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5〕173號 2015年11月9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和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中國銀監會南通監管分局、市農辦、市農委、市金融辦、市財政局、人行南通市中心支行《關于金融支持南通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意見》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關于金融支持南通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意見
(中國銀監會南通監管分局 市農辦 市農委 市金融辦 市財政局 人行南通市中心支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2015年中央1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的有關部署,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的實施意見》(通委發〔2015〕1號),現就金融支持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明確工作思路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因地制宜、市場運作、政府引導、風險可控”的原則,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支持合力,以示范區主導產業為支持重點,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種養大戶為扶持主體,著力健全農業融資服務體系,創新農業融資模式和服務方式,為加快示范區建設步伐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二)工作目標。力爭到“十三五”末,示范區融資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融資服務水平明顯提升,融資服務體系基本健全,示范區的融資規模與示范區穩糧增收、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園區提檔、裝備提優、主體培育等融資需求相適應,形成引導、推進各類金融資金參與示范區建設的良好局面,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大幅提高。
二、突出金融支持重點
(一)支持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優質糧油、蔬菜園藝、生態林業、現代漁業、畜禽養殖、休閑農業六大優勢產業發展;支持糧食優勢產區建設,擴大糧食規模經營。支持畜牧業向集約化規模養殖方向轉型升級;支持實施“上岸下海”戰略,大力發展現代漁業產業帶;支持應時鮮果、食用菌、特色花木等高集約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的現代新興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城郊、沿海、沿江“三帶”休閑農業集聚區發展。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方面,支持種田大戶提升經營層次,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全托管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努力加大對流動資金和基礎設施投入的金融支持。
(二)支持發展畜牧業、糧食、特種農產品的加工、流通。支持農產品初加工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大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力度,支持畜禽良種培育,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畜禽養殖,增強養殖業競爭力;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農產品現代流通、良種服務、農資連鎖經營、農業觀光等現代農業服務業發展。在支持省級及以上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的同時,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重點支持政府確定的“六區”。積極支持培育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設。
(三)支持農業園區提檔升級、科研開發和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在支持國家、省級以上農業園區的同時,支持建設一批生產、生態、休閑、效益等綜合功能強的萬畝現代農(漁)業標準園。重點支持政府確定的“八園”;重點支持高效設施農業、漁業面積比重的擴大。要結合園區的科技項目,探索金融支持農業科技的新模式,研究、制定科技融資的相關制度和辦法,推動園區科技在農業技術推廣上的示范帶頭作用。支持園區重點產區和集散地農產品存儲保鮮、批發、儲運、集貿市場等流通環節的投入,積極開展以訂單農業、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為融資背景的信貸業務,支持農產品與大型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實現農超對接。
(四)支持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大力支持園區內農業開發、農田灌溉、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機耕道路、農田林網建設,切實加大對園區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支持發展高效種植、特色水產、規模畜禽、農產品精深加工等農業技術裝備,支持魚池標準化改造和漁船更新、漁港建設,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支持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和農村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的推廣,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
(五)支持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支持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大力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的新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和更新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種養結合、生態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支持省級以上農(漁)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提高種植業、漁業“三品”產量占比、面積占比的提升。
三、落實各項支農政策
(一)嚴格落實涉農信貸政策。人民銀行要切實抓好農村法人機構的信貸調控,堅持為農服務方向不動搖;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再貸款、再貼現資金要重點向涉農領域傾斜;要加快我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銀監部門要積極支持各商業銀行下沉機構網點,優化農村地區網點布局,擴大農村地區網點覆蓋面;要制定完善現代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良貸款率容忍度,對不超過各項貸款平均不良率的涉農貸款機構推行盡職免責制度,調動涉農信貸投放的內在積極性;要支持郵儲銀行積極開展“通農貸”業務,努力化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
(二)深入推進銀行體制機制改革。一是強化農發行政策性功能定位,明確政策性業務范圍,加大對農業開發、水利、貧困地區公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二是農業銀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加大“三農”信貸投放和資源配置力度。三是加快地方法人農商行轉型發展,持續強化、提升和完善三農金融服務機制,不斷增強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引導郵儲銀行穩步發展小額涉農貸款業務,逐步擴大涉農業務范圍,持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五是鼓勵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下放縣域分支機構貸款審批權限,優化績效考核機制,擴大涉農信貸投放份額。六是鼓勵各商業銀行大力開發符合“三農”特點和需求的金融產品,滿足“三農”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協調推動農業保險體系向縱深發展,增加投保農產品種類,擴大保險覆蓋面。開展農業風險保險基金對種糧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投保試點。保險機構要研究開發科技育苗、農業機械、農作物及畜牧品種改良、標準化養殖等農業保險條款,鼓勵發展以產品訂單為依據的保險產品,探索建立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農保互動體系。對參加政策性保險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金融機構要在信貸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四)充分利用小額擔保貸款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創業。擴大政策受益面,為農戶和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大力發展城鄉創業貸款業務,對符合政策條件的城鄉失業人員、城鄉失業人員合伙經營創辦的企業以及城鄉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創業貸款加大貼息力度。鼓勵實施大學生村官“金種子”融資培育計劃,引導法人金融機構和小貸公司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并提供優惠貸款利率。
(五)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鼓勵對在縣級政府駐地鎮以外的鄉鎮新設網點的金融機構進行獎勵。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年度新增“三農”貸款可按一定的比例給予風險補償。引導擔保公司降低擔保費率并給予一定的擔保費用補貼。支持農業企業通過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集合票據等多種方式進行融資并比照相關標準給予獎勵。鼓勵適當提高特色高效設施農業保費的財政補貼比例,鼓勵高效設施農業業主參加保險。
(六)進一步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在現行的財政管理體制下,以示范區為平臺、以規劃為依據、以核心片區建設為切入點,不斷提高財政資金有序投放的整體效能和使用效率。具體實施意見由各縣(市)、區另行制定。
四、加快金融產品創新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基礎,積極創新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適應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一)豐富抵質押物。積極穩妥推進林權、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等農村“三權”抵押、農機具抵押貸款,訂單、倉單、保單、應收賬款等質押貸款,探索土地預期收益貸款,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滿足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基礎設施建設、農機具及農產品加工流通設備購置、土地流轉租金支付、生產資料購買等融資需求。
(二)創新擔保方式。規范與銀擔、銀政合作,與信用擔保機構或政府設立的擔保基金建立起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合作共贏機制。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具有政府背景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合作,推廣“政府+擔保公司+銀行”新型“銀政擔”合作模式,開展“擔保+保險”合作,豐富風險分散方式。鼓勵與保險公司合作,探索以信用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產品為主要載體,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經營模式。
(三)改善服務模式。適當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門檻、簡化貸款手續、優化貸款期限結構,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資服務。簡化信貸業務流程和審批手續,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在“依法合規、自主決策、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幫助客戶編制農業項目融資規劃、方案等,探索現代農業融資服務模式。進一步簡化金融服務手續,推行通俗易懂的合同文本,優化審批流程。
(四)提升風控水平。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架構內,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根據現代農業業務特點,制定其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建立風險預警和評估機制,明確風險管理責任,強化責任追究,確保支持現代農業業務流程簡明、服務高效、風險可控。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完善考核督導。把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涉農貸款平均增速,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戶數不低于上年同期戶數,現代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貸獲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三個不低于”作為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考核的主要內容,并將與其他融資方式一同進行按月監測、按季考核和定期通報。同時還將定期總結交流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成效。
(二)加強總結交流。轄區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認真總結金融支持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的好做法、好經驗,形成一批改革創新成果,并將其轉化為推進我市現代農業建設的政策措施。各地要互相借鑒發展經驗,拓寬改革創新思路,提高金融支持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水平。
(三)建立對接平臺。市金融辦、人行、銀監、農辦、農委、財政等部門要加強聯系,及時溝通全市示范區建設情況以及金融支持情況。定期組織由金融機構、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種養殖大戶等參加的銀農信貸洽談對接大會。要盡快建立專項考核管理辦法,通過考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三農”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