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5〕119號 2015年7月17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全面推進我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落實省級示范創建要求,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蘇政辦發〔2014〕99號),經市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以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為導向,以社區和農村為重點,以體制改革創新為抓手,著力完善城鄉公共體育基礎設施,提高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建立城鄉統籌、惠及全民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體育權益,為推進我市體育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保證。
二、創建目標
2015年基本建立功能明確、網絡健全、城鄉一體、惠及全民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達到“設施全覆蓋、服務無差別、機制保長效、活動成品牌、百姓得實惠”的工作目標,全市80%的縣(市、區)完成省級示范區創建任務;2016年各縣(市、區)全面完成省級示范區創建任務;再用2~3年時間,對全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進行提檔升級,力爭達到蘇南地區水平。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推動設施網絡全覆蓋
強化南通中心城市“一核三片區”功能,按照《南通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2013~2020年)》,結合區域人口數量,規劃建立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綜合利用的體育設施空間布局體系,使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性全民健身中心分布趨于合理。強力推進縣(市)“新四個一”工程創建,2015年建成率達50%,力爭用2~3年時間,80%的縣(市)建成全民健身中心。進一步完善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結合小公園、小綠地建設,今后2~3年每年建成3~4個包含籠式足球、籃球等場地的多功能運動場、室內活動室和標準化健身步道,每年新建50個左右社區室內活動室,滿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
大力推動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把鄉鎮農民體育公園和健身場館設施建設作為重點,納入建設規劃和考核指標,農民體育公園面積需達5000平方米以上,包含有小型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步道、乒乓球長廊等;大力鼓勵鄉鎮建設游泳館、乒乓(羽毛)球館等場館設施,市縣體育局給予一定經費補助;繼續推動村級體育設施提檔升級。
創新完善場館設施運營、管理和使用機制。實行“用人社會化、管理企業化、運作市場化”模式,進一步健全體育場館管理維護和運行保障機制;穩步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場館設施開放利用,有效提升公共體育設施綜合利用率和運營效益。
(二)增強體育社會組織活力,提升服務能級
著力構建體育社團社會服務機制。以開展A級體育社團創建活動為抓手,按照“三化”“五有”建設目標,建立等級評估和創先爭優機制,促進體育社團由重數量向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每個鄉鎮在實現“3”(體育總會、老年體協、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2”(任意兩個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全覆蓋基礎上,力爭每年新增1~2個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出臺財政支持、人才培養、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等相關政策,著力提升社團承接公共體育服務能力。進一步規范體育類社會組織,促進體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探索政府招標采購、服務外包、項目補貼、授權管理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體育服務。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切實加強體育骨干隊伍建設。市級每年培訓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800人,縣級每年培訓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和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200人。力爭到2018年每個鄉鎮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50人左右,村級擁有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2人以上。著力推動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建設,今明兩年建成2個省級指導站,并建立一支穩定的國民體質監測隊伍,定期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活動。縣(市)區建有市級指導站,通過2~3年努力,5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有面向群眾的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加快“智慧體育”建設,推動群眾體育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完善全民健身電子地圖,逐步建成科學健身云平臺。
(三)提高活動組織水平,努力滿足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
精心組織適合各類人群的體育活動。深入推進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引導學校注重全面教育,在上好體育課的同時,積極開展如冬季長跑、韻律操等體育活動;注重學生陽光體育活動與競技體育梯隊培養相結合,引導、鼓勵學校建立特色項目運動隊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培養中小學生掌握1~2個健身項目,自覺形成終身鍛煉習慣。有效搭建中青年群體健身平臺,繼續做好“醫保健身一卡通”監管工作,促進定點場館的規范和良性發展。切實加強老年人體育健身服務,形成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老年體育組織網絡,廣泛開展健步走、門球、太極拳(劍)、健身操、棋類、釣魚等適合老年人身心特點的健身項目,形成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形成體育活動常態化機制。每年組織開展體育“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主題活動,利用春節、“南通體育日”、“全民健身日”和節假日等時間,組織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營造全民參與體育健身的良好氛圍。廣泛開展“一縣一品、一鎮多品”以及“一村一品”特色體育活動,鼓勵舉辦各類民間體育節、農民體育節和鎮、村(居)體育節。各縣(市)區每4~5年召開含全民健身項目的綜合性運動會,鄉鎮每2年召開一次具有本地特色的運動會,村級每年要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或單項體育競賽活動。鼓勵企事業單位定期組織系統或行業運動會。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機構,周密部署。為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市創建省公共體育服務示范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領導召集,市政府辦公室、編辦、教育局、民政局、財政局、人社局、建設局、規劃局、衛計委、文廣新局、體育局、統計局、殘聯、工商局為成員單位,統籌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
(二)整合資源,注重統籌。堅持共建共享,整合公共財政投入和資源配置,整合區域內不同部門、行業、系統的公共體育服務資源和項目,統籌設施管理使用、資金項目安排以及重大活動開展,發揮綜合效益,提高整體服務能力。鼓勵和支持各級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探索實現體育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共享的有效方式、途徑。深入推動體育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民政基層社區、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和教育、園林、旅游以及工青婦等各個行業部門的資源整合。
(三)創新機制,突出特色。貫徹落實體育體制改革要求,努力形成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高標準推進體育設施網絡建設,提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堅持理念創新,以技術為支撐,探索新時期公共體育服務新模式、新舉措;廣泛引進現代信息技術,轉變服務方式,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手段,為全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提供經驗。
(四)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制定創建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宣傳工作方案,廣泛發動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聯動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在南通日報、江海晚報、南通廣電臺等媒體發布創建宣傳報道信息,對創建工作進行深入持久的宣傳報道,推廣創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