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2〕59號 2012年3月19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綜合管理辦公室,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我市處在由全面小康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歷史轉折點,面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國家戰略機遇。建設創新型城市,依靠科技發展、自主創新,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戰略性任務。
一、發展現狀與發展背景
(一)發展現狀
1.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十一五”期間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迅速成長,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233家,全市列統民營科技企業數3804家。企業科技人才總量有較大增長,已有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1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7家,鑫緣繭絲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批準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熔盛造船、神馬電力、中遠船務海洋工程被批準為省級重大研發機構,1275家產學研合作示范企業與115所重點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增長較快,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遞增,2006~2010年我市企業承擔各級各類科技計劃4000項,專利申請量大幅增加,2010年專利申請量為38707件,發明專利申請量為8356件,專利授權量為22644件。2006年、2007年醋酸纖維公司、南通振益熱熔膠廠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424.1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4%,已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新能源、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制造等新興、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江蘇(南通)高技術船舶產業基地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產業創新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安惠生物正在籌建全國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熔盛重工和中遠船務分別組建了省船舶產業、海洋工程技術創新聯盟。
3.科技服務業規模壯大。“十一五”期間全市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53家,新增孵化面積18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面積達到215萬平方米,南通科技園正式開園,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通)、南京大學南通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研發機構正式入駐,科技服務中介體系得到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第三產業廣泛應用和滲透,對第三產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服務創新能力、政府監管機制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4.農業科技成效顯著,關注民生全面發展。“十一五”期間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共有118項農業科技成果獲市政府表彰,審(認)定定名各種農作物新品種24個,動物新品種1個,另有30多個農作物新品系(組合)參加國家、省兩級中間試驗,研究開發了48項實用新技術,形成一批專利技術,制定省級農業地方標準74項,市級農業地方標準53項,建設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5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1個。民生科技得到進一步重視,“十一五”期間,實施了一批較大的科技惠民項目,“海安鎮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科技專項示范”列入省“10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南通開發區鋼絲繩產業基地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示范工程”列入省“10大社會發展科技示范工程”。
5.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十一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型城市建設,全社會重視科技創新的水平和推動科技創新的熱情上升到新高度。各級財政加大對科技的投入,2010年市本級科技資金達到1.2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能力逐漸提高,201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66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93%。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收、企業研發費加計抵扣所得稅、科技孵化器獎勵以及財政獎勵等政策激勵了企業自主創新,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和科技金融工作全面啟動,“江海英才”計劃正式實施,蘇通科技產業園等一批上規模的科技產業園區投入運行,新引進的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進入實施。2009年我市連續第5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殊榮。
“十一五”期間,雖然我市的科技進步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了許多令人可喜的進展和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和挑戰。一是企業尚未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二是缺少支撐產業發展的科技型、領頭型特大企業,三是科技人才的社會化布局亟待優化,四是科技投入強度依然不足。
(二)發展背景
1.南通提出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和開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宏偉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對自主創新的有效社會需求將持續增長,建立起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在我市基本實現現代化中的強力支撐和引領機制是我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2.我市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第二階段,科技創新要由原來的以引進、改進技術為主向自主創造技術為主轉變,即進入了以實現自主創新為主導的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動力。
3.長三角一體化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疊加形成新的戰略機遇,既標志著南通經濟社會發展和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向南通自主創新和科技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南通經濟社會轉型、產業升級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大科技需求為導向,堅持“支撐主導產業,引領新興產業”的指導方針,構建和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勢推進區域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二)主要目標
到2015年建立起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開放型區域自主創新體系,科技發展與自主創新對我市經濟社會的貢獻率整體提升,區域科技競爭力總體水平進入全省前列(在長三角城市中處于中上等水平),戰略新興產業形成規模,主導產業的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居全省前列,實現持續保持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建成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目標。
——科技綜合實力和區域科技競爭力持續增強。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力爭達到60%,區域科技競爭力位居全省前列。
——研發投入大幅度提升。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總額達180億元以上,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科技經費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例超過3%。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不斷鞏固。重點打造國家級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國家綠色能源示范基地、長三角新材料研發轉化生產基地三大特色基地,新興產業銷售收入突破4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78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顯著增加。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年均增長高于15%,發明專利申請量高于20%,境外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30%以上,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件以上,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和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自主創新產品不少于1000個,形成科技成果400項。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完善布局合理、良性互動、開放配置、運行高效、富有特色的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綜合實力、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優勢產業和關鍵領域的農業科技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環境進一步優化。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引智平臺,重點引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全市人才總量增幅全省領先,每萬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160人。
三、主要任務
(一)以產業升級和轉型為中心,全面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以支撐主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迅速提升,引領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形成為目標,選擇相關產業技術開發的優先領域和關鍵技術,組織科技攻關。
1.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優先領域和關鍵技術
新能源產業及節能技術。大力發展風電裝備、太陽能光伏、生物質利用、新型高效能量轉換及儲存、高效節能技術,加強循環利用共性技術開發,積極研發新型環保設備,開展鋼絲繩、印染、化工等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攻關和應用示范。
電子信息產業。大力發展軟件及創意設計、集成電路制造、現代通信與網絡。引進和培育超寬帶無線接入系統先進重大目標產品,發展壯大光纖光纜等光傳輸產品群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群。
生物技術及醫藥產業。發展壯大生物醫藥類制品產品群、中成藥現代化技術和化學合成藥,重點發展抗腫瘤藥物、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抗感染藥物。積極發展新型醫藥中間體,醫療儀器技術及設備。
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壯大數控加工技術及設備,節能與電力設備,汽車配套技術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品群,和智能儀器儀表產品群。
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金屬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精細化工新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做大做強國家級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
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船用通訊設備、高性能機艙自動化系統、新型大功率船用柴油機等核心配套產品,打造“世界級船舶工業基地”。
高技術農業。加強優良動植物新品種選育及開發,新型農業投入品研制與開發。發展動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設施農業技術,新型農業投入品研制與開發,農業機械化技術,農產品安全、貯藏與深加工技術,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海洋資源開發技術,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技術。
現代科技服務業。發展信息技術服務業、科技咨詢服務業、生產型服務業,建設集成電路開發和測試平臺等。發展生物醫藥技術服務業,提供符合國家新藥研究開發規模的高水平的安全、有效、可控性評價服務。
2.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的關鍵高新技術
在傳統支柱產業的產品和生產設備上應用基于電子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技術,海洋工程技術的新工藝、新技術。
加快構筑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建設、現代都市農業、設施農業和海洋漁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等為重點,進行全市農業發展的生產環境、生產技術、品種結構等一關鍵環節的重點科技攻關,為推動我市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示范。
(二)以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1.以強化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為重點,提高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繼續鼓勵企業設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繼續強勢推進億元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扶持企業研發平臺列入省和國家重大研發機構建設,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力爭每個產業鏈、產業集群擁有一個以上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機構。以科研院所、科技服務型企業為依托,以分析檢測、試驗驗證、共性加工、制樣、信息服務等特色服務為服務重點,加快創新設計服務機構、創意文化設計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創新資源共享、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和產業化。
2.以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機制完善為重點,加大重大自主創新載體建設力度。鼓勵以技術和資本為紐帶,以重大項目為載體,積極培育申報產學研合作創新聯盟。大力度推進產學研合作,重點引進“211工程”系列高校、中科院系統,共建一批產學研重大研發機構,著力建設南京大學南通材料工程研究所、東南大學南通工業研究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蘇省海洋工程與船舶研究院、江蘇省船舶工程技術研究院。
3.以各類創新平臺建設為重點,著力增強區域自主創新集聚能力。提高孵化器的建設層次,大力提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自主創新和科技創業的集聚功能和示范功能,重點支持省級、國家級孵化器申報和建設,啟動南通科技園二期工程建設。制訂科技企業加速器建設發展規劃,啟動科技企業加速器建設,探索建立適合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加速發展的載體。重點培育和支持創新型企業、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和創新型示范區域。建設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高新技術園區的自主創新特質,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高新技術園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創新要素廣聚、科技企業孵化、高新技術成果應用與擴散、自主創新示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培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新源”和“增長極”功能。
(三)以滿足全市基本現代化的全面需求為目標,不斷提高科技惠民能力
加大社會發展領域的民生科技支撐,提高和諧社會建設的保障能力。繼續推進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在關系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方面的重大疾病防治、新藥研發和疾病防治技術、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畜禽安全、智能交通、治安防范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防災減災等公共安全技術、生態環境治理、資源開發利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實施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項目,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做出我市的貢獻。
四、保障措施
根據我市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的指導思想,加強政府引導,服務企業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壯大創新主體,為實現未來5年我市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的規劃目標,提出下列保障措施。
(一)健全科技發展自主創新的領導和決策體制。建立健全建設創新型城市領導機構,加強政府部門的系統集成,建立起各有側重,分工協作的聯合推動機制,形成全社會真正重視科技創新,支持科技創新,參與科技創新的工作局面。完善科技進步考核指標體系和獎勵辦法。繼續開展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示范)市(縣、區)和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工作,繼續開展縣(市)、區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年度考核。
(二)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加強創新制度設計。制定、修改和切實執行促進技術創新的政策,完善我市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的政策制度體系,加強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財稅政策共同服務于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統籌協調,落實具體的配套制度、完善監督檢查程序,保證科技政策貫徹落實到位。圍繞重大科技問題,開展相關的政策研究,制定和修改地方性的促進技術創新的政策以及產業和財稅扶持政策。
(三)確保科技財政資金的穩定高速增長,加快科技財政資金使用方式的轉型與創新。確保財政科技支出高于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增長。創新科技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服務,積極探索項目招投標、事后補助、有償使用和無償使用相結合等多種新方式,加快推進從研發項目管理向提高創新能力管理的轉型;建立科技發展績效評估標準及機制,以加強財政科技項目績效考評為重點,提高財政科技資金配置效率。
(四)設立科技發展專項資金,突破科技創新的難點和重點。設立科技園區建設專項資金,加大投入,著力引導,支持市級科技園區建設和獎勵區級科技園區,提升科技園區建設的質量和效益;設立科技創新機構建設專項資金,發揮優越的區位優勢,結合我市未來產業發展定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產學研創新機構;設立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專項資金,聚集扶持科技含量高、產業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戰略新興產業;設立科技金融專項資金,引導銀行資金投向科技創新,引導擔保公司為中小科技型企業貸款擔保,引導市內風險投資基金投資市區企業和創業投資機構在我市發展。
(五)加大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力度。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實施知識產權創造工程,知識產權示范工程,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提升工程,專利申請優化工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綜合法理體系,健全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體系,建設企業知識產權自我保護體系;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建立完善知識產權政策導向制度,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引進制度,知識產權統計和考核制度。
(六)建立與健全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進一步鞏固“6+2”產學研格局,著力推進產學研結合“百千萬”工程向深層次拓展,構建信息資源的溝通共享機制,狠抓重大項目落實,發揮產學研示范企業的典型示范效應,充分發揮萬名柔性人才的科技創新領軍作用,精心組織產學研重大活動。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引領產學研合作全面開展,鼓勵企業提前介入科技成果的研發,鼓勵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成果、技術難題的招投標,鼓勵企業拓寬產學研合作面。多措并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機制建設,完善推進產學研工作的激勵機制,加快科技中介機構建設,推動技術市場的有效運行,抓好平臺技術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七)促進自主創新與引進培養人才共同發展。建立和優化促進自主創新的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的環境,科技創新既要以人才為依托,又要以培養引進人才為方向,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促進產業科技創新骨干人才、領軍人才脫穎而出和創業集聚,強化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區域集聚的載體和平臺建設。
(八)深入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營造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把科普事業的縱深發展作為全市科技進步、自主創新和創新型城市的基礎性工程,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特別是企業廣泛參與的科普工作新機制,推進科普事業發展。努力弘揚創新文化,營造人人參與創新、人人支持創新、人人推動創新的社會氛圍,使全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樹立崇尚自主創新、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新時尚,將自主創新滲透到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