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16〕24號 2016年3月22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全面對接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打造長三角特色產業科技創新基地,現以近期工作目標為重點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我市優勢產業的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攻關、科研成果產業化為重點,通過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集聚科技資源,激發創新活力,將南通逐步建設成為沿江沿海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走廊,高新技術產業跨江協同創新和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的首選城市,長三角較具特色的產業科技創新基地,成為我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工作目標
近期目標:到2018年,基本形成優勢產業科技創新鏈完整、核心技術先進,新興產業和種子產業前瞻性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產業特色和創新優勢初步顯現,產業創新鏈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緊密銜接的特色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全市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7%,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2%,成為江蘇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長三角主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中期目標:到2020年,高端紡織、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智慧建筑等重點產業高端化發展,產業創新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前列,成為江蘇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重要基地,特色產業的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和產業創新發展水平躍升至全省第一方陣。
遠期目標:到2035年左右,我市建立起與上海和蘇南產業鏈優勢互補、創新鏈高度融合的現代產業創新體系,重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新興產業和種子產業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成為相關產業全球創新的重要源頭,建成長三角極具特色的產業科技創新基地。
三、重點任務
(一)建立產業科技創新推進機制。以推動傳統主導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為重點,轉型發展高端紡織、船舶及重裝備、電子信息等傳統主導產業,依托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規模,完善技術服務配套,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占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制高點。加快發展海洋工程、智能裝備、航天航空、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行技術創新體系集成支持,以技術創新的重點突破帶動產業整體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集聚。培育壯大前沿“種子”產業,在神經再生修復等生物材料、新一代通信技術、智慧建筑等領域,爭取突破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技術,開發一批重大創新產品,形成1~2個全球有影響的種子產業。優化發展現代農業,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支持力度,高水平建設現代農業創新中心和沿江沿海農業科技創新帶。圍繞重點產業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按照一個產業一個創新發展規劃、一個龍頭帶動企業、一個產業創新中心、一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一個產業科技發展基金、一套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六個一”架構,構建產業創新體系。到2018年,建成國內一流的船舶海工、高端紡織創新基地,全國重要的精細化工、海洋產業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7800億元。
(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力度,強化領軍企業的創新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創新型企業和行業骨干企業創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研發機構。實施科技企業“小升高”培育計劃,完善創新企業培育機制,建立健全“創業孵化、創新支撐、融資服務”的服務體系,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省、市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支持力度,大力推進企業研究院、協同創新研究院、企業院士工作站建設。復制推廣中關村、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重點落實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優惠,更大力度地激勵創新,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到2018年,重點打造10家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50家有行業影響力的科技“小巨人”企業、100家國內行業骨干創新型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
(三)建設特色科技創新集聚區。積極開展與上海和蘇南的跨江科技合作,布局建設一批與之相配套的研發實驗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人才培訓基地。支持南通國家高新區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一批重大公共技術平臺、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實現船舶海工、現代家紡引領國家水平,綠色建筑產業主導全國標準,將國家高新區打造成產業特色創新中心、創新發展重要引擎。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加快實現省級以上高新區全覆蓋。堅持“一區一特色、一園一專業”發展方向,推進“三創”核心區特色產業建設,引導產業園區按照高新區發展模式加快創新驅動步伐。到2018年,新增科技創新型園區(鄉鎮)10家,實現縣(市)、區與上海、蘇南共建合作園區(基地)全覆蓋。
(四)建設高水平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推進南通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加快建成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較強影響力、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市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加快中科院南通光電中心、南通先進通信技術研究院、南通智慧建筑研究院、省產研院南通紡織絲綢技術研究所等高層次產業技術研發載體建設。圍繞傳統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種子產業領域引進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布局建設一批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臺、攻克一批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建設全社會大型科學儀器、檢測設施開放、共享、網絡平臺,打造國內一流的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到2018年,建成10家以上重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成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00家。
(五)全方位開展協同創新。大力推進高校院所與我市地方政府、園區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化協同創新項目。深化與清華大學等重點院所合作,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產業化。進一步推進與南通大學等本地高校的協同創新,建立校地產業科技創新合作推進工作體系和評價體系。建立與上海國家級技術轉移交易平臺以及國家技術轉移蘇南中心的合作交流渠道,促進科技成果在我市轉移轉化。設立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計劃。支持有實力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倡議,在境外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引導外資企業在通設立研發、設計等內設或分支機構,支持其與本土企業、高校開展科技合作,參與產業創新活動。鼓勵外資研發機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成果進入技術市場交易。鼓勵建設高水平國際成果轉化基地,爭創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到2018年,全市引進高層次科研院所20家,建設外資研發機構15家。促成5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500項。
(六)提升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完善知識產權導航產業發展工作體系,建立產業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評議機制,實施知識產權導航產業培育計劃,建立優勢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創新和跨越。創新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全面啟動國家知識產權投融資試點城市建設,創新質押融資模式,建立知識產權運營、許可、質押備案服務平臺,引導和發展中介服務機構融入知識產權投融資體系建設,引進建立知識產權掛牌交易系統,加速推進知識產權的資本化、證券化、市場化。嚴格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建立專利行政執法常態化機制,完善省市縣、跨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專利預警分析,提高涉外企業專利風險防范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優勢。到2018年,全市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集群20個,知識產權優勢企業30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8件,PCT專利申請總量達到1300件。
(七)完善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更大力度實施新一輪“江海英才計劃”,主動承接上海、蘇南以及國內外各類創新人才轉移。進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強化實踐成果能力評價,深化企業職稱自主評價和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試點工作。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合理分配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支持科研人才合理流動、自主創業。落實高層次人才享受特定政策待遇,做好人才住房、就醫、子女入學、出入境等保障工作。實施新一輪高層次人才“226”培養工程和科技企業家培育工程,全面提升本土人才隊伍素質,力爭區域人才綜合競爭力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努力建成長三角北翼人才高地。
(八)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以完善提高“創新南通”平臺功能為抓手,為創新創業進行線上精準導航;以線下特色眾創空間建設為載體,高效承載創新創業活動;以“通創幣”種子資金為杠桿,支持創業團隊創新創業;以定期開展“通創薈”系列活動為平臺,輔導和展示創新創業項目;以創新創業投資機構聯盟為紐帶,促進創新創業項目對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以“孵化器+加速器”模式為路徑,加快服務創新創業項目落地;以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為手段,加大科技引智工作,集聚市內外更多的創新創業資源。力爭在“創新南通”平臺上,每年促成500個創新創業項目對接風投創投、增加發明專利500個、新增高企50家,使“創新南通”成為國內一流的創新創業鏈式綜合服務平臺。
(九)做大做強科技金融。加快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范區建設,提升科技金融發展水平。加快建立健全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金融服務體系,大力支持各類金融服務機構發展。支持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政、投、貸、保、險”多方式協作聯動機制,加大費率補貼和風險補償力度。做好“創新券”的發放,鼓勵和支持小微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設立市級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建立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加大對初創期創新成果的投入力度。政府發起、社會力量共同出資,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投資基金,集中支持事關全市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到2018年,科技信貸機構達到20家,服務企業超千家,貸款規模超過百億元。
四、加強組織保障
各地、各部門要把建設長三角特色產業科技創新基地工作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立責任制,確保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一)加強組織領導。打造長三角特色產業科技創新基地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謀劃、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合力攻堅。建立市產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各相關部門和各縣(市)、區共同參與,加強整體謀劃,加強溝通協調與整體聯動,更好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合力推進產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二)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財政科技資金的增長機制,提高科技投入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推進科技發展資金開展資本化投入、切塊管理、普惠制政策兌現和獎勵的使用方式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創新相關決策的糾錯與容錯機制。
(三)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技管理隊伍建設,深化科技服務事業單位改革。推動海安縣作為省級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各項工作,支持在科技創新各領域開展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具有中小城市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