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18〕11號 2018年3月13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為了促進我市現代漁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辦發〔2018〕1號)、《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7〕56號)、《省委辦公廳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蘇辦發〔2018〕3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現代漁業綠色發展為目標,按照市委市政府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總體部署,進一步調整優化漁業產業區域布局,推進生態生產協調發展,加快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生態良好、產業發達、裝備先進、產品優質、漁民富裕、漁區和諧的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推動漁農民增收和全市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
(二)基本原則
1.生態優先、合理布局。根據水產養殖業產業基礎、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統籌兼顧,科學合理劃定水產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養殖區,實現水產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目標。
2.源頭管控、有序發展。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加強水產苗種檢疫工作。狠抓水產品質量監管,嚴格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落實水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堅持漁船投入和漁獲產出雙向控制,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
3.循環利用、綠色發展。大力發展工廠化設施養殖、池塘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離岸深水網箱養殖,積極探索水產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途徑,推進水產養殖業向循環利用、生態友好型轉變,促進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
4.產業融合、健康高效。著力構建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遠洋漁業,推進生產、加工、銷售全面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水產養殖業區域布局科學,生態綠色水平明顯改善,實行水產養殖總量控制,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180萬畝左右,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80萬噸左右。全市在外大洋性和大馬力過洋性遠洋漁業漁船總數發展到50艘以上,遠洋漁業產量提高到8萬噸左右。以南美白對蝦養殖為重點,堅持分類指導,切實轉變粗放式養殖方式,養殖場全部配套尾水處理設施(設備),逐步推進養殖尾水循環利用。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漁業生產新格局。
二、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
(一)著力推進養殖布局優化調整。堅持生態優先、底線約束的原則,按照《農業部關于印發〈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農漁發〔2016〕39號)要求開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修編工作,劃定“禁養區”“限養區”以及“養殖區”,設定發展底線。鞏固沿江沿海適宜養殖水域、穩定基本養殖面積,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洼鹽堿地養殖、拓展水產養殖新空間。深入開展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和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引導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二)著力推進養殖方式轉型升級。以提高水產養殖業“良種化、設施化、信息化、生態化”水平為主攻方向,鼓勵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業化養殖、多營養層次養殖、多級人工濕地養殖、受控式集裝箱養殖、深水抗風浪養殖、離岸淺海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方式,大力發展貝類增養殖、紫菜養殖等碳匯漁業,做大做強河豚、河蟹、梭子蟹、脊尾白蝦等傳統優勢養殖品種,特種水產養殖占比提高到76%,組織實施百畝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2018年到2020年每年新增改造面積2萬畝。全面提升物聯網技術在水產養殖管理中的運用水平,建成一批水系配套、裝備先進、功能完善、場容優美的現代化養殖場。
(三)著力推進南美白對蝦產業健康發展。各地要根據自身空間資源、水資源和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完善南美白對蝦產業健康發展規劃。禁止在內陸地區發展半咸水養殖,鼓勵發展池塘淡水養殖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做到統一規劃、生態優先、布局合理、保護耕地。規范在沿海地區發展半咸水養殖,要求配套建設養殖尾水生態凈化溝塘或水質凈化設備,實現尾水達標排放。在“養殖區”范圍內的新建、擴建和改建養殖場(戶),要依法辦理地下水取水許可手續,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落實“三同時”制度。
(四)著力推進海洋捕撈近控遠拓。堅持“控制近海、拓展外海、發展遠洋”的方針,優化海洋捕撈漁業,鞏固拓展過洋性作業,鼓勵發展大洋性漁業,改良捕撈網具,開展高端和中上層漁業資源開發利用。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漁船管控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實施意見》(蘇政辦發〔2017〕71號)要求,有序壓縮捕撈強度,到2020年全市海洋捕撈漁船數壓減到1358艘以內、較2015年減少19%,功率數壓減到158463千瓦以內、較2015年減少15.7%。逐步建立老舊漁船定點拆解和退出機制,強化漁船屬地管理責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岸線資源,完善漁港布局,加大漁港、避風錨地、航標、通訊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中心漁港、一級漁港和內陸重點漁港為主體的漁港體系建設。
(五)著力推進遠洋漁業做大做強。抓住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機遇,以提升遠洋漁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進一步優化生產布局、加強能力建設、完善產業體系、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對外合作,做大、做強西非過洋性遠洋漁業合作項目、大洋性魷魚釣和金槍魚延繩釣項目,進一步加大遠洋漁業合作項目的探索范圍。抓好遠洋漁船的更新改造,提高漁船的設施水平和生產能力,鼓勵符合條件的國內近海捕撈漁船改造后從事遠洋漁業生產,改善過洋性漁船裝備水平。切實抓好南極磷蝦項目的建設。加快在建南極磷蝦專業捕撈船的建造工作,確保如期投產,積極籌備第二艘南極磷蝦專業捕撈船的申請建造工作;盡快啟動海門港新區南極磷蝦加工園區建設,積極引進科研院所和產業資本,按照國際一流的標準規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2020年建成投產。到2020年,全市遠洋漁業行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左右,形成布局合理、裝備優良、配套完善、管理規范、支撐有力的現代遠洋漁業產業體系。
(六)著力推進江海漁業資源養護修復。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長江禁漁制度,建設好管理好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大力推進淺海養殖,探索和研究適合我市海底底質條件的人工魚礁試驗性建設方案。擴大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規模,科學安排增殖放流的數量、品種和水域,提高資源增殖保護效果,每年全市增殖放流數量不少于1000萬尾。健全水域污染應急和調查處理機制,及時查明污染原因,科學評估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損失,依法處理漁業水域污染事故。建立涉漁工程建設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補償資金的收取、利用和監管,保障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實踐。
(七)著力推進漁業新型主體培育壯大。進一步加大漁業龍頭企業、漁民經濟合作組織和家庭漁場等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引導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機制、多形式提高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新型漁業經營主體適應市場能力和帶動漁農民增收致富能力,進一步提高漁業質量效益,促進現代漁業發展。鼓勵各類漁業經營主體開展品牌創建,進一步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進一步加大漁業品牌培育、塑造、營銷推介和宣傳保護力度,通過品牌戰略提高現代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八)著力推進漁業新業態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強對漁業特色小鎮建設的組織推進力度,加快啟東仙漁小鎮建設進度,進一步挖掘漁業特色元素,以海洋特色水產品、長江珍稀魚類、紫菜、中華絨螯蟹、觀賞魚等地方優勢漁業產業為基礎,整合現代鄉村建設要素,創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漁業特色小鎮、全國最美漁村、全國精品漁業休閑示范基地。積極支持發展水產品電子商務,大力構建電商與實體流通相結合的現代化水產品物流體系,促進互聯網+漁業的深度融合。合理引導各種資源投入休閑漁業發展,充分用好國家和省市支持漁業發展、環境保護、特色小鎮建設等相關政策措施,著力加強休閑漁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漁戶、漁民專業合作社、家庭漁場和龍頭企業等主體發展休閑漁業的積極性,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休閑漁業整體素質。繼續辦好江海河豚美食節、海上“迪斯科”、沿海風光游等活動,不斷擴大南通休閑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九)著力推進水產品加工流通提檔升級。推進水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提高水產品加工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支持漁業集中產銷區建設現代化水產品批發市場,打造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品定價中心和貿易中心。支持發展覆蓋水產品產銷各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和鮮活水產品配送體系,鼓勵發展海上冷藏加工和保鮮保活。重點支持海安老壩港紫菜加工集中區、啟東呂四港水產品加工集中區、江蘇(海門)海產品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引導資金、項目、政策等要素向加工園區集聚,推動具有行業競爭優勢的水產品加工集中區加快形成。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漁業,引導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十)著力推進漁業服務體系能力提升。進一步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漁業官方獸醫體系和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等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為現代漁業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健全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漁業良種繁育體系和漁業生產保險體系建設,提高漁業生產和漁民抵御風險能力;建立健全休漁禁漁期漁民生活補助制度、漁民社會保障制度和失水漁民補償機制,維護漁區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漁業執法隊伍素質和能力,改善執法條件,為現代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十一)著力推進現代漁業安全發展。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強化生產單位的主體責任,按照《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農業部令第31號)的要求規范養殖行為。健全漁業標準體系,全面推行按標生產、達標出售。嚴格執行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可追溯制度,鼓勵開展水產養殖健康示范縣(場)、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生產企業建設活動。抓好無公害基地認證工作,無公害基地面積占比達到90%以上,水產品質量產地監督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加強漁業安全生產監管。深入開展“平安漁業示范縣”創建活動。加強漁業安全能力建設,完善海洋漁業安全生產信息,推動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等安全設施的配備和更新。完善海洋漁船編組生產及動態報告制度,增強自我管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健全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強化重點漁業水域及重要漁業資源產卵、索餌場所的水域環境監測和保護。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本著對現代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不斷增強對漁業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將現代漁業健康發展作為加強“菜籃子”建設、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實施漁業現代化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加強組織領導,科學制定規劃,分解工作任務,落實推進措施,強化督促檢查,確保取得實效。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職責做好現代漁業發展規劃的組織落實工作,把好養殖項目申報管理的第一關,著力抓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協助環境保護、水利、漁業等主管部門做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定期將本地區水產養殖情況通報有關主管部門。
(二)強化部門聯動。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現代漁業健康發展工作。漁業部門要會同環保部門、行政審批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深入調查研究,科學編制現代漁業發展規劃,加強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的指導和服務,依法加強漁業養殖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督管理,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對相關違法行為及時依法查處。水利部門要抓好地下水取水管理工作,結合農村環境“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河長制”巡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相關部門和單位,有效進行處置。科技部門要積極推進漁業科技創新,為現代漁業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強化政策扶持,積極爭取省級以上投資計劃,加大項目建設投入力度。漁業、食藥監、工商、質監、商務部門要加強水產品市場準出、準入和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統計、物價等部門要加強水產品生產、銷售和價格的統計監測。
(三)強化科技支撐。積極推進科技與產業有效對接,圍繞制約漁業發展的重大科技瓶頸、重點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開發利用。圍繞漁業生態健康養殖、尾水達標排放、遠洋捕撈技術、水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組裝集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技術推廣機制,大力實施“漁業科技入戶”、“新型漁民培訓”等工程,重點推廣江蘇中洋集團的智能化設施養殖技術、南通海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的淺海紫菜養殖技術、啟東市龍大食品有限公司的工廠化生態循環水養蝦技術、如皋中心沙養殖場的池塘工業化養殖技術等生態高效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支撐水平。
(四)強化政策扶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漁池改造、漁船改造、漁港建設,加大遠洋漁業發展扶持力度。建立禁養區養殖場(戶)關停、搬遷補償激勵機制,在禁養區養殖業退出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漁農民利益。積極整合和調整資金投向,集中資金加快生態養殖小區、水產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設施提升、問題水產品無害化處理等工程的建設。對“養殖區”內發展南美白對蝦等生態養殖的,給予公共設施配套和財政資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創新金融服務,探索水面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漁船抵押貸款等新型抵押模式,切實解決“貸款難”問題。完善漁業保險政策,擴大漁業投保覆蓋面,增強漁業抗風險能力。
(五)強化督查考核。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漁業健康發展工作的檢查考核,要把標準化池塘改造、池塘工業化養殖、生態養殖小區建設、無公害基地建設、高效設施漁業等現代漁業發展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農村工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加大權重,加強督查,加壓推動。對出現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以及養殖污染造成環境重大影響的,依法予以責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