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8〕54號 2018年6月6日
通州區人民政府,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
根據《省政府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7〕161號)和《江蘇省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的通知》(蘇農計〔2018〕6號)等文件要求,為切實做好省政府下達給我市市區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下簡稱“兩區”)劃定工作,進一步明確任務要求,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標任務
劃定“兩區”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求進的必然要求,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的重大舉措,是完善農業調控方式、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通州區人民政府和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要按照省、市文件要求,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立足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建設,綜合考慮消費需求、生產現狀、水土資源條件等因素,結合區域發展功能定位,認真制訂劃定工作方案,細化目標任務,突出重點工作環節和時間節點,統籌安排好劃定工作。
(一)堅持“兩區”劃定標準。單個糧食生產功能區或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原則上以鎮(街道)為基本任務單元,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劃定;集中連片程度較高、農田基礎設施較好、具有糧豆油等種植傳統、近3年內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的耕地,應優先劃入“兩區”;納入國務院和省政府批準的退圩還湖還濕范圍、因實施重點建設項目發生變化、遭受污染的耕地,禁止劃入“兩區”。
(二)分解“兩區”劃定任務。通州區和通州灣示范區要按照“兩區”劃定面積(見附件),綜合考慮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生產基礎、發展潛力等情況,及時將劃定任務細化分解到鎮(街道)。
(三)落實“兩區”劃定地塊。依據上級下達的“兩區”劃定任務,通過內業分析、實地勘查與公示公告,確定“兩區”片塊和地塊邊界并進行編號,查清當前“兩區”主要作物類型、經營主體以及農業基礎設施狀況等信息,確保“兩區”空間布局落到實地。
(四)完善“兩區”保護信息。以“兩區”劃定地塊數據為基礎,參照《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技術規程(試行)》(蘇農計〔2018〕6號)相關要求,完成“兩區”保護責任書簽訂、保護標志牌設立、保護圖表冊完善等工作任務。
(五)建立“兩區”劃定數據庫。按照《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數據庫規范(試行)》(蘇農計〔2018〕6號)相關要求,以區級為基本組織單元,通過“兩區”劃定數據庫建庫軟件,整理匯總“兩區”劃定的基礎資料、圖件、表冊和文本成果,建立“兩區”劃定數據庫。
(六)加強“兩區”監測保護。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兩區”監測監管體系,定期對“兩區”內農田基礎設施、作物種植品種、面積、布局情況等進行動態監管監測,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兩區”建設和保護工作。
二、主要工作程序
根據省農業委員會、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通知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將“兩區”劃定分為工作準備、分析調查、公告公示、組織實施、檢查驗收、成果管理六個階段。
(一)工作準備。各級農業、國土資源、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要密切配合,主動提供、收集“兩區”劃定工作所需的基礎資料,主要包括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土地變更調查成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成果、最新遙感影像圖、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生產配套服務設施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成果,以及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土地整治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規劃等規劃成果。
(二)分析調查。分析調查工作采用內業分析與實地踏勘相結合的方式。內業分析以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和土地變更調查成果等數據資料為基礎,疊加確權頒證以及相關規劃成果,通過人工判讀和綜合分析,初步確定“兩區”劃定片塊和地塊邊界,并對片塊和地塊賦予預編碼,制成“兩區”劃定工作底圖。實地踏勘主要是對初步確定的“兩區”范圍進行核實、認定或修改,查清“兩區”片塊和地塊的空間位置、數量、邊界以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綜合分析調查結果,按照“兩區”地塊的圖斑進行地塊面積量算,匯總生成“兩區”面積,初步編制“兩區”空間分布圖。
(三)公告公示。初步編制好的“兩區”空間分布圖以鎮(街道)或標準圖幅為單位輸出為紙質圖件,作為公告公示的主要材料。將公告公示材料交由鎮(街道) 、村(組)審核,審核通過后在涉及的集體經濟組織內進行張榜公告公示。針對公告公示過程中集體經濟組織所提出的異議,各地應及時進行踏勘、測量、核實、修正,并再次進行公告公示。公告公示后,由集體經濟組織在公告公示圖件上進行簽章確認。
(四)組織實施。“兩區”范圍經公告公示通過后,區級農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在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的統一組織下,以“兩區”劃定地塊數據為基礎,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將劃定后的“兩區”農田管護責任落實到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新型經營主體等,簽訂“兩區”管護責任書,編制“兩區”空間分布圖,填寫“兩區”管護責任一覽表、“兩區” 劃定匯總表等表冊,設立“兩區”標志牌。
(五)檢查驗收。“兩區”劃定成果檢查驗收采取內業審核、內業檢測和實地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市政府將適時組織開展“兩區”劃定成果的核查驗收工作,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在公告公示無異議后,將有關情況報送市農委、國土資源局、發展改革委,同時抄送市財政局、城鄉建設局、規劃局、水利局。檢查驗收的內容包括劃定成果是否齊全、劃定流程是否合規、數據庫是否符合“兩區”數據庫標準規范、劃定面積是否符合“兩區”劃定任務指標、標志牌設立是否規范等。市農委、國土資源局、發展改革委將聯合組織第三方機構,按照檢查驗收面積不低于每個行政區劃入“兩區”農田總面積50%的比例,對“兩區”劃定成果進行市級檢查驗收。
(六)成果管理。“兩區”劃定成果經檢查驗收合格后,由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備案,并進行整理歸檔、統計和逐級匯交等管理工作,推進成果的共享利用。
三、時間安排
(一)部署落實階段(2018年6月底前)。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成立領導小組,完善“兩區”劃定工作方案并上報,確定第三方技術依托單位,召開動員部署會議,開展業務培訓等準備工作。根據“兩區”劃定工作總體部署,收集數據資料,開展內業分析與實地踏勘,通過公共告示,落實“兩區”地塊,摸清“兩區”圖上空間布局及相關屬性信息并匯總上報。
(二)全面實施階段(2018年12月底前)。根據“兩區”劃定地塊,簽訂“兩區”管護責任書,設立“兩區”保護標志牌,明確保護責任,完善“兩區”劃定表冊和圖件,建立“兩區”數據庫。
(三)檢查驗收階段(2019年6月底前)。按照全面實施階段形成的“兩區”劃定成果,區級組織“兩區”劃定成果自檢自驗工作,通過后提交市級驗收,市級驗收通過后提請省級抽驗。
(四)成果報備階段(2019年9月底前)。“兩區”劃定成果經驗收合格后,進行整理歸檔、統計和匯交,逐級報上級農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四、有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兩區”劃定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專業性強,要在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統一領導下,區農業、國土資源、發展改革等主管部門會同財政、規劃、水利、統計等部門,切實做好人員、經費和其他相關保障。依據相關技術規程和數據庫標準,統籌推進“登記造冊、上圖入庫”等各項任務,有序開展劃定成果檢查驗收及報備管理工作,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兩區”劃定任務。
(二)抓好宣傳引導。各級農業、國土資源、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要制定宣傳方案,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渠道,重點宣傳“兩區”劃定對將來農業生產、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引導農民和其他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兩區”劃定和建設工作。
(三)強化檢查督導。市農業委員會、國土資源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加強對各地“兩區”劃定工作的督促指導,按工作安排時間點定期通報各地工作進度,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的通報地方政府;對提前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且成效突出的地方,在相關項目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在相關考核中視情況予以加分。通州區和通州灣示范區要切實加強對所轄區內“兩區”劃定工作的督導調度,每月26日前報送轄區內劃定工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