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15〕37號 2015年6月3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南通行動計劃》已經2015年4月21日十四屆市政府第4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南通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號),順應“互聯網+”新經濟發展方向和大眾創新創業熱潮,構建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全要素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提升創新創業效率,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統領,以構建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目標,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為主線,動員和集聚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加快推進面向大眾、面向城鄉的眾創空間建設,弘揚創新文化,整合創新資源,集成政策扶持,優化服務模式,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二、總體目標
到2020年,科技創業高度活躍,孵化科技型創業企業2000家,培育有行業影響力的科技小巨人企業50家,支撐發展特色產業集群10個。形成創業要素集聚化、孵化主體多元化、創業服務專業化、創業活動持續化、運營模式市場化、創業資源開放化的發展格局,成為長三角創新創業者實現夢想的首選城市之一。
(一)創新創業人才大量聚集。推動青年及大學生創業者、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等創業“新四軍”的快速集聚,全市新增創新創業人才3萬人,其中“雙創人才”、“江海英才”等領軍人才500人。
(二)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器全域覆蓋。建設低成本、低門檻、開放式、共享型的創業營、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50個以上,為創業“新四軍”提供靈活集中辦公的各類眾創空間10萬平方米以上,全市“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業孵化鏈條不斷完善。
(三)創業融資環境顯著改善。設立支撐“新四軍”創業的天使投資引導資金,打造從創業項目植入到產業化發展的全過程投融資服務鏈條。全市備案的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超50支,天使投資與創業投資資金管理規模超過200億元。
(四)創新創業生態形成品牌。打造“創新南通”平臺,實現創新與創業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形成創新創業“營養”充沛,創新人才、創業企業、服務機構集聚度與活躍度高、協同性與輻射力強,品牌效應顯著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五)創新創業文化廣泛普及。由高校院所、投資機構、新型孵化器等主體舉辦或組織參加的創業大賽、創業沙龍、創業培訓等創業活動超過1000場。勇于創新、無懼失敗的創業理念深入人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蔚然成風。
三、重點任務
(一)創新創業主體培育行動
1.支持青年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高校院所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專門機構,創辦創新創業學院,建設高素質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師資隊伍,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開辦創業講壇,支持引進一批國內外優秀的創業培訓教材和課程,制作一批符合南通產業實際的創業課程。支持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載體和科技創業企業,建設一批創業實訓基地,定期發布創業實訓崗位,吸引青年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鼓勵青年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者進入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和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等載體創業孵化。扶持青年及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實現創業教育、培訓、實踐和實戰的有機結合。
2.支持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再創業。實施領軍企業產業生態孵育計劃,鼓勵創新型領軍企業和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憑借技術、管理等優勢和產業整合能力,面向企業內部員工和外部創業者提供資金、技術和平臺,開展產業孵化和新業態創生,裂變出更多具有前沿技術和全新商業模式的創業企業,打造開放的產業生態圈。
3.支持科技人員自主創業。借鑒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經驗,根據國家、省有關文件精神,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辦法,加快推進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管理改革試點,完善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機制和創新創業保障機制,鼓勵市內外科技人員在通創辦、領辦或與企業家合作創辦科技型企業、科技服務機構。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計劃,支持科技人員深入鄉鎮、園區、基地掛職創業。設立創新創意孵化種子資金,支持科技人員優秀創業計劃實施,支持電子商務等從業人員加盟品牌商業連鎖經營、電商運營服務平臺等自主創業。
4.支持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南通創業。制定出臺《關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人才支持政策的意見》和《以更大力度推進實施江海英才計劃的意見》,深入實施“產業發展312行動計劃”,落實《南通市引進高層次人才享受特定待遇暫行辦法》等扶持政策,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招攬海內外人才來通創新創業。
5.支持南通籍在外人士返鄉創新創業。實施農村創業富民計劃,鼓勵支持在外工作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大學生村官引領創業、大學生返鄉創業、有“一技之長”的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大力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推動“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支持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和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向本地農民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新增涉農財政補貼向本地農民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持續擴大農村創業規模和富民效應。
(二)眾創空間建設行動
6.推進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器建設。支持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和高校院所盤活現有資源,高效整合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各種要素,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客孵化型、專業服務型、投資促進型、培訓輔導型等眾創空間,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全覆蓋。支持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市場集聚區建設眾創空間。
7.推動眾創空間錯位發展。圍繞各地產業發展特色,發展產業定位鮮明的專業型眾創空間。在優化發展領域方向上,支持以農產品初深加工、冷鏈物流、電商平臺等為重點的農業眾創空間建設;支持以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數字出版、新聞媒體及文化信息服務業等為重點的文化產業眾創空間建設;支持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互聯網+”等為重點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眾創空間建設。在優化區域布局上,重點建設以未來新興種子產業為主導的南通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以海工裝備配套產業為主導的南通高新區眾創空間,以智慧建筑產業為主導的南通創源眾創空間,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崇川眾創空間,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市北新城眾創空間,以新一代電子通信產業為主導的市開發區能達眾創空間,以新能源產業為主導的海安高新技術眾創空間,以電子軟件產業為主導的如皋軟件園眾創空間,以臨港產業為主導的如東科技城眾創空間,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主導的海門生物醫藥眾創空間,以高端裝備產業為主導的啟東創新型經濟眾創空間,以新材料產業為主導的通州灣科教城眾創空間等。著力加強各眾創空間之間的合作聯動與資源開放共享,不斷完善富有南通特色的創業孵化空間布局。
8.推動孵化器發展模式創新。鼓勵有條件的孵化器引進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加強與民營資本合作,采取“創投+孵化”的發展模式,創新項目發現、團隊構建、投資對接、商業加速、后續支撐的全過程孵化服務。實施孵化器建設“引進來、走出去”戰略,鼓勵國際知名孵化器到南通新建、參股、合作或受托運營管理孵化器,鼓勵南通孵化器、大企業、投資機構等到硅谷等世界一流創新要素集聚區創辦孵化器,集聚世界一流技術、產品及人才,并推動成功孵化項目到南通落地轉移轉化和實現產業化。
9.打造一批創業示范社區。支持對現有的孵化載體、閑置廠房等進行改造,聚集相關產業聯盟、創業服務機構,為創業者提供集公共辦公區、會議室、活動區和住宿區為一體的價廉宜居的創業空間,打造一批創業示范社區。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共同參與新型孵化載體建設。
10.優化創客發展生態環境。為創業企業工商注冊提供便利,放寬創業企業住所登記條件;實行“單一窗口”、推行“三證合一”登記;推行網上登記實施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充分釋放市場活力,降低創業成本。對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的房租、寬帶接入費用和用于創業服務的公共軟件、開發工具等給予財政補貼,鼓勵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免費高帶寬互聯網接入服務。
(三)創業融資環境提升行動
11.建立健全天使投資引導機制。擴大南通市天使投資引導資金規模,建立和完善天使投資快速風險補償機制,加大風險補貼支持力度。開展天使投資人培訓、天使投資項目與金融機構交流對接、天使投資案例研究、發布行業報告等公共服務活動,吸引更多專業化天使投資機構入庫。發揮市天使投資引導資金、市新興產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民營資本開展天使投資。支持國有產業集團參與設立天使投資資金,投資初創期科技企業。
12.探索建立眾籌融資平臺。制定眾籌融資引導、扶持政策,創新私募股權眾籌融資業務,規范和促進眾籌業務健康發展。支持南通高新區、南通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創新型企業通過眾籌等方式設立創客天使投資等特色投資資金,推動天使投資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13.建立創新創業融資“投貸保”聯動機制。積極運用國家、省、市科技貸款、科技擔保、天使投資風險補償政策,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新創業的信貸投放。加快發展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組織,大力推廣“人才貸”、“蘇科貸”等科技金融產品,大力推廣“富農貸”、“金農貸”等農業金融產品,構建與完善金融服務三農體系,大力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規模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擴大“江風海韻”中小企業集合信貸規模,進一步完善“投貸保”合作聯動機制,打通債權與股權的通道,增強金融對大眾創新創業的融資服務能力。
14.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充分發揮技術產權交易場所作用,加大知識產權投資入股獎勵力度,鼓勵建設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支持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引導和鼓勵創業企業在創業板、“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掛牌融資。積極推動與江蘇股交所、天交所、上海股權托管中心等“四板市場”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充分發揮場外市場的作用。運用好各類科技計劃和地方上市補貼資金,加強上市培育輔導,推進股份制改造,加快科技企業上市步伐。
(四)“創新南通”服務行動
15.打造“創新南通”服務平臺。以提升完善創業項目植入到產業化的全過程服務為目標,建設創新創業網絡平臺和12個創客驛站,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創業導向、資源共享、交流互動、專業咨詢等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全要素的一站式服務。
16.建設技術共享平臺。建設創新南通云服務平臺,提供開放式科學文獻數據、專利數據信息服務;打造云端南通創新實驗室,虛擬展示試驗、檢測、加工大型儀器設備資源,提供網絡預約實驗、檢測等服務。建設“南通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平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放實驗設備和研發工具,為創客群體提供工業設計、3D打印、實驗檢測等專業化服務;支持先進制造企業為創客群體提供開模、數字加工等制造服務。完善科技創新券扶持方式,支持創業企業依托“創新南通”公共技術云服務平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材料的研制開發。
17.搭建創新創業創意互動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和開源技術,開辦網絡創客空間。開設在線創新創業培訓、論壇,引導創新創業創意思想火花對接碰撞,開展創新創業創意供求信息互動交流。支持創客驛站等各類創業服務載體聘請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專家學者擔任創業導師,為創業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業輔導。鼓勵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輔導投資新的創業者,建立“創業者—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的互助機制。
18.建立技術創新“眾包”平臺。順應“互聯網+”新經濟發展方向,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建立“眾包”創新平臺,探索“眾包”創新的機制和模式,支持創業企業將技術需求和研發任務,通過“眾包”方式開展集成創新。支持各地加強產業發展研究,定期發布產業高端環節核心技術的研發任務,吸引國內外創新創業人才和企業通過“眾包”平臺參與產業關鍵技術攻關。
19.完善創新創業服務機制。著力構建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推進南通產業技術研究院、蘇通科技產業園、南通濱海園區和各縣(市)區創客驛站的建設,逐步形成線上與線下實時互動的服務支撐體系。支持各創客驛站通過政府補貼或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信息服務、咨詢服務、融資服務、財務會計、法律維權、知識產權、技術交易等機構為創業企業提供專業、高端的協同服務,構建“首問負責、質量反饋、線上線下、市縣聯動”的一站式服務機制。
(五)創新創業文化培育行動
20.優化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鼓勵社會力量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展各類公益活動,重點挖掘、傳承、弘揚張謇創業文化,培育新一代南通創業家精神。營造“勇于創新、無懼失敗”的創業理念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鼓勵創客文化、極客精神,加大對創新創業文化的宣傳力度,形成更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輿論導向。
21.打造“江海創業風云人物”品牌。研究制訂“江海創業風云人物”評選辦法,獎勵成功創業者、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創業服務專家等創業明星,推出一批創業南通形象大使。推廣先進經驗和模式,通過演講、沙龍、論壇、創業大賽、媒體訪談等方式向社會傳播南通創業精神,樹立一批新時代創業楷模。
22.打造“創新創業在南通”活動品牌。搭建高端創新創業活動平臺,策劃舉辦和承辦具有產業特色、國內品牌、國際影響,跨地區跨領域的國際性、全國性、專業性創業大賽、技術論壇、產品展示等創新創業活動,吸聚國內外一流的企業家、天使投資人、知名創業導師匯聚南通,與創業者互動,分享全球信息、技術、投資和商業模式發展趨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建立由各縣(市)區政府分管領導,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宣傳部、農辦、編辦,市發改委(金融辦)、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人社局、商務局、文廣新局、國資委、民發辦、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人行、銀監局、南通高新區、產研院等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各縣(市)區、各部門、各創新創業載體資源的統籌和規劃,研究解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發展環境中的重大問題,對全市各創新創業載體的空間布局、產業規劃、創新資源布局、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等重大事項進行統一研究決策。進一步明確各縣(市)區、各部門、各創業載體在創新創業南通行動中的責任分工。市科技局承擔聯席會議辦公室職責,負責大眾創新創業日常工作推進。
(二)加強政策創新。各縣(市)區政府、各部門要積極響應國家“創業中國”行動,根據本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按照職能分工,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各部門要加強在落實工商注冊、稅收政策、人才流動和專利成果保護等方面的協作聯動。各縣(市)區政府、各部門要認真梳理服務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及時制定支持創新創業的突破性政策和實施細則,由市科技局匯編成冊,集中對外發布。鼓勵先行先試,持續突破阻礙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
(三)加強評估督導。建立市場主體定期統計報告制度,建立創新創業投融資定期統計報告制度,為創新創業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工商和投融資等信息。建立創新創業者信用評價體系,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激勵機制。研究制定眾創空間建設績效評價辦法,建立針對眾創空間特點,突出創新活力與能力,涵蓋體制機制創新、服務標準規范、創業人才引進和企業成長培育等內容的立體化評估體系,定期組織開展評估,及時通報工作進展、創新舉措和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