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12〕5號 2012年1月17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支柱產業內部結構,推進傳統產業發展高端化、集約化、特色化,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現就加快全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意義
南通是全國著名的紡織之鄉、紡織服裝出口基地,紡織服裝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產業基礎,擁有較強的生產規模優勢和區域產業集群優勢。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紡織服裝行業已形成了化纖、棉紡織(色織)、印染、毛紡織、針織、服裝、繭絲綢、家紡等門類較為齊全的紡織服裝產業體系。全市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紡織服裝業規模企業數1684家,企業數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34.4%。從業人員26.3萬人,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職工總數的32.3%。作為南通最具特色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紡織服裝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間,全市紡織服裝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稅592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23.8%,其中繳納稅金218.8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25.4%。2010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實現出口創匯53億美元,同比增長24.5%,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7.6%,為我市第二大類出口產品,出口市場遍及日本、歐美及亞非拉158個國家和地區。因此,改造提升傳統紡織產業,加快打造現代紡織強市,對南通的工業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進一步明確加快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ㄒ唬┲笇枷?。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品牌創建和高附加值產品為切入點,強化化纖、紡紗、織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飾、家紡產品一條龍的產業鏈,全力實施以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以貼牌加工向品牌生產轉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轉型為主要內容的“五大產業門類”轉型工程,形成專業化分工程度高、社會化配套能力強、區域間產業鏈相互協調配套的良好格局,實現由紡織服裝大市向紡織服裝強市的根本轉變。
?。ǘ┕ぷ髂繕?。到2015年實現以下目標:
1.行業規模: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00億元,年均增長13%。
2.產品檔次: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紡織企業“三無一精”(無卷花、無接頭紗、無梭布、精梳紗)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創建:爭創中國馳名商標2個,江蘇著名商標5個,江蘇名牌產品14個。
4.產業集中度:服裝、家用紡織品等終端產品銷售收入占紡織服裝行業比重提升10個百分點,培育4家超30億元企業。
三、大力實施加快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重點工程
我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要瞄準國際紡織服裝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我市紡織服裝業的現有優勢,強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緊緊圍繞“強、大、專、精、特”的目標,以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為重點,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實施棉紡織業、家用紡織品業、服裝服飾業、繭絲綢業、化纖業“五大產業門類”轉型升級工程,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ㄒ唬┮蕴嵘b備水平為重點,做強棉紡織業。
加快大生工業園區和冠達紡織市場建設,穩步推動紡織企業退城進郊。以大生集團、聯發集團、永安紡織、華強紡織等一批骨干企業為支撐,著眼于“強化上下游、完善產業鏈、產業集聚化、提高附加值”,為本地最終產品提供優質原料。引導產業鏈從原料半成品向成品、從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產品轉型。積極拓展聯發集團、東麗織染、東邦紡織等棉紡織、化纖面料企業的產品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區域優勢,鼓勵服裝家紡企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高檔次產品發展。充分發揮先鋒鎮“中國色織名鎮”、觀音山鎮“江蘇省色織名鎮”的品牌效應和集群優勢,推進觀音山—先鋒色織生態產業園建設,加快實施市區城西印染企業搬遷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優勢,加強合作,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發平臺,開發高附加值面料替代進口,盡快打破長期困擾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印染后整理環節相對薄弱的狀況,推動全市棉紡織業的發展,成為全國色織產品研發先導區。
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加快實施以提高無卷花、無接頭紗、無梭布、精梳紗比重為主要內容的“三無一精”技術改造,大中型棉紡織企業應用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精梳機等設備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達到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發展緊密紡、氣流紡、渦流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和推廣粗細聯、細絡聯等先進紡織自動化工藝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紗、高檔防羽布、高檔抗皺免燙面料等系列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開發高檔混紡紗、多種纖維混紡面料、交織面料、提花面料、裝飾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產品。注重軟技術的配套引進,積極采用抗皺防縮、防霉、抗靜電、阻燃、仿真、多種纖維復合染整等特種印染后整理新技術,提高天然纖維后整理、化纖仿真、純棉超柔軟、舒適性針織物以及多種纖維復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藝水平,促進我市棉紡織業向優質、高產、自動化、連續化方向發展。
?。ǘ┮哉蔑@基地特色為重點,做大家用紡織品業。
把家紡產業定位為時尚產業,打造“南通家紡城”,做靚“南通家紡”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紡織品產業集群地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市場、南通家紡城的品牌和規模優勢,以羅萊家紡公司、凱盛家紡公司、紫羅蘭家紡公司、金太陽公司等骨干企業為支撐,拓展疊石橋家紡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作用,積極開展與國內外知名家居、家飾品牌合作,研究家紡產業發展潮流,開發高檔、特色產品,形成梯次發展格局,延伸家紡產業鏈,做大家用紡織品業。
充分發揮“家紡指數”全球家紡“風向標”作用,進一步提升家用紡織品的設計水平和能力,構建家用紡織品研發平臺,開發生產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文化底蘊的高品質配套化家紡產品,打造新文化思維、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于一體的名牌產品和特色產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為重點,做專服裝服飾業。
以培育大企業、大產業為導向,以江蘇三友集團、江蘇金飛達等一批骨干企業為支撐,進一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加快技術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術發展服裝新產品。著力加大內外銷市場拓展,廣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放大專業女裝特色,開發系列高檔產品,擴大配套輔料產銷空間。基本實現由出口加工型向“內外銷并舉、自主品牌為主型”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變,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偭坷^續保持全國和全省領先。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品牌經濟比重。鼓勵企業組建紡織服裝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開發與推廣中心,引導企業采用服裝面料自動監測評價系統、自動裁剪機、電腦平縫機、服裝虛擬圖形系統、電腦控制多種形式的懸掛傳輸系統、立體整燙機、產品自動立體倉儲系統等自動化、智能化服裝加工設備和技術。激勵企業引進和培育技術開發、專業設計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裝加工、設計、開發水平。推動企業擴大新型高檔品牌服裝生產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國際知名品牌。
(四)以創新產品功能為重點,做精繭絲綢業。
以江蘇鑫緣集團為龍頭,與蘇州大學、中國農科院蠶研所、江蘇科技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充分發揮國家桑蠶繭絲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繭絲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科技創新平臺作用。圍繞繭絲綢產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著眼國際前沿,研究開發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引領中國繭絲綢產業創新發展。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全國領先的發展格局。
以高檔絲綢制成品為龍頭,以面料開發為突破口,加大高檔真絲、新型共混紡產品開發力度,提高絲綢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檔真絲、仿真兩大系列產品。大力發展改性真絲、膨體彈力真絲和新型復合絲,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開發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紡絲、絹絲混紡絲和花色絲等產品。開拓非絲纖維在絲綢產品上的應用,發展棉、毛、化纖與真絲交絡、交織、復合、包纏、混紡的新型高檔絲綢面料。提高和優化桑、蠶品種,穩定桑蠶生產和繭絲市場,形成蠶種繁育、蠶繭加工、桑蠶生絲、捻線絲、絹絲、絲綢面料、服裝服飾、真絲家紡產品、桑蠶生物制品的生產加工,以及絲綢產品國際國內貿易和科研開發一條龍產業化經營模式,建設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
?。ㄎ澹┮援a業拓展延伸為重點,做特化纖業。
鼓勵企業開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高性能纖維的產業化研發,引導企業引進國家重點推廣的PTT纖維、竹漿纖維、麻纖維等新型纖維加工技術和新型國產化化纖生產技術和裝備,降低投資成本,減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以文鳳化纖、金雪集團、東麗纖維為骨干企業,發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別化紡織新材料,為提高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比重奠定基礎。鼓勵企業迅速將科技項目、先進技術產業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節能減排方向全面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
重點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國內最大的纖維織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錦綸長絲生產基礎優勢,打造化纖特色板塊。將如東洋口港、呂四海洋經濟開發區化工新材料工業園打造為重要的新型化纖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強力推動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
堅持市場引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動、突出優勢、培育重點、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強化產業協調、強化產業升級、強化產業支撐上下功夫,在資源整合、平臺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優化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加快推進企業升級、產業轉型,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ㄒ唬娀a業協調。提高認識,科學規劃,集聚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產業分工的格局。一是組織保障。進一步加大對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領導,成立由市領導掛帥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一協調,部門聯動。研究產業發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勵措施,協調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二是優化布局。加快疊石橋國際家紡市場、南通家紡城兩個市場的建設進程,進一步整合資源,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科學規劃觀音山—先鋒色織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鼓勵區外色織印染企業退城進園,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制定優惠政策,把好產業門檻,正確處理“騰籠換鳥”與產業“空心化”之間的矛盾,鼓勵區外的大中型色織印染企業搬遷入園,鼓勵企業采用新原料、新技術,提高服裝面料的質量和檔次。三是引導集聚。以培育大企業、大產業為導向,以鑫緣集團、羅萊家紡、大生集團、江蘇聯發等重點企業為骨干,修改完善南通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引導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攻克國家重點扶持、推廣的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打造全國行業領軍企業。在川姜鎮與觀音山之間規劃布局南通市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把園區建成功能齊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產銷一條龍的國家級特色基地,為南通市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四是資源整合。進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簡化信貸流程,放寬信貸風險容忍程度,結合紡織服裝的生產工藝流程,大力創新中小企業貿易融資和信貸產品,進一步提高對紡織服裝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覆蓋率。
?。ǘ娀a業升級。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人才、資金、品牌和技術優勢,引導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重點發展高支精梳紗、高檔面料和品牌服裝,形成重點突出、專業分工、特色互補、配套齊全,具有南通產業優勢和行業特點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一是加快裝備改造。鼓勵企業引進清梳聯設備、自動絡筒機、集聚環錠細紗機等紡紗設備,機電一體化噴氣織機、劍桿織機、電腦橫機等織造設備,連續染色設備、新型低浴比間歇式染色機、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印花設備等染整設備,提高高端紡織裝備比重,節省萬錠用工,降低用工成本,全面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二是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國家級和省級紡織品檢測中心等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以纖維應用多元化、生產工藝先進化、產品功能多樣化為方向,選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幫助億元企業提高技術開發和產品設計能力,組建行業內獨立的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機構,為產業集群內的廣大企業提供技術和產品設計服務,保護企業開發的新產品、新技術,規范企業的競爭環境,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三是鼓勵標準制定。支持和鼓勵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創建省級以上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推動企業自覺瞄準國際市場,通過消化吸收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提升應對和消除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能力,促進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四是推動品牌創建。鼓勵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品牌經濟比重。充分發揮企業創建品牌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創品牌、收購國外知名品牌和自創品牌等多種途徑加強品牌創建。以品牌產品為主導,以產業為紐帶,以配套促集聚,加強資源整合,強化上下游產品的鏈接,形成關聯度較緊密的名牌產業鏈。
?。ㄈ娀a業支撐。根據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的現狀、條件和國內外紡織服裝發展的趨勢,集聚政策要素,集聚發展重點,緊緊抓好棉紡織、家用紡織品、服裝服飾、繭絲綢、化纖五大關鍵領域,促進重點企業結構調整,兩化融合、集約發展,實現產業規模升級,產業競爭能力升級。一是政策扶持精準化。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圍繞關鍵領域、重點項目實施精準化扶持,對紡織服裝行業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品牌創建、標準化制定、創建省級以上技術中心等創新活動給予財政貼息扶持,引導企業抓住機遇,提高生產、管理、技術、裝備水平,聚集政策鼓勵重點企業做強做大。二是人才隊伍專業化。注重招才引智和專業培訓相結合。鼓勵企業多渠道、多層次引進國內外高層次經營管理、市場開拓和科研人才。組織到科研院校、先進企業學習,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舉辦行業技術、咨詢、營銷、管理等方面專題講座與培訓,幫助企業培養經營管理、技術開發、產品設計、渠道終端等環節專門人才,提升企業經營者、高級管理、科技人員和市場開拓人員的專業技術和業務水平,提高企業管理、營銷人員和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為紡織服裝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三是形象宣傳品牌化。引導企業加大企業形象宣傳力度,鼓勵企業在中央級新聞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在省市新聞媒體開設專題節目和專欄。舉辦年度“南通紡織服裝暨家紡博覽會”,積極開展南通紡織服裝暨家紡設計大賽、紡織服裝發展論壇等系列活動,提升南通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提升南通企業整體形象。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積極組織紡織服裝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各類產銷銜接活動,幫助企業加強營銷渠道的開發。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與供應鏈企業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提高營銷網絡信息化水平。四是行業組織網絡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行業發展專題調研,制定行規行約,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競爭行為,維護行業合法權益。強化行業規劃、行業統計、信息發布、建立全市紡織產業數據庫等基礎工作。建立購買服務制度,對行業協會(商會)受政府委托開展的業務活動或提供的服務,政府支付相應的費用,所需資金列入預算,保障購買服務制度落到實處,為行業協會(商會)發揮作用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