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8〕91號 2018年8月24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開展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蘇政發〔2018〕75號)的精神,圍繞我市“一個龍頭、三個先鋒”的新定位、新使命,努力推動我市標準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發揮好標準化綜合改革的示范推動作用,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標準化工作改革的總體要求,推動實施標準化綜合改革,創新優化標準化管理體制機制,加快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標準體系,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為我省標準化綜合改革打造南通樣板。
二、基本原則
(一)產業融合原則。將標準化作為南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標準化工作和產業發展的深入融合。
通過全面實施“標準化+”工程,重點在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大標準化工作力度,鼓勵企業將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用先進的標準倒逼產業升級,用靈活的標準引領市場發展。
(二)問題導向原則。以發現問題為出發點,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著力破解制約標準化的突出問題。重點針對我市存在的標準化技術組織層次不高、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范圍有限、標準化人才緊缺等問題,著力破解難題,探索我市標準化綜合改革的新路徑、新方法。
(三)協調共推原則。樹立“大標準”意識,形成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各行業主管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市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我市標準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鼓勵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協會商會和消費者組織等各類主體廣泛參與標準化工作,形成良好的標準化工作氛圍,提升我市標準化工作水平。
三、主要任務
到2020年,建立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南通特色的標準化工作機制,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南通標準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我市各類主體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20項,發布團體標準20項,網上公開聲明企業標準4000項。
(一)完善體制機制
1.充分發揮聯席會議制度在標準化綜合改革中的積極作用。(1)健全組織體系。根據機構整合和標準化工作開展的需要,適時調整市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席會議辦公室協調解決標準化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成員單位例會、聯絡員聯系、工作情況通報、標準化工作考核等制度,構建組織有力、協調順暢、聯動高效的領導機制。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的重要作用,進一步轉變標準化工作理念,傳播標準化工作經驗,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2)強化行業管理。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本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各部門要圍繞全市重點行業和企業,做好標準化工作的調查研究,圍繞建立和完善產業標準體系,積極引導、科學管理,有效地增加標準供給,加大標準化工作宣傳,充分利用標準化手段提升行業管理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相關產業和企業的快速持續發展。(3)構建監督機制。加強對標準制定和實施的監督管理,推動標準制定和實施主體落實相關權利和責任,從源頭提高標準質量水平。組織協調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標準核心內容和關鍵技術指標進行驗證。重點開展消費品領域國家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對依據企業標準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開展檢查,將不合格情況納入企業質量信用記錄。與此同時,進一步暢通標準化投訴舉報渠道,加強標準實施的社會監督。(責任部門:市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2.推行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助力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在“3+3”重點產業、“5215”工業大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縣域特色板塊經濟等領域,開展企業標準“領跑者”申報評價工作。
通過企業標準的培育和比對,對主要技術指標領先全球的企業標準,作出企業標準“領跑者”認定。通過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的構建,充分發揮標準化助力質量提升的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并及時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形成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發展同步實施的良好機制,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打造“南通標準”靚麗的名片。(責任部門:市質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3.全力支持如皋開展國家基層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創建活動,鼓勵各地探索創新標準化管理體制。如皋市已獲批創建“國家基層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在國家標準委的支持和幫助下,創建工作已正式開展。在申報過程中,如皋市委、市政府編制了具體的標準化改革實施方案。申報成功后,如皋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負責人的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創建國家基層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的過程中,如皋市將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標準化改革創新,市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對如皋市的創建工作給予支持和指導,在標準編制、機制創新、制度建設、政策研究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深入開展調研,及時掌握動態,幫助解決問題,確保如皋市的創建工作平穩有序推進。到2020年,力爭使如皋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標準化改革創新經驗,為各地探索創新標準化管理體制提供如皋樣本。(責任部門:如皋市人民政府、市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二)增加標準供給
由政府主導制定標準的一元體制向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轉變。一方面,鼓勵我市各類主體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另一方面,引導各種協會、學會、商會、聯合會和產業技術聯盟制定和發布團體標準,指導企業通過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聲明公開其執行的企業標準。
1.鼓勵各類主體主導或參與標準制修訂。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各類主體參與標準的制修訂,掌握更多的標準話語權。推動我市企業加強技術標準的研究,形成標準話語高地。市質監局根據我市企業制定的標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推薦申報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各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本行業、本部門制修訂標準工作的指導,尤其是在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制定和實施先進的企業標準等領域,要重點推動,以先進適用的標準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掌握行業話語權,提升市場競爭能力。鼓勵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標準。一方面力求團體標準對標國際先進指標,實現高標準、高質量;另一方面力求團體標準填補現有標準缺失和空白,加強市場標準有效供給。(責任部門:市質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2.規范制定南通市地方標準。依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經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我市可以在和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相關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地理標志產品等領域制定南通市地方標準。標準化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市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已經轉發了市質監局制定的《南通市地方標準制修訂程序指引》,市質監局要加強南通市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的管理,各行業主管部門可充分利用標準化的手段,引導我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規范化、標準化。(責任部門:
市質監局、各行業主管部門)
3.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通過組織培訓和宣傳引導等方式,拓展企業的標準化視野,轉變標準化理念,鼓勵我市企業將先進適用的企業標準以及主導起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指導企業加強與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國內技術對口單位的溝通聯絡,熟悉國際標準提案的路徑和技巧,將更多的南通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用南通標準把握南通機遇、放大南通優勢、打造南通品質。(責任部門:市質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三)參與標準化活動
1.推進標準化技術組織的設立。標準化技術組織是制修訂標準的工廠,是參與標準化活動的平臺。重點推進江蘇中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國際漁業和水產養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234)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協調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組建全國桑蠶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桑蠶繭分技術委員,指導江蘇力星通用鋼球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國滾動軸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滾動體分技術委員會(SAC/TC98/sc3)秘書處單位組織開展標準化活動。鼓勵符合條件的單位積極申請承擔國際和國內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工作。(責任部門:市質監局、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2.廣泛參與各類標準化活動。鼓勵引導我市的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團體積極參加國際和國內標準化活動,關注相關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組建和換屆信息,主動申報擔任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委員,積極參與標準化技術組織關于標準制修訂的提案、論證和投票等重大活動,將更多的南通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責任部門:市質監局、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四)實施“標準化+”行動計劃
1.“標準化+”科技創新
協同推進科技創新、標準研制與產業發展,運用標準化手段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轉化自主創新成果、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重點推進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區域試點和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光電傳輸材料及器件產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推動我市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建筑、生物醫藥等產業開展標準研制,支持專利和專有技術融入標準,推動技術進步。建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標準信息和標準化服務水平。(責任部門:市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海安市人民政府、如東縣人民政府)
2.“標準化+”先進制造
在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推進標準化工作,促進標準化和產業的融合。積極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開展對標達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加快建設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符合我市重點產業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在床上用品、電動工具、紡織服裝、食品、傳統文化產品和文教體育休閑用品等消費需求旺盛、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品領域,加強國內外標準接軌、精品標準培育以及標準信息服務工作,促進消費品供給結構改善。(責任部門:市質監局、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食藥監局、市文廣新局)
3.“標準化+”生態文明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廣能效和環保先進標準。推廣低碳標準,推行環境質量、能耗與環境監測、監測服務的標準體系。大力推進交通運輸能源資源節約、生態保護、污染防治、新能源利用等領域的先進適用技術與產品標準化。推廣智能化數字交通、一體化運輸技術、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的技術及服務標準。
推進公路、航道養護技術標準體系完善,推廣運輸裝備新技術、新工藝的標準,提升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管理能力。貫徹實施城鄉各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推廣節約型城鄉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標準,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整體水平。(責任部門: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市農辦、市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局)
4.“標準化+”現代農業
推進和實施南通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標準。建立健全蔬菜、果品、花木等特色園藝產品的標準體系,改進栽培及加工技術,培育特色品牌。圍繞創新畜禽優良品種及高效生態養殖標準、畜產品加工儲運與管理標準,重點支持完善“海門山羊”、“ 如東狼山雞”等地方特色畜禽養殖標準體系,全面提升畜禽生產企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健全覆蓋水產品生產、加工全過程的漁業標準體系,重點完善紫菜、文蛤和河豚等特色水產品生產系列標準。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標準化管理,促進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綜合效益提升。支持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國家農業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責任部門:市農委、市農發局、市海洋與漁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5.“標準化+”服務業
引導美容美發、餐飲服務等傳統服務業貫徹實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支持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組織研究制定團體標準,完善傳統服務業標準體系,提升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傳統服務業的產業發展。圍繞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科技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標準,建立現代服務業標準體系,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便利化、精細化、高品質轉變,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市場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南通農商行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建設,加大旅游服務標準實施力度,支持和引導狼山景區開展旅游標準化建設,完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提升狼山景區品牌價值。(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民政局、市質監局、市旅游局、崇川區人民政府)
6.“標準化+”公共服務
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的通知》(蘇政辦發〔2016〕168號)文件精神,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為著力點,加快公共教育、養老服務、城鄉供水、公共交通、公共法律服務等標準化建設,健全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基本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等領域服務標準體系,探索社會生活服務標準化的實現方式和運行模式,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力支持市政務服務中心開展全國政務服務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運用標準化手段規范政務服務行為,逐步建成涵蓋行政許可“全事項、全過程、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行政許可標準實施、監督和評價體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重點推進南通市公安局開展警務訴求集中辦理、海安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展公共資源交易、通州區司法局開展區鎮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如皋市司法局開展法律援助服務和海門市政務服務中心政務服務等國家級標準化試點,按照批復的任務書開展建設工作。(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質監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城鄉建設局、市交通局、市衛生計生委、市行政審批局、市公安局、海安市人民政府、通州區人民政府、如皋市人民政府、海門市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考核引導
將標準化工作內容納入全市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綜合考核指標體系,推動各部門將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擺在重要位置,結合本部門實際,細化具體任務。通過建立標準化工作評估機制,定期對任務完成情況和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加大經驗推廣和問題整改力度,確保標準化綜合改革取得實效。
(二)注重資金激勵
強化標準化工作經費保障,充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優化標準化專項資金使用方法,對主導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以及承擔國際、國內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的單位給予專項補助。完善市、區兩級財政對標準化專項資金的對接,在市財政專項補助的基礎上,區財政應完善配套資金補助政策,構建市、區兩級財政分工有序、配套協調的標準化資金補助制度。
(三)突出人才培養
完善標準化人才培養機制,重點支持南通理工學院首屆標準化工程本科招生,協調省質監局在師資力量、實習基地和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強標準化管理人才培訓,編制市場監管標準化工作指南等文件,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指導和培訓,提升標準化管理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助推我市標準化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