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6〕138號 2016年10月31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旅游景區(含旅游度假區、旅游景點、鄉村旅游點(農家樂)等,下同)食品安全關系到游客健康安全、旅游產業健康發展和城市對外形象。為進一步加強旅游景區食品安全工作,保障游客飲食安全,防控重大食品中毒事故,推進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推動我市旅游業健康發展,根據《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及《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通政發〔2015〕40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規劃引領,科學合理布局
(一)統籌規劃布局。旅游食品安全應作為景區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根據旅游景區承載容量、游客日常接待量、游客就餐需求等情況,科學合理布局,推動旅游美食服務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連鎖化發展。充分考慮食品加工經營場所面積,使食品經營單位餐廚面積之比與食品經營類別、接待規模相適應,為游客提供安全、生態、便捷、舒適的餐飲服務。景區內及景區周邊要統一規劃設立食品攤販集中區,配置必要的衛生設施設備,食品攤販一律進入集中區銷售,實行集中管理,推進景區整體形象提升。推進建設一批餐飲服務誠信示范街、示范店,打造龍頭餐飲企業和餐飲基地,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營造健康安全放心的旅游食品消費環境,全面促進我市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強化管理指導,落實主體責任
(二)落實主體責任。旅游景區食品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餐飲服務和食品銷售應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食品攤販應依法進行登記,并按照要求公示主體資質信息。食品經營未經許可、食品攤販未經登記,一律不得從事旅游食品經營活動。食品經營者應嚴格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食品安全自查、進貨查驗記錄、添加劑使用、從業人員培訓管理等各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規范經營行為。杜絕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存在安全隱患的野菜、野果、野生菌類等食材,杜絕超能力、超負荷接待。一次性就餐人數達100人以上的應嚴格落實留樣管理制度,留樣時間不少于48小時。對布局流程不合理的、食品安全設備設施配備薄弱的,要盡快實施改造,不斷提升旅游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強化主體管理。旅游景區經營管理者應切實履行管理責任,明確食品安全管理機構,落實專人負責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加強對食品經營的日常管理。要落實資質審查、培訓教育、風險自查、隱患報告等景區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經營單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景區食品經營主體篩選和退出機制,優先選擇種類多、品質好、安全度高的中央廚房、連鎖品牌企業等進入景區經營,及時向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通報食品經營主體更新、退出和季節性歇業、開業情況。嚴格執行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報送制度,定期組織景區食品經營單位開展應急演練,提升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四)深化行業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旅游景區食品安全的管理,完善景區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機制,督促旅游景區經營管理者落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規范和標準要納入旅游景區相關服務標準,食品安全工作情況、舉報投訴情況要納入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工作及食品經營單位的星級認證、旅游景區審批、平安景區建設等考核內容。督促引導旅游公司和旅游業從業人員選擇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資質、具備相應供餐能力、餐飲服務量化分級B級以上的餐飲單位提供旅游團餐。農業、海洋與漁業部門應根據職能分工落實對鄉村旅游點(農家樂)食品安全相應行業管理職責。
三、強化綜合治理,有效防控風險
(五)開展綜合治理。旅游食品安全作為促進旅游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抓實、抓細、抓好,努力推動形成依法監管、規范經營、放心旅游的旅游市場食品安全格局。高度重視旅游景區及其周邊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對旅游景區及周邊鄉村旅游點(農家樂)、小餐飲、小攤販實施綜合治理,徹底改變臟、亂、差的現象,有效防控旅游食品安全風險。城市管理部門要會同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方便游客、合理布局、安全衛生的原則,劃定旅游景區周邊食品攤販經營區域、確定經營時段(濠河景區內食品攤販經營區域由風景區管理機構劃定),經當地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鄉鎮(街道)負責對劃定區域內的食品攤販統一實行備案管理,城市管理部門負責無證流動食品攤販取締工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做好劃定區域內的食品攤販食品安全日常監管、監督抽檢等工作。
(六)強化風險防控。各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全面掌握轄區內旅游景區食品經營主體情況,通過加強日常監管、實施監督抽檢,排查消除風險隱患。根據旅游景區食品經營者規模、管理水平、食品安全狀況、信用檔案記錄等科學確定監管計劃和檢查頻次,科學有效實施風險分級管理。結合本地旅游市場淡旺季和各景區客流量等情況,在節假日和重大活動期間,開展旅游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對旅游景區及其周邊食品經營者、旅游接待酒店、集體用餐配送單位、旅游團隊餐飲提供單位以及地方傳統食品經營者和鄉村旅游點(農家樂)等重點區域、高溫季節等重點時段進行重點監督檢查。強化旅游食品監督抽檢,依法及時公布監督抽檢結果。
(七)完善聯動機制。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應切實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推動健全協調聯動、督查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旅游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門合作機制,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檢查聯合聯動機制。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互相通報食品安全投訴、疑似食物中毒信息,及時調查、處理游客投訴,聯合處置食物中毒事件,共同構建高效旅游食品安全應急指揮體系。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定期將旅游景區食品經營主體資質、日常監管等信息通報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及時向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通報旅游區域分布和態勢、旅游大型活動和節慶活動等信息;城市管理部門應定期向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通報食品攤販入區經營情況。
四、打造特色品牌,助推提檔升級
(八)培育特色品牌。各地要加大對旅游食品行業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經營主體的投入、扶持與獎勵力度,大力實施旅游食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助推旅游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建立南通地方傳統特色食品挖掘、培育機制,鼓勵和指導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從生產工藝、設備設施等方面開展規范化升級改造,擴規模、提檔次、上水平、創品牌。深入推行餐飲行業先進管理方法,引導餐飲企業管理服務和加工流程標準化,支持企業建立品牌發展戰略,立足南通江鮮海鮮河鮮匯聚的地域飲食文化特點,打造“江海菜”品牌,建設“江海美食之都”,全面提升南通旅游食品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大力傳播江海美食文化,著力打造狼山三鮮街、環濠河特色餐飲、寺街及西南營風味小吃等美食文化展示和餐飲服務示范街區,發揮旅游景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旅游景區餐飲業健康發展。
五、加大宣傳引導,強化社會監督
(九)完善誠信建設。積極踐行“安全為先,游客為本、服務至誠”的理念,誠實守信、價格公道,共同維護旅游市場秩序。要將量化分級管理作為強化旅游景區食品安全誠信建設的重要抓手,及時社會公布評定結果。建立完善“紅黑名單”制度,充分發揮信用體系建設對落實景區食品經營者主體責任的導向作用。倡導推進“明廚亮灶”工程建設,通過透視明檔、開放式廚房、電子觸摸屏、手機終端等多種方式,做到重點區域可視、關鍵環節可知、風險點位可控,實現企業自律與社會監督的有機統一。
(十)推進社會共治。通過設立景區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臺,發放旅游食品安全簡明讀本等形式,加強旅游景區食品經營單位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基礎知識和禁用食品、慎用食品常識,引導經營者加強內部管理。旅游景區經營管理者應當在景區明顯位置設立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欄和景區內食品經營者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公布舉報投訴電話,并根據當地飲食消費特點、季節等及時發布食品安全消費預警。強化社會監督,探索建立旅游景區食品安全聯絡員制度、餐飲行業自律基金制度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監督、協調和引導作用,開展第三方指導、檢查與評估,實施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各地要根據本意見精神,結合實際,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開展旅游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行動,切實保障旅游食品安全。旅游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食品安全綜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