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通市委 南通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速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來源: 發布時間:2012-03-21 累計次數: 字體:[ ]

          

        通委發〔2012〕5號  2012年2月23日

          2011年,全市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支持,求真務實,銳意創新,克服了各種困難和挑戰,保持了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良好發展態勢,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農民收入連續八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進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2年是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喜慶之年,也是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的首戰之年。做好2012年的“三農”工作,對于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宏觀經濟走勢不明朗,“三農”發展在較高起點上促進農業增產增效、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深化農村改革的難度加大。全市上下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咬緊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不放松,全力以赴做好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確保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安定和諧。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和《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蘇發〔2012〕1號)文件精神,結合南通實際,現就做好今年農業農村工作、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速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見。

          一、2012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

          2012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第十二次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各項部署,按照“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的要求,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全省領先為主要目標,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加速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邁出新步伐,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農村公共服務明顯改善,確保農村生態環境大幅提升,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一)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高產穩產能力。按照“農田網格化、環境生態化、配套標準化、種植科學化、作業機械化、產出高效化”的要求,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市新增現代高標準農田20萬畝,50%以上的規模化精養魚池完成標準化改造。實施糧食豐產增收科技行動計劃,推進現代農業百萬畝高產糧田示范區建設,種足種好260萬畝水稻,建立糧油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50個以上。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畝產年均遞增1%以上,全力爭取今年糧食好收成。蔬菜播種面積確保250萬畝以上,提升整體供給保障能力。重點抓好市轄區1萬畝和市轄五縣(市)4萬畝蔬菜保供基地建設。穩定發展畜牧生產,推進畜牧業規模養殖和生態健康養殖,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77%,肉、蛋產量增長4%。

          (二)加快推進高效設施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繼續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提高高效農業面積比重。全市新增高效農(漁)業面積32萬畝,其中,設施農(漁)業10萬畝。積極推進農業產業集聚發展,切實加快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按照“縣有萬畝園區、鎮有千畝基地、村有特品特色”的要求,實行連片開發建設,促進優勢產業向園區和基地集中,推動10億元以上規模產業發展。積極發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經營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體系,推動縣級土地流轉平臺建設,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耕地比重達到38%以上。大力推進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等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全年建成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1個、漁業園區6個。積極爭創省級先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積極實施“龍頭企業倍增計劃”和“農民合作組織翻番計劃”,加速培育帶動能力強的市場競爭主體。新增市級以上農(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力爭達到750家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力爭增長15%以上;農村三大合作組織農戶入社率超過60%,農民合作社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20億元以上。以深化農業龍頭企業“五個一”創建為載體,組織開展“農業龍頭企業運行質量提升年”活動,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長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示范作用好的龍頭企業。2012年所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都要自建研發機構。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每個縣(市)及通州區要培育1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全年新增農產品加工集中區4個以上。大力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龍頭企業產值占區域特色產業產值的比重不低于40%。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推進年”活動,堅持依法管理,強化指導服務,促進規范發展。全年力爭新增省級“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50家以上。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設直營店、直銷窗口和自營超市,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達71%。

          (四)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積極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180個以上,新認定“三品”基地面積50萬畝以上。開展“農產品質量推進年”活動,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制定和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提升監管監測能力,所有鄉鎮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和檢測室。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查檢測力度,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加大動物疫情防控力度,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五)加快推進都市生態型現代農業發展,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崇川區、港閘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利用2年時間完成所有耕地的流轉工作,2012年完成50%以上的土地流轉量,為都市農業和城市化進程提供發展空間。強化項目建設,完成投入4億元以上,著力建設一批都市生態型現代農業項目,為城市功能拓展延伸服務。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促進城鄉一體化,通州區完成20萬畝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三、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動力

          (一)努力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積極改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物質條件,探索建立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GDP、科技投入、財政收入掛鉤聯動的長效機制,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強度高于全社會科技投入強度、農業科技投入增速高于財政科技投入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鼓勵金融機構、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科技,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2年全市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都要建立企業研發中心。

          (二)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加強現代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創新,突出抓好現代種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信息農業、農機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防災減災等領域科技創新,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引領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三)加快農業人才培養步伐。加強農業高端人才隊伍建設,有重點地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大培訓。試點推行基層農技推廣特設崗位計劃,引導農業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加快培養農業生產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繼續實施農民培訓工程,完成農(漁)民各項培訓32.5萬人次以上,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技能、較強創業能力的現代農民。

          四、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一)提升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加強基層農業農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技推廣服務能力。2012年11月底前全面建成“有先進服務手段、有優良專業人員、有規模示范基地、有嚴格責任制度、有穩定財政保障”的“五有”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履行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職能。推行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人員聘用、推廣責任、績效考評、知識更新、多元推廣五項制度,嚴格上崗條件,落實崗位責任。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落實推廣工作經費。依托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服務社、專業合作組織和規模種養基地,開展村級規范化農技推廣服務站點建設試點。

          (二)構建農科教企聯合推廣服務機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漁)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涉農機構科技資源優勢,加強生產一線農技推廣服務。健全完善重大技術推廣協作制度,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集成推廣農業技術。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到位率。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1.5個百分點。

          (三)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專業服務組織等參與農業服務,積極發展種子種苗供應、農資供應、機械作業、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營銷、農業休閑觀光、農村金融保險等農業服務業,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主導、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性服務與綜合性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市農業專業化社會服務總體覆蓋率達到55%,其中,全程化服務占比達到10%。

          五、改善農村設施裝備條件,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

          (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實施江海堤防升級達標工程,完善區域性防洪工程體系。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重點實施12條骨干河道為控制體系的河網綜合整治工程,恢復、增強河道引水、排水和調蓄能力,提高沿海開發水資源供給保障率。大興農田水利建設,疏浚縣鄉級以上河道84條(段),新建、改造農用橋梁不少于500座,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全市水利資金投入25億元,落實土地出讓收益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機制。

          (二)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現代裝備,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全市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以上,其中,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以上,高效設施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以上。重點示范推廣設施園藝、設施漁業、設施畜禽業、農產品產后處理與加工、裝備信息化技術。加大農機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力度,積極推進農機服務組織建設與創新,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三)推動生態環境改善。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五年任務,三年完成”的目標,全面推進以“六整治、六提升”為重點的村莊環境整治,確保實施村莊環境整治的村綠化覆蓋率達35%,確保66%的行政村通過省級驗收。重點抓好“兩沿三園”建設,增加“沿路、沿水”和“家園、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綠化面積,新增造林面積16.8萬畝以上。大力健全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繼續實施農村河道、道路、綠化、垃圾收集處置“四位一體”的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大力推進農村桔桿、垃圾等能源化利用,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3.5%,秸桿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扶持政策向農村傾斜、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顯著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加快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主題農莊、農家樂專業村,打造一批休閑農業品牌。

          六、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一)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重點抓好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每個縣(市)升級改造或新建1個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拓展農產品市場功能,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儲存、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信息網絡等公益性設施建設,引導市場拓展加工配送、分選包裝、流通貿易、信息服務、質量監管等功能,提高農產品市場的服務能力。

          (二)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態。積極探索農超對接、市場與產地掛鉤、農產品網上銷售等現代營銷模式。鼓勵供銷合作社、糧食行業、大型連鎖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等直接參與農村現代流通業建設,積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村購銷大戶和流通經紀人從事農產品流通,直接向超市、社區市場配送農產品。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紀人進城直銷生鮮農產品。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開拓農產品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提高2個百分點。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嚴格落實糧食、食用油、豬肉等儲備計劃,提高重要生活必需品應急保供能力。認真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滿足農民售糧需求,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嚴肅查處哄抬農產品物價等違法違規行為,規范農產品交易市場秩序,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與信息發布,促進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

          七、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一)大力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堅持把促進創業就業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實施“萬人創業計劃”,全市新增農民自主創業和返鄉創業人數達到1萬人,帶動就業5萬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等促進創業優惠政策,切實幫助解決融資、場地等方面的困難,鼓勵和引導成功人士返鄉創業,農村能人、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帶頭創業。全面落實農民就業失業、求職登記、創業服務和農村困難家庭就業援助四項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提高農村基層服務平臺整體建設水平,全市“充分就業村”創建率達到90%。

          (二)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的有效實現形式。多渠道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對農民增收致富的帶動作用。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產保值增值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快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讓農民從集體經濟組織得到更多的收益分配和股金分紅。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等合作經濟組織,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助農增收作用。

          (三)大力幫扶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增收。把加快農村經濟薄弱地區發展和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增收作為實現基本現代化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努力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幫扶和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扶貧開發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市級機關部門單位與經濟薄弱村、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活動,組織開展村企結對共建,加快經濟薄弱地區農村低收入戶增收步伐。全市農村建檔立卡有勞動能力的相對貧困人口脫貧率力爭達到40%以上。

          (四)全力辦好農村民生實事。繼續改善農村交通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村級通公交率達到75%。深入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全面解決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問題。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加大鄉鎮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力度,加強鄉鎮、村醫療衛生設備更新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資金補助標準,爭取年內完成鄉鎮衛生院債務清理化解任務。加強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健全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八、強化對“三農”支持保障,營造農村發展良好環境

          (一)加強“三農”的政策支持。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確保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嚴格落實土地出讓收入、新增耕地占用稅、新增城市維護建設稅、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用于農業農村的各項政策。優化財政資金投向,更多地支持農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民生等農民直接得益受惠的領域。研究制定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促進農業基地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領先夯實基礎。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持續加大對高效規模農業的補助力度,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今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任務。積極穩妥開展“萬頃良田工程”建設,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特別是農業信貸投放。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提高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對鄉鎮的覆蓋率。加快發展經濟作物、養殖項目、高效設施農業保險,力爭全市高效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農業保險保費總收入的25%以上。

          (三)推進村級“四有一責”建設。把建設標準廠房、發展物業經濟作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進一步抓好政策落實、資金扶持和項目實施,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全市村級集體年經營性收入一般要達到20萬元以上,30%的村達到50萬元以上。加強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村公共服務中心功能。認真組織開展農村信息化應用示范基地建設,大力實施農業信息化服務全覆蓋工程,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村級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全市50%的村建成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有條件的村建設開通網站,60%以上的村通過互聯網提供信息公開和互動服務。抓好農村雙強帶頭人隊伍建設,拓寬教育培訓渠道,推動村黨組織書記能力素質轉型升級,力爭年底雙強型村黨組織帶頭人占比達到90%。強化村黨組織領導責任,拓展村黨組織工作領域,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建設,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力爭2012年上半年實現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工作全覆蓋,下半年通過省級驗收。

          (四)加強“三農”工作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建立科學的“三農”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特別是要把“三農”工作納入縣(市)領導班子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督查,推動工作落實。加強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充分發揮綜合協調、檢查督促、調查研究和指導服務作用。

          做好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全市上下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抓生產、保供應,促增收、保穩定,加快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奮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為又好又快推進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大全免费版|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资源|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在线看福利中文影院|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无码专区AAAAAA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91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久久久网中文字幕|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国产仑乱无码内谢|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