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實施意見
        來源: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布時間:2019-02-02 累計次數: 字體:[ ]


        通政發〔2018〕60號   2018年12月11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一個龍頭、三個先鋒”戰略新定位,加快培育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新時代南通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根據省政府《關于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圍繞自主可控目標,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將“靠江靠海靠上海”區位的最大優勢變為現實的發展勝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制造業布局為重點,以創新發展為動力,進一步完善組織推進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相互貫通,推進南通制造向南通創造和南通質量轉變、南通產品向南通品牌轉變,做大總量,提升能級,加快建設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基本原則。

        1.創新驅動,人才為本。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強高端創新、經營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夯實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人力資源基礎。

        2.高端引領,智能支撐。深化信息化、網絡化技術集成應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

        3.開放合作,互動共享。搶抓“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機遇,密切對外交流與產能合作,促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共享智能制造創新發展成果,形成區域特色競爭優勢。

        4.質效優先,綠色發展。以提高制造業質量效益為中心,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工業精品。推行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實現制造業綠色化轉型。

        (三)發展目標。重點發展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生命科學等(“3+3+N”)具有高端引領作用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沿海港口、土地等資源綜合優勢,以龍頭型、基地型重特大項目為突破口,培育發展鋼鐵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綠色能源、高端糧油食品等沿海臨港高端綠色產業基地。

        到2020年:集群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進展,企業研發體系健全,研發投入明顯提升,區域創新網絡體系初步形成,船舶海工、高端紡織產業的地標性特征更加鮮明,綜合競爭力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力爭全市制造業產值突破1.7萬億元,集群形成超500億企業2家,百億企業10家以上;建成1-2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以上智能示范車間(工廠)總數達到50家;建成1家綠色園區和15家綠色工廠,集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指標好于行業平均水平。

        到2025年: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企業研發集群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全省先進水平,涌現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領軍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知名品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產業集群創新引領能力和綜合影響力明顯增強,成為南通新的地標性產業;沿海高端綠色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力爭全市制造業產值突破2.7萬億元。

        二、發展重點

        (一)重點發展“3+3+N”先進制造業集群。堅持生態優先,突出創新引領,優化空間布局,完善載體功能,加快建鏈、強鏈、補鏈步伐,重點發展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生命科學等(“3+3+N”)具有高端引領作用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1.船舶海工。推動產業向特種船舶、智能船舶和豪華郵輪等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轉型。依托招商局重工豪華郵輪項目,構建集郵輪建造、專業配套、研發創新于一體的豪華郵輪全產業鏈,2025年之前交付國內首艘中型豪華郵輪。大力發展不銹鋼化學品船、大型挖泥船等高端特種船舶,重點發展第七代半潛式鉆井平臺等高端海洋工程裝備,提升關鍵配套能力,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產業集群國內外競爭力和影響力。﹝責任主體:市經信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2.高端紡織。把握“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勢,做強高端家紡、做優棉紡織及絲綢、做特纖維新材料、做響服裝產業、做精生態染整、做大產業用紡織品,促進集群整體水平提升。以家居產業、紡織材料產業、產業用紡織品產業、安防用品產業為發展重點,延伸拓展高端紡織產業鏈。以智能化、功能化、生態化、信息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互聯網+紡織”發展,促進產品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轉變,實現產業價值鏈同步提升。﹝責任主體:市質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電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化對外開放合作,重點打造“一核兩區六基地”發展平臺,突破大數據、智能芯片、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四大細分領域,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依托現有集成電路封測龍頭企業,重點引進、培育移動智能終端、汽車電子、射頻等芯片設計制造項目,打造江海“芯谷”。加大重特大項目招引和并購重組的力度,推進集成電路產業鏈前伸后延,打造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以及配套材料、設備的完整產業鏈。推進新型元器件、光電器件、新型顯示技術等研發和產業化,加快下一代互聯網設備等智能終端產品開發和應用,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邁進。加快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成長三角區域有影響的大數據基地與互聯網樞紐城市。﹝責任主體:市商務局、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園區管委會﹞

        4.智能裝備。加快機電一體化技術、控制技術、程序設計等開發應用,提升數字技術與機器裝備的融合,促進智能成套裝備、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智能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數控機床、基礎制造及集成制造裝備等重點產業領域向產業鏈高端發展,促進集群整體水平提升。﹝責任主體:市科技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5.新材料。重點圍繞有基礎、有優勢的產業領域,加快建鏈、延鏈步伐,做大集群規模。金屬新材料領域,重點發展高強汽車板、高標準軸承鋼等高性能和專用特種優質鋼鐵材料及衍生產品;發展高性能合金材料,滿足重大裝備產業需求。先進高分子材料領域,優先發展化工新材料及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和航空應用的新型材料;研發綠色生態可降解超細纖維、高性能纖維材料,推進產品在紡織和軍工產業的應用。光電子信息材料領域,強化“產品制造、軟件業、服務業”全產業鏈發展,拓展延伸應用領域;推進高性能磁性材料產業集群發展。拓展石墨烯應用領域,全面推進在防腐涂料、增強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體系的應用研發,形成特色,做大規模。﹝責任主體:市經信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6.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風電領域,發展大容量海上風電整機及配套產品,開展海上工程技術、智能風電場技術等研究,依托智能電網完善風電并網技術,實現全產業鏈擴張。氫能領域,瞄準世界領先水平,圍繞“制氫—儲運氫—氫燃料電池—氫能應用及示范”,在制儲運氫關鍵零部件、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集成、關鍵材料(低鉑催化劑和長壽命質子交換膜)、關鍵部件(膜電極集合體和雙極板)等核心關鍵技術方面開展研發攻關、工程研究和產品開發,推動氫能產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補全補足補強產業鏈。推動氫燃料電池在分布式發電領域的示范應用,推動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和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示范應用。光伏領域,研究新一代光伏核心技術及產品,提升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集成能力,發展以光伏為能源的終端應用產品,促進產業鏈延伸發展。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突破整車集成、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核心技術,發展氫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電池隔膜、電機控制等關鍵零部件,形成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生產配套體系。﹝責任主體: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7.生命科學。逐步形成“一城、一中心、三園區、多基地”生命科學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提升產業聚集度。對接張江全球醫藥研發中心及國外優勢資源,引進一批附加值高、產出率高、科技含量高的“三高”型產業項目,進行教育、科研、孵化、制造、服務全產業鏈布局,重點打造生命數字、高端醫藥、健康服務三大產業生態圈。大力發展和引進超聲內窺鏡、手術機器人、基因測序儀、人工器官等高端醫療器械項目。引導大型企業和生物技術公司、高校科研機構等聯合攻克生物制藥產業化關鍵技術,著力發展一批面向國際主流市場的高端制劑新技術、新產品。推動化學藥向“改良型新藥”等創新研發模式轉變,推進二次創新、仿創結合,加快臨床急需、新專利到期藥物的仿制藥開發。加大海洋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力度,推動其在防治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抗衰老等方面的產業化進程。堅持招商與研發并重,通過人才、技術和團隊引進,培育壯大一批生物醫藥服務外包骨干企業,加快承接上海以及蘇南地區醫藥研發外包企業的轉移。鼓勵企業與跨國制藥公司密切合作,重點發展新藥臨床前研發外包服務,盡快形成規模和優勢。﹝責任主體:市食藥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培育發展沿海臨港高端綠色產業基地。重點培育具有大進大出、低耗少排特征的鋼鐵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綠色能源、糧油加工等沿海高端綠色產業基地。

        1.鋼鐵新材料。全力推進通州灣示范區精品鋼生產基地建設,加快培育特種鋼鐵產業集群。合理規劃港口功能,為承接上海及長江沿線精品鋼材生產企業產能轉移打好載體基礎。重點支持龍頭骨干企業發展建筑用鋼鐵、汽車用鋼、彈簧鋼、冷鐓鋼、船用錨鏈及礦用鏈條鋼、耐候及耐腐蝕用鋼等細分領域。加大特種鋼鐵行業上下游企業招商引資力度,拉長拓寬延伸產業鏈,打造沿海特種鋼鐵產業基地。(責任主體: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2.石化新材料。重點推進以石化后道產品為重點的有機新材料產業發展。緊盯世界級石化強企,推進附加值高、市場需求大的石化產品項目簽約投產,大力突破大型煉化后道延伸加工龍頭型項目,推動烯烴、芳烴等下游產業精深化、鏈條化、集群化發展。加強與國內先進有機材料行業龍頭企業的對接合作,盡快實現先進有機新材料產業的突破。(責任主體: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如東縣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3.綠色能源。主動策應國家油氣海上進口戰略,以中石油江蘇LNG項目為依托,強化全產業鏈布局,將洋口港打造成全國最大的LNG接卸樞紐基地、供應基地、儲備基地和產業化基地。依托LNG能源島,打造交易、物流、冷能利用與調峰電廠等一體化的配套產業園區。(責任主體:如東縣人民政府、市發改委)

        4.高端糧油食品。按照立足長三角、輻射長江流域市場的定位,打造呂四港糧油食品生產和物流基地。重點布局冷鏈物流、國際水產品交易、糧油儲運及加工等臨港產業,積極招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加快突破龍頭型、基地型項目,開展油脂及相關食品研發,豐富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做大糧油食品集群規模。(責任主體:市食藥監局、如東縣人民政府、啟東市人民政府)

        三、主要任務

        全面加快產業升級步伐,組織實施項目攻堅、創新示范、智能制造、互聯網融合示范、企業培育、綠色制造、質量提升七項工程,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一)實施項目攻堅工程。優化扶持手段。市級扶持資金向重特大項目傾斜,引導全市產業結構向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鼓勵和支持企業圍繞產業的關鍵環節,瞄準政策重點扶持、未來發展空間廣闊的高精尖技術,不斷加大投資強度、提升投資質量,切實提升產業能級。以項目考核為抓手,充分調動各地招引、扶持先進制造業集群項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采取有力措施,推動項目快建設、快投產、快見效。推進重大項目。持之以恒緊抓項目建設“牛鼻子”工程,發力猛攻重特大項目建設,全力推進一批在手在談重大項目,多方聯動做好對接服務工作,力爭突破百億級產業項目不少于10個。深化滬通對接。加強產業互補,建好合作園區,著力增強對上海高端產業、優勢資本、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優質服務的吸引能力,深化與上海先進制造企業、園區對接,更大力度、更高頻次地承接上海項目轉移。﹝責任主體: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實施創新示范工程。建設高水平創新載體。圍繞南通版“科創特區”的定位,大力建設中央創新區。突出產業科技創新,通過科創、文創、醫學、會展四大中心建設,加速形成區域科技創新引領區、滬通創新資源合作承載區、城市轉型發展示范區。通過“雙招雙引”,將中央創新區打造成為南通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策源地和主引擎。依托南通高等研究院,力爭建成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聯合研究中心。采取政府支持、股權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模式,重點支持產業鏈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創新資源要素,組建“企業+聯盟”協同創新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實現產業鏈水平整體躍升。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確定集群亟需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擇優遴選實施主體,采取事前持續支持、事后獎勵補助等方式,持續推進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突破。支持龍頭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圍繞制造業重大共性需求和關鍵技術開展研發創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性整體解決方案。打造創業創新服務平臺。爭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等院校研究院和大學科技園、科研院所分支機構等加快落地。建設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業載體以及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標準化技術平臺等創新服務平臺。支持集群在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和創新資源富集地區建設科創中心,集聚利用異地創新要素,打造“科研飛地”。﹝責任主體:市科技局、市經信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通創辦﹞

        (三)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實施集群骨干企業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等行業成套設備及生產系統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廣“數控一代”,促進數控技術和智能裝備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引導企業建設智能制造研發服務平臺,加速裝備智能化更新,推進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強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建設,構建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成一批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綜合標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按照《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分行業選擇一批有實力的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與創建工作。大力發展高端智能裝備,推動企業研發創新,自主研制高精度復合型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成套設備等高端智能裝備。培育壯大一批專業性強、行業特色明顯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動智能制造生產模式的集成應用,全面推廣普及自動識別、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生產物流等智能制造技術,推進企業生產過程自動化、流程管理數字化、企業信息網絡化、智能制造云端化。﹝責任主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實施互聯網融合示范工程。推進產業網絡化改造。打造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協調和支持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服務節點。開展“融合創新百企行”活動,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強化工業生產過程中設備聯網與數據采集能力,大力宣傳推廣優秀行業解決方案。推進企業“上云”,引導廣大中小微企業使用成熟的云存儲、云桌面、云設計、云管理、云系統等應用服務。組織開展全市企業“上云”推廣系列活動、“星級企業上云”評定活動,培育一批優秀上云企業。推進企業信息化改造。支持信息技術在集群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深度融合和集成應用,提升現有裝備的可接入水平和裝備間數據交互能力。推動研發設計協同化,支持企業完善產品研發設計數字化網絡化環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虛擬化產品開發網絡和協同研發設計云服務平臺。推動生產管控集成化,加速推進企業關鍵管控軟件一體化規劃設計及全覆蓋應用,促進企業資源計劃(ERP)、制造執行系統(MES)、供應鏈管理(SCM)等關鍵管控軟件的普及推廣應用,加快生產設備、裝備的互聯互通和自動化生產單元推廣應用。﹝責任主體:市經信委、大數據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實施企業培育工程。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全面落實《南通市“5215”工業大企業培育實施方案》,加快形成一批根植南通,自主創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資源整合能力、企業家影響力達到或接近全國領先水平的集群龍頭企業。鼓勵企業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實施高端并購,通過兼并、收購、聯合、參股等多種形式,開展產業鏈整合和跨行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加速產業鏈關鍵資源整合,提升集群產業發展層次。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建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產品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庫,引導企業專注細分產品市場,加快技術創新、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在行業細分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隱形冠軍企業,支撐集群創新轉型發展。推動企業國際化發展。引導企業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鼓勵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境外投資,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境外研發中心、工程中心、制造中心和營銷中心。鼓勵上市公司海外投資并購,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責任主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六)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淘汰落后產能。堅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相關法規和標準,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主動策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263”專項行動和“三行業”整治,依法依規強力推進化工、鋼絲繩、印染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和散亂污企業退出,在“破”“立”“降”上下更大的功夫,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騰出空間。推進節能降耗。以樹立標桿、政策激勵、提高標準等方式,推動高耗能行業、終端用能產品提升能效水平。以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電機系統改造為重點,加快實施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推廣應用節能技術裝備。創建綠色工廠。以促進制造業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綠色發展為目的,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選擇一批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實現企業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技術、綠色設計、綠色產品,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鼓勵節能環保技術、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提升節能環保裝備的智能化水平。﹝責任主體: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七)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市場自主的新型標準體系。推進對標、達標國際先進水平,鼓勵引領企業瞄準、超越國際標準,制定實施先進標準。加快轉化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推動南通特色優勢技術標準成為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大力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逐步消除內外銷產品質量差距。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鼓勵企業主動承接國際、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委員會或工作組工作。強化全面質量管理。推動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運用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新版ISO9001、精準生產等國際先進模式、標準和方法,廣泛開展質量風險分析與控制、質量成本管理、卓越績效孵化,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促進企業質量管理的全面升級。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整合生產全過程要素資源,納入統一的質量管理、標準管理、供應鏈管理、合作研發管理,促進協同制造、協同創新和協同管理,實現質量水平整體提升。加強自主品牌培育。鼓勵企業制定品牌發展戰略,開展品牌價值測算,形成具有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和價值。發展專業品牌運營機構,在信息咨詢、產品開發、市場推廣、質量檢測等方面為企業品牌建設提供公共服務。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為重點,培育集群區域品牌。﹝責任主體:市質監局、市經信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的牽頭協調作用,將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推進全局性、協同性工作。定期召開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推進會,研究細化集群區域布局,明確各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牽頭縣(市)區和協作縣(市)區。牽頭制定集群發展規劃、發展指標體系、年度推進計劃、年度考評辦法等綜合性文件,構建可考核、可量化、動態性的考核評價體系,定期組織第三方機構對集群發展情況開展評估。(責任主體: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健全協同機制。市有關部門要結合部門職責,聚焦政策資源,協同支持集群發展。各縣(市、區)要強化主體責任,建立本地區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推進機構,研究提出本地區工作方案,制定具體工作舉措,加強區域間合作創新,在落實和推進所涉及的技術攻關、項目布局、人才引進等工作中加強協作、明確分工,引導本地產業差異化發展。﹝責任主體: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加強人才招引。深入實施“江海英才計劃”和市“226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多層次、多梯隊、適應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的人才支撐體系,為率先建成新型制造業強市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儲備優勢,支持集群“招院引所”,推行人才在高校等事業單位與集群“雙落戶”制度,推動人才自由流動。鼓勵集群牽頭縣(市)、區采用租賃補貼、購房補貼、人才房預留等方式提供人才安居保障。﹝責任主體:市人才辦、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突出載體支撐。加快推動省級以上園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突出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實現優勢再造。以“一特三提升”為發展導向,鼓勵支持開發園區從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出發,找準“3+3+N”先進制造業體系中的產業定位,重點打造1個主導產業,扶持壯大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更大力度推進園區高質量產業項目建設,加快特色創新資源集聚,著力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為全市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有力支撐。(責任主體:市商務局、市經信委)

        (五)優化政策扶持。進一步整合市級工業扶持資金,集中扶持重大產業項目和關鍵強鏈、補鏈項目。對總投資5 億元(含)以上,且固定資產(不含土地)投資不低于80%(設備投資不低于固定資產投資50%)的3+3+N產業集群新開工項目,按照設備投資額的20%補助。對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需要重點扶持的特別重大的集群產業項目、重點企業的引進和培育等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支持。充分盤活老工業用地,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支持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支持各地整合現有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對集群內引領性、基礎性、高成長項目給予重點支持。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投貸聯動試點,逐步擴大貸款風險補償政策覆蓋面,完善企業轉貸應急機制,強化對集群中小企業融資支持。(責任主體:市財政局、市經信委、市金融辦)

        (六)強化要素保障。優先保障集群企業用電、用能需要和重大項目用地,優先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建設與使用高標準廠房。鼓勵對集群發展工業用地追加投資、轉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靈活選擇長期租賃、租讓結合、先租后讓和彈性出讓等方式供應集群發展工業用地。集群內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項目用地可按照工業用地供應政策進行管理。在集群推進“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承諾驗收制度。探索集群“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取代項目能評、環評試點。(責任主體:市經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南通供電公司)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久久男人中文字幕资源站|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在线| 无码丰满熟妇juliaann与黑人|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无码黄色网址|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а中文在线天堂|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红桃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AV|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东京热|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www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看|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暖暖免费中文在线日本| 日本免费中文视频|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东京热|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