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實施意見
        來源: 發布時間:2015-12-01 累計次數: 字體:[ ]

        通政發〔2015〕74號  2015年10月23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和單位:

          為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維護糧食安全責任,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市場有效供應,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69號)和《省政府關于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5〕64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貫徹實施意見。

          一、強化糧食安全的意識和責任

          (一)增強糧食安全意識。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市屬糧食產銷過渡區,北部為產糧區,南部和市區均為銷區,糧食總量差進,需從外購進大豆、玉米等油飼用糧,口糧總量自給,但缺糧人口占比較高,地區間不平衡,糧食保供穩價任務較重。從需求方面看,隨著城鎮化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需求量呈現剛性增長趨勢;從生產方面看,我市人多地少、糧食總產已處于較高水平,持續增產的難度加大;從流通方面看,我市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雖有較大改善,但與糧食安全保供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緊緊圍繞全市糧食安全保供的目標,積極構筑生產穩定、流通發達、儲備安全三道防線,牢牢掌握保障全市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二)落實糧食安全責任。我省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下的市、縣(市、區)長分級負責制,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建設。市人民政府承擔保障全市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建立全市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協調處理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事項,并定期組織考核通報。各縣(市)、通州區人民政府縣(市)、區長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承擔的具體責任是: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嚴格基本農田占用,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落實和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抓好糧食收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對國家和省財政支持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配套政策,將糧食倉儲物流設施作為重要農業基礎設施抓緊建設;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積極發展糧食現代物流產業;落實地方糧食儲備計劃,創新儲備機制,儲足管好地方糧食儲備;健全糧食區域調控機制和應急保供體系,強化糧食市場監管,維護糧食市場穩定;強化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和質量安全監管,提升監管水平;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引導城鄉居民健康消費。崇川區、港閘區政府區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管委會主任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承擔的具體責任是: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嚴格基本農田占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協同做好糧食流通、應急保供設施(網點)、“放心糧油”供應網絡規劃建設工作;協同做好糧食應急預案啟動、實施工作;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引導城鄉居民健康消費。各部門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承擔的具體責任是:市糧食局負責糧食總量平衡、糧食收購、地方儲備糧油管理、市場調控、應急保供,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和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并依法履行監管職能。市發改委負責申報和落實國家下達的糧食進出口關稅配額計劃,會同市糧食局搞好糧食總量平衡,加強中央投資糧食倉儲物流項目管理。市財政局負責及時足額安排涉糧補貼等各項資金并實施監管。市農委負責督促各地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糧食播種面積、產量,指導和服務糧食生產,負責監督耕地質量。市農辦牽頭負責糧食作物保險工作。市國土局會同市農委等相關部門負責監督基本農田數量。市物價局依法實施市場價格監督,引導規范市場價格行為,會同市糧食局負責主要糧食品種成本調查、價格監測預警工作。市農委、食藥監、工商、糧食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糧食市場和糧食質量、衛生的監督檢查。市統計局負責與糧食安全相關的統計監測。市農發行負責地方各級糧油儲備、糧食收購信貸資金需要及政策性用糧貸款安排,并為企業自主經營糧油提供信貸支持。其它涉及的部門和單位依據工作職責,履行工作任務。縣(市)、區政府(管委會)也要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維護糧食安全的職責,強化部門責任,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二、鞏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穩定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強化地力建設,大力推進深耕深松、測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機肥等措施,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嚴格執行政府領導干部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離任審計制度。(責任單位:市國土局、市農委、市審計局)

          (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把農田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首要任務,積極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擴大有效灌溉面積,解決好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確保2018年前高標準農田占比達到60%以上。組織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規劃,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性天氣預測預報預警水平,增強糧食防災減災能力。(責任單位:市農委、市農發局、市氣象局、市水利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國土局)

          (五)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全市糧食種植面積保持在750萬畝左右,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50萬畝以上,并分解下達到各縣(市)、區。加大財政投入,重點加強良種、良法、良田等新技術研發,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科技創新與推廣運用,努力提高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積極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控,提高高產穩產能力。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強化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實現糧食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建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人員績效激勵機制,推動先進適用農業技術落地見效。(責任單位:市農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六)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以“政策和項目”作引導,積極培育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鼓勵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糧食生產經營,現階段重點鼓勵和培育種田大戶、全托管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在自愿的前提下,依法有償將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新型糧食生產主體。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措施,推廣“全產業鏈聯盟”、“聯耕聯種”、“訂單種植”等糧食生產經營服務模式,積極發展糧食社會化服務。對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獎補。(責任單位:市農委、市農辦、市國土局、市財政局、市糧食局)

          (七)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落實糧食補貼政策,提高補貼精準性、指向性。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為糧食生產者提供信貸等金融服務。農發行要安排落實糧食收購資金,足額發放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加大對自主收購糧食企業的支持力度。發揮政策資金引導作用,通過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產業。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實施規模種糧補充保險,對糧食作物保險給予支持。制定實施非正常年景和糧食質量異常情況下糧食收購應急處置預案,幫助農民減輕損失,防止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市場。培育和支持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推廣社企合作模式,讓糧食生產者分享企業經營成果。支持主產區建設糧食倉儲、烘干等設施,支持銷區企業到主產區建設糧源基地和倉儲物流設施,滿足農戶售糧和安全儲糧需要。優化基層糧食庫點布局,改善糧食倉儲設施,統籌設立糧食收購網點。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產銷銜接,健全重要農資儲備制度,穩定農資價格。(責任單位:市農委、市農辦、市財政局、市糧食局、市食藥監局、市供銷社、農業發展銀行南通分行)

          三、積極發展糧食現代物流產業

          (八)加強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制定市、縣(市、區)糧食流通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以“糧食物流(產業)園區為龍頭、中心糧庫為骨干、糧食收儲庫為基礎”的糧食流通布局,努力打造“長三角北翼糧食物流產業集群”。充分利用我市濱江臨海、江海河聯運的優勢,市縣聯動,政策扶持,在沿海、沿江和沿運河規劃一批糧食物流(產業)園區。每個縣(市)、通州區應設立1個中心糧庫,同時,原則上分別按照糧食主產區收購服務半徑小于20公里和銷區收購服務半徑小于30公里設立糧食收儲庫。各地對規劃布點內的糧食倉儲物流庫點的倉房改造、新建及儲糧技術、烘干設備、質量檢測、智慧糧食等項目建設,要在規劃、土地、資金等方面重點給予支持和扶持。積極申報符合中央和省政策支持條件的項目,加快糧食倉儲物流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參照省財政做法,對產糧大縣的糧食生產補助,要明確用于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分配比例。落實好新建儲備糧庫相關稅費減免政策。推進糧庫“倉型新型化、作業機械化、儲糧綠色化、管理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智慧糧庫和市、縣兩級糧食流通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到2018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基礎設施比較先進、行業應用基本覆蓋、主要業務可視可控、各類信息互聯共享、系統運轉安全穩定的智慧糧食體系。對糧庫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電價。建立國有糧食倉儲物流設施保護制度,政府投資為主建設的糧食倉儲、物流、市場等設施,未經國家或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批準,不得擅自處置和變更用途。(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國土局、市物價局)

          (九)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聚焦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糧食產業發展科技需求,支持糧食企業,聯合相關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綠色生態儲糧、糧食節約減損、糧食質量安全、糧情監測預警、糧油精深加工和信息技術等應用技術的研究攻關和推廣應用。鼓勵有條件的糧食企業與相關教學科研機構聯合,在企業設立產學研基地、科技研發中心、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助推企業技術進步和新產品開發。開展現代糧倉科技應用示范,支持糧食收儲企業廣泛應用機械通風、糧情檢測、環流熏蒸、低溫儲糧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水源地源熱泵等新能源、新工藝、新材料。大力促進糧食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培育糧食產業化企業集團。加強品牌建設,支持企業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規模優勢明顯、核心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示范引領全市糧食企業加快轉型發展。積極整合本地傳統優勢糧食產品品牌,支持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和使用,提升本地糧食產品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大力推進糧食全產業鏈聯盟建設,對糧食全產業鏈聯盟建設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在農業保險、糧食烘干設施建設以及項目農業申報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延伸糧食加工產業鏈,開發新型優質健康糧油產品,推進糧油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值。重視發展主食產業化,鼓勵大中型主食加工企業發展倉儲物流冷鏈設施,向鄉鎮和農村延伸生產營銷網絡。(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財政局、市質監局、市科技局、市農委、市工商局)

          (十)深化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推進國有糧食企業兼并重組,優化企業產權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經濟,除各級儲備糧管理企業和軍糧供應企業保持國有獨資或控股外,其它國有糧食企業要通過吸收外資、民營資本及職工入股等方式,培育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場主體,做大做強企業。支持發展民營糧食企業和糧食經紀人。鼓勵糧食企業利用期貨市場規避經營風險。加強糧食企業國有資產監管,防范國有資產流失,保障企業職工合法權益。(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工商局)

          四、保障區域糧食市場穩定

          (十一)落實地方糧食儲備。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嚴格按照市政府下達的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糧食儲備任務,進一步優化糧食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生活消費習慣,按照小麥30%、稻谷70%的比例落實儲備。參照省級標準確保儲備保管、輪換費用和利息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并建立和完善儲備糧保管、輪換費用動態調整機制。嚴格執行《江蘇省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落實封閉運行管理要求,完善輪換管理和庫存監管機制,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地方儲備糧油管理制度,定期將地方糧食儲備品種、數量和布局等信息報送市政府有關部門,確保儲備糧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良好、調用高效,充分發揮吞吐調節作用。(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農業發展銀行南通分行)

          (十二)加強糧食調控和監測預警。加強糧食產銷對接工作,鼓勵市區、海門、啟東等地到產區建設優質糧源基地。建立各級糧食儲備協調機制,把握地方儲備糧輪換銷售節奏,充分發揮調控市場、穩定物價效應。健全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調查統計體系,完善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制度,確保調查數據及時準確。落實糧食經營者信息統計報告制度,督促各類涉糧企業按照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的規定,建立經營臺賬,定期向農業和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報送統計數據。支持糧食調查統計,各地分別確定5至8個糧油價格監測點, 通過各級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必要支持和補償。(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財政局、市農委、市發改委、市統計局、市物價局、國家統計局南通調查隊)

          (十三)健全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制訂實施全市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建設規劃,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結合“放心糧油”創建,2017年年底前,建立比較完善的全市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和“放心糧油”供應網絡,打造“半小時放心消費圈和供應網”。每個鎮(街道)建有1個以放心糧店為依托的應急供應網點。銷區每3萬人至少有1個應急供應網點,配套相應的應急加工企業、儲備設施和配送中心。成品糧儲備按市下達的任務充實到位。按照政府引導、分級負擔、社會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業自愿、部門監管、合同約束、動態調整的方式,選擇符合條件的糧食加工企業和經營企業承擔應急供應任務,實行統一掛牌,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局)

          (十四)強化糧食市場監管。健全糧食市場監管協調機制,加強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監督檢查和執法組織能力建設,完善相關部門聯動執法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強部門執法與綜合執法協作配合,提高執法效能。采取定期檢查、突擊檢查、聯合檢查、專項檢查等行之有效方式,開展監督檢查。強化對糧食收購、批發、糧油加工和零售等重點環節經營行為的監督檢查,堅決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以次充好、摻雜使假、計量作弊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組織開展糧食庫存和地方儲備糧油專項檢查,落實糧食經營者最低和最高庫存制度。建立糧食經營者信用評價體系,加大信用信息成果運用,建立糧食經營企業失信名單制度,褒揚誠信,懲戒失信。(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工商局、市物價局、市信用辦)

          五、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

          (十五)強化糧食質量安全源頭治理。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監管,控制工業“三廢”和農業面源污染。加強以重金屬污染為重點的耕地與農產品調查監測,從源頭上防治糧食污染。健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制度,大力推廣有機肥、高效緩釋肥和低毒低殘留農藥,逐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建立耕地土壤環境和農田灌溉水質監測網絡,建設農村垃圾、農藥包裝廢棄物、污水等處理系統,加強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污水的資源利用,有效解決耕地面源污染問題。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責任單位:市農委、市國土局、市環保局)

          (十六)完善糧食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健全糧食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糧食、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的作用,強化糧食質量安全監測抽查。加大新收獲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品質測報、質量調查和庫存糧食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力度,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嚴防發生區域性、系統性糧食質量安全風險。健全糧食產地準出和質量標識制度,推進糧食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實現糧食流通全程可追溯管理。支持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建設與糧食質量監管事權相匹配的糧油檢測機構。鼓勵糧食企業對糧油檢測設施的投入,不斷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檢驗能力。強化對農藥殘留、重金屬、真菌毒素的檢測,嚴格超標糧食的管控,探索建立超標糧食無害化處理或者限定用途定向銷售等地方政府屬地處置制度,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進入口糧市場。(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農委、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十七)落實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實行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和企業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建立糧食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協調機制,食品安全成員單位要積極履職、密切配合,切實擔負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加強基層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強化縣鄉兩級監管責任。開展糧食質量安全治理整頓,完善相關經營者違法違規處罰和監管失職追究機制。深入開展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推行科學文明、安全營養餐飲消費方式,在糧食生產、流通、消費領域全面推廣節糧減損新設施、新技術、新裝備,大幅度降低糧食損耗,形成人人愛惜糧食的良好風尚。(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農委、市工商局)

          六、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十八)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糧食安全目標管理制度,市、縣(市)、區每年要分解落實保障糧食安全相關任務,并層層簽訂責任狀。建立報告制度,下級政府每年年初向上級政府報告上一年度區域耕地變化以及糧食生產、流通、儲備、保供等方面的情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沒有完成責任制規定任務并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發生重大糧食質量安全事件的,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部門和責任人員的責任。(責任單位:市糧食局、市農委、市國土局)

          (十九)強化監督考核。建立糧食安全工作績效考核機制,市政府將組織相關部門定期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進行考核(考核辦法另行下發),對成績突出的給予表揚,對不合格的予以通報批評、責令整改。(責任單位:市糧食安全責任制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

          (二十)落實組織保障。各縣(市)、區在優化部門結構、節約編制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權責一致、協調順暢、高效有序的糧食行政主管機構和隊伍,完善和提升功能,強化人員配備,真正建立起與糧食安全戰略地位相匹配的組織保障機制。(責任部門:市編辦、市人社局、市糧食局)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市環保局市行政審批局南通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管理辦法的通知

          通政辦發〔2015〕157號  2015年10月16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市環保局、行政審批局《南通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管理辦法》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管理辦法

          (市環保局  市行政審批局)

          第一條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管理,提高審批效率,明確審批權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53號)、《江蘇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管理辦法》(蘇政辦發〔2015〕57號)等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建設項目(不含核與輻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分級審批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分級審批權限,原則上按照國家及省有關規定、建設項目投資審批(或核準、備案)權限和對環境影響程度等確定。

          第四條  市、縣(市、區)負責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的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審批部門”)按照規定權限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建設項目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積極配合上級負責審批的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并依法對建設項目實施監督管理。

          第五條  市級審批部門原則上負責審批下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省人民政府規定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且按規定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

          (二)由省政府或省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或備案)且按規定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按規定須報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除外);

          (三)由市政府及市投資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

          (四)跨縣(市、區)行政區域的項目;

          (五)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委托審批的項目;

          (六)法律、法規、規章等規定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

          市審批部門可根據上述原則制定市級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并可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適時調整,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發布。

          第六條  縣(市、區)審批部門負責對國家、省、市審批權限以外的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審批部門行使市級審批權限,審批結果報市審批部門備案。

          第七條  縣(市、區)審批部門超越審批權限、違反法定程序或條件作出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決定的,市審批部門可以依法撤銷或者責令其撤銷審批決定,由此造成的后果由違法違規審批部門承擔。

          第八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分級審批,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九條 已經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其性質、規模、地點、采用的生產工藝或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變動的,環評變更審批(或備案)、后評估按照本辦法確定的權限辦理。

          第十條  已經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尚未環保驗收的建設項目,其環保“三同時”驗收按本辦法確定的權限辦理。

          第十一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此前我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權限的有關規定同時停止執行。本辦法由市環境保護局、市行政審批局負責解釋。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无码专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 少妇人妻无码专区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国模无码人体一区二区 |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中文字幕 | 中文有码vs无码人妻| 天堂在线最新版资源www中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 天堂在线最新版资源www中文|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av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码高清晰|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视频| 2021无码最新国产在线观看|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