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6〕57號 2016年5月25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和《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再升級,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圍繞“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南通”發展目標,堅持“質量為先、服務發展”理念,弘揚“崇信致先、強企惠民”質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扶持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推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建設南通質量、標準、品牌、信譽,為打造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升級版,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做出貢獻。
二、工作目標
(一)質量創新
1.質量標桿。培育爭創江蘇省質量獎或質量管理優秀獎1~2個;創市長質量獎2~4個,質量標兵企業30個,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30個;魯班獎或國優工程3個,省級優質產品工程100個。
2.基礎升級。新增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等體系認證數300個;省級能源管理示范企業3~5家;管理創新、質量改進課題40個;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認證100個;國家、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個;中國出口質量安全示范企業1~2家;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50%以上;申報建設國家級、省級質檢中心1~2家,新增省級企業研發機構20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企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90%以上。
3.人才建設。力爭設立省級以上企業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1~3個;培訓首席質量官1000個,質量檢驗人員1000人,卓越績效管理自評師200人。
(二)標準引領
1.主導標準。建立全國技術標準專業委員會分委員會或工作組6個,主導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300個,承擔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30項,國家、省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30個,生產加工企業標準覆蓋率99%;制(修)訂行業、地方服務標準2個。
2.技術創新。力爭新增國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省民營科技企業40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爭取達到2.6%;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45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比重45%以上,力爭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6件。
(三)品牌發展
1.品牌培育。力爭“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獲批命名1個;爭創江蘇省區域名牌1~2個;爭創江蘇省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1~2個;創建南通市質量先導區5個。爭創江蘇名牌產品75個,培育南通名牌產品300個;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3個,省著名商標15~20個,知名商標60個。
2.品牌價值。企業品牌價值評價申報數10~20個;區域品牌價值評價申報數3~5個,品牌經濟占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12%。
(四)質量信譽
1.質量水平。國家、省產品質量監督抽檢綜合合格率90%以上,重點食品監督檢查合格率95%以上;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6%以上;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100%,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率100%,高速公路、橋梁項目優良率100%;水利工程單元質量合格率100%;環境質量綠色發展綜合指數82以上。
2.質量安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區域覆蓋率達到80%以上;強制檢定目錄的在用計量器具檢定率98%以上;萬臺特種設備事故率低于0.3%;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低于0.1%;無區域性制假售假現象,不發生重大旅游質量安全事故、重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重大質量安全事故。
3.質量信用。公眾質量綜合滿意率70%以上;生產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指數85以上,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指數80以上;省質量信用2A企業、3A企業12個。
三、工作重點
(一)推進供給側品質提升,打造南通質量。
1.推進質量管理升級。以龍頭企業培育發展為重點,鼓勵企業走質量產學研聯合之路,推進實施質量進步、質量攻關、質量改進、管理創新項目;推進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測量管理等體系認證,推進食品HACCP、農產品GAP、藥品GMP、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認證;大力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積極推進卓越績效孵化活動,堅持常態化入企調研,施策對接優勢企業,進一步培育壯大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質量標兵、市長質量獎、省質量獎和中國質量獎的創建梯隊,形成規模效應;強化現場工程管理建設,以魯班獎、國優工程和省級優質產品工程創建為載體,打造南通質量。(市發改委、經信委、質監局、農委、建設局、旅游局、交通局、食藥局)
2.推進質量基礎提升。以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建設國家產品質檢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實驗室和省級檢驗檢測中心,不斷完善檢驗檢測服務體系。全面實施質量基礎提升行動計劃(2016~2018年),整合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體系,培育經濟增長的質量新動能。圍繞南通產業發展,科學建設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全面提升計量服務能力;建立認證業務流程網上查詢系統,實現認證工作全程“可視化”,規范認證市場秩序。(市發改委、質監局、食藥局、農委、財政局)
3.推進質量人才建設。全面實施 “產業人才發展312行動計劃”,做好創業創新人才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的引進培育工作;鼓勵企業設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重點實驗室;在規模以上企業全面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推進卓越績效管理自評師和質量檢驗人員等培訓,建設檢驗員實踐培訓考核基地。(市經信委、人社局、科技局、質監局、國資委)
(二)推進技術標準引領,打造南通標準。
4.加大標準創新力度。圍繞產業特色,鼓勵企業爭取承擔國際、國家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及其領導職務,主導承擔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推動循環經濟、高新技術標準化示范試點工作,鼓勵學會、商會等開展團體標準試點,大力培育聯盟標準,推進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實施“標準化+”戰略行動,實施工業基礎和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標準化,加快關鍵技術標準研制,推動在高端數控裝備、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標準化實現新突破。(市發改委、質監局、科技局、人社局、公安局)
5.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圍繞制造業裝備升級計劃、“雙百工程”項目計劃、智能制造計劃,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加大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力度,力爭9大產業鏈國際標準轉化率提高到80%以上;圍繞產業發展,推進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發揮海工船舶集聚產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引導作用,鼓勵指導優勢產業建立聯盟技術標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鼓勵企業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和產品,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擴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市發改委、經信委、科技局、質監局、財政局)
6.加大服務創新力度。開展服務行業質量提升活動,健全服務標準化體系,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提升市民滿意度;推進政務服務、公共安全和勞動就業綜合標準化試點,構建具有南通獨特競爭力的科學政務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區和服務外包特色園區建設;開展旅游服務質量評價工作,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提升游客滿意度。(市發改委、行政審批局、人社局、公安局、旅游局、商務局、衛計委、教育局)
(三)推進品牌培育發展,打造南通品牌。
7.圍繞產業創品牌。圍繞《中國制造2025南通實施綱要》明確的6+8+4產業發展方向,以產業聚集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服務區、旅游景區等為重點,以創建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省區域名牌、省優質產品示范區、質量先導區為載體,形成一批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集聚區。推進海安中洋河豚產業園創建“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驗收工作,力爭命名。大力推動海安縣鑫緣繭絲綢工業園區、海門市家紡產業集群兩個品牌示范區的營運效果,做大做強品牌。創新張謇杯中國國際家紡設計大賽,加強與主流電商合作,打造“南通好家紡”。(市名推委成員單位)
8.圍繞產品強名牌。以《龍頭企業示范發展監測培育工程推進方案》確定的首批轉型升級企業為重點,深入開展工業品牌創新行動,推進品牌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國際化,開展質量比對,發揚工匠精神,做精產品質量,爭當行業標桿,引導企業做強做大自主品牌,創建具有高附加值、較強競爭力、較大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標準化示范區的名牌產品,鼓勵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創建名牌。重點圍繞“7+3”現代服務業名牌發展,積極推進制造業配套的軟件服務外包產業、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產業、高端物流產業、金融業和商務服務業等生產服務業名牌;大力培育關聯度大的信息服務業、大文化產業、旅游業等新興服務業名牌;全面提升直接滿足生活需求的商貿流通業、居民服務業等傳統服務業名牌。(市名推委成員單位)
9.圍繞價值促名牌。開展區域品牌價值評價工作。積極推動并指導海安鑫緣繭絲綢工業園區、海門家紡產業集群、海安中洋河豚產業園等已命名或籌建中的“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開展區域品牌價值評價工作。重點組織羅萊家紡、聯發集團、中遠川崎、中集罐箱、江山農化、醋酸纖維、中天科技、神通閥門、東源電器等主導產業和招商局重工、振華重工、精華制藥、南通四建、南通三建、南通二建、中南建設、九鼎新材、中國天楹等新興產業的企業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工作,診斷產業和產品品牌的短板,助推品牌價值提升。對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發明專利)和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品牌,加強政策扶持,鼓勵企業在高新尖領域加強品牌建設,推動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市名推委成員單位)
(四)推進質量信用文化建設,打造南通信譽。
10.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深入開展重點產品、重點工程、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和重點市場的質量監測和質量執法,嚴厲查處制假售假大案要案;加強對日用消費品、農資、質量投訴熱點產品、影響國計民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工業產品的質量監督;緊緊圍繞提升供給質量,開展特定行業、特定產業、特定產品的區域質量“診斷分析”試點;加強實體平臺、電視平臺、電商平臺、跨境電子平臺商品質量監管;加強對食品藥品生產企業的監督管理,推進食品農產品安全專項治理工程,建立完善食品藥品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完善工程質量安全責任體系,加快建筑節能體系建設,推進工程質量治理行動,深入開展住宅工程質量創優活動;加強環境質量的監測,提升環境質量綠色發展綜合指數;推進產品傷害監測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產品賠償保險等多元救濟體制,建立完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機制、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制度及應急預案、預警機制;推進96333呼叫平臺建設和電梯傷害事故責任保險制度,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市商務局、建設局、交通局、衛計委、農委、食藥局、質監局、工商局)
11.加強質量信用建設。不斷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歸集與使用制度,及時、規范向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報送質量信用信息;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質量投訴信息平臺,充分發揮12345、12315、12365等投訴熱線的作用,暢通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渠道,更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完善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和產品質量信用記錄,健全企業質量信用評價工作體系,實施質量信用分類監管;督促企業自覺履行質量承諾公示義務,發布質量信用報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定期向社會公開企業產品質量“紅黑榜”,加大對守信企業的激勵與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全面推行信用成果的運用,逐步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質量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市經信委、建設局、安監局、農委、食藥局、工商局、質監局、國稅局、南通地稅局、南通海關、人行南通市中心支行)
12.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月”、“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QC小組成果發布賽、卓越績效孵化行動、免費質量檢測、民生計量、技術標準送田頭、特種設備知識進社區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質量活動,普及質量基礎知識;繼續舉辦“城市質量節”,開放“質量主題公園”,分享質量文化成果,提升全民質量意識;大力宣傳和弘揚“崇信致先、強企惠民”的城市質量精神和形象標識,倡導科學理性、優質安全、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營造良好的質量發展氛圍,努力提升質量文化軟實力。(市質量強市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團市委、市總工會)
四、保障措施
(一)制定戰略規劃。圍繞全市國民經濟“十三五”發展目標,精心組織編制質量強市“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細化明確“十三五”期間質量強市、品牌強市建設目標任務,各地要將質量發展目標任務納入本地“十三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質量發展促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二)完善推進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的作用,實施政府質量強市績效目標考核,將質量指標納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體系。根據《南通市質量工作考核辦法》(通政辦發〔2015〕53號),研究制定對各縣(市)、區、鄉鎮(街道)政府質量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落實各項質量工作推進措施。推進《南通市質量強市促進辦法》(通政發〔2016〕7號)貫徹落實,加快相關配套制度建設,完善具有南通特色的“大質量”工作制度體系。
(三)強化激勵機制。落實《市政府關于促進市區工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通政發〔2016〕27號),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鼓勵和發揮企業在推進質量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走向卓越質量發展。各地政府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質量工作的投入和經費保障力度,加強對新常態下質量發展工作的研究,結合本地實際研究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四)創新管理方式。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積極探索研究質量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建立健全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和體系,提升質量競爭力指數。各地要先行先試,摸索出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推動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