施工場地、機場等重點環境噪聲源開展自動監測。2020年,推進振動監測能力建設,增配振動監測儀器設備,逐步對鐵路沿線環境振動重點污染源開展試點監測。
(四)加強自然保護區及農村環境監測
對省級自然保護區啟東長江口北支、五山及沿江、濠河等重要生態空間開展遙感監測監控,加強生態紅線管控無人機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生態空間和生態紅線精細化監測。以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水質、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土壤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建設,2019年底前,海安市、如皋市、如東縣、啟東市完成農村環境質量監測;2021年底,南通市范圍內每個鄉鎮至少監測1個村??h級財政負責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經費保障。
(五)加強污染源監控網絡建設,實現重點排污單位全覆蓋
依托智慧環保平臺,采用物聯網、云計算、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對重點排污單位、加油站、工業園區等固定源、面源安裝監控設施,建立市~縣~園區多級共享網絡,實時采集數據,通過系統對接關聯分析,探索建立污染源和環境質量響應關系,推進精準治污。
1.建設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控和質量控制系統。組織全市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自動監控設施,推進監控設施數據傳輸標準改造,進一步提升監控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分析能力,提高監控數據的合法性、有效性,提升污染源監管現代化水平,到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全覆蓋。按照生態環境部《污染物在線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HJ212-2017)要求,加強動態監控管理,實時收集污染源信息,提升系統聯網、存儲、計算、分析以及評估能力。加強污染源監控動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對重點污水處理廠安裝自動校標以及同步留樣設施,實現監控系統數據異常遠程取證,提升自動監控數據的有效性,到2021年,實現重點排污單位和排污許可單位的聯網。
2.加強排污許可“一證式”監控管理。依托省級排污權在線申報、監控、審核、交易全過程“一證式”管理網絡,動態更新我市排污許可證數據;對排污許可企業各工段用電、用水等大數據信息進行采集,通過模型計算核定與校驗排污單位實際排放量,為排污單位排污權的核準提供依據。認真開展全市排污單位排污權屬的登記管理,為建立排污權抵押融資租賃提供基礎支撐。積極推進排污許可證系統與環境執法系統的對接,為依證執法提供全面完整的數據支持。
3.開展工況、用電、油氣回收監控。依據生態環境部《火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控技術指南》《污水處理廠污染源排放過程(工況)監控技術指南》等技術規范,對全市重點監控的火電廠、污水處理廠、固廢處置設施建立工況監控網絡。2019年,選擇1家火電廠、4家污水處理廠、1家生活垃圾焚燒廠進行工況聯網試點,并逐步拓展覆蓋范圍,力爭到2021年底前,全市重點企業工況監控實現全覆蓋。加快全市主要大氣排污單位用電監控設施的安裝與網絡建設,采集排污單位各工段生產和治污設施的用電等信息,掌握污染物排放規律。對具備聯網條件的企業油氣回收監控裝置進行在線監控和統一聯網,建立完善聯網企業長效監管考核機制,監督企業切實減少VOCs及顆粒物PM10、PM2.5排放,促進空氣質量改善。
4.建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生態環境監控網絡。嚴格執行工業園區監控系統集成規范,對全市13個工業園區、5個化工園區水環境、空氣環境、噪聲環境的自動監測系統、周邊環境質量監測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運行狀態監控系統、工況自動監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應急管理系統以及環境管理臺賬等信息進行集成。2019年底前,完成化工園區監控網絡建設。2020年完成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監控網絡建設。
(六)加強移動源遙感監測
1.開展機動車遙感監測。完善機動車遙感監測網絡,2019年全市新增10個固定式和1個移動式遙測點。利用省級遙感監測信息平臺,掌握全市機動車排氣遙感監測點位的地理分布位置及污染狀況,高效篩選高排放車輛,通過流量分析和模型演算,獲取全市機動車污染排放狀況。試點重型柴油車車載診斷系統遠程監控,強化現場路檢路查和停放地監督抽測,2020年起,將未安裝遠程在線監控的重型柴油貨車列入重點監管對象。推進工程機械安裝實時定位和排放監控裝置,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平臺化監控管理。
2.開展船舶尾氣遙感監測。深入推進我市船舶排放控制區監管工作,準確掌握轄區航行船舶尾氣排放情況。充分利用蘇通大橋安裝船舶尾氣遙測儀,實現對船舶燃油高硫精準執法。
(七)完善生態監控平臺建設
整合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資源,優化智慧環保平臺,組建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圍繞安全可靠、標準規范、擴展性強的目標,完善監控中心基礎設施,實現監測監控大數據高效匯聚、質量控制、實時預警、協同開發、合理利用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監測監控數據的合法性、合規性、完備性、有效性。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運行保障、監控預警能力建設,提高監控設施和系統的運維水平。建設數據計算和存儲節點,與省生態環境廳開展數據交換和存儲。
建設多業務兼容、可平滑擴展的生態環境視頻監控系統,進一步提升環境監管能力。對重點排污單位的總排口、監控儀表進行視頻監控聯網,對工業園區進行視頻監控聯網,對省級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等重點紅線區域實施視頻監測,實現與移動執法視頻記錄實時互聯。2019年底前,對80家重點排污單位開展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聯網試點,2021年底基本實現重點排污單位全覆蓋。
(八)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保障
依托通州區生態環境監測站,整合崇川區生態環境監測站、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組建南通市生態環境監測站,負責市區的環境質量監測、執法監測、應急監測、核與輻射監測等工作。積極推動市及縣(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加快監測用房改造,添置分析監測儀器設備,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拓展有機分析、土壤、固廢、核與輻射、環境應急等檢測能力,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格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無人機能力建設,將無人機技術充分應用于生態環境污染源執法監測、環境應急監測、生態紅線精細化監測等領域。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是我市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市生態環境局要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建立市級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統籌協調機制,明確各單位職責分工和工作要求,理清市、縣環境監測監控事權,形成市縣兩級協同配合、全面推進的工作格局。各縣(市、區)要落實屬地責任,從立項、審批、資金等方面全方位加強保障,扎實組織本地區項目的實施推進。同時,將規劃落實情況納入污染防治攻堅考核體系,由市攻堅辦定期調度,切實保障規劃建設項目按期保質完成。
(二)加強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支持,加大對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投入,做好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項目的儲備庫建設和預算安排。統籌基建類、能力建設類和一般性行政預算類等監測監控系統建設項目資金管理。積極探索推進政府購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數據服務、第三方服務模式。
(三)統一運維管理。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運行管理制度,規范運行維護流程,形成較為完善的運行維護管理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運行保障、監控預警能力建設,依托專業化運維隊伍,對基礎設施實施統一運維,有效降低運維成本,提高運維服務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