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2〕82號 2012年4月17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十二五”工業轉型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十二五”工業轉型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南通推進基本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為搶抓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南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市工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南通工業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全市工業戰線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緊緊圍繞“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總體要求,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全市工業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產業地位大幅躍升,為南通全面達小康作出了重大貢獻。
1.工業總量快速增長,經濟效益穩步提高。
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721.8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306.19億元,實現利稅總額811.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36.8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3.05倍、3.51倍、4.98倍和5.37倍。2010年全市規模工業銷售收入總量占全省比重達到8.06%,比“十五”末提高了1.5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全市規模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8.56%,實現利稅總額年均增長37.84%,實現利潤總額年均增長39.97%,總體呈現出利潤增幅高于利稅增幅、利稅增幅高于銷售增幅的良好發展態勢。
2.結構調整漸收成效,產業層次持續攀升。
工業產業結構加快調整,輕重產業結構優化、裝備制造業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均取得長足進步。從輕重結構看,重工業化演進態勢更趨明顯。201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比重為39.1∶60.9,重工業開始主導產業發展格局。從產業結構看,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傳統行業銷售收入占規模工業比重逐步下降,2010年輕紡工業比重分別比“十五”末降低了9.9個百分點;機械、船舶、電子信息等行業占比不斷提高,2010年分別達到19.95%、7.31%、和13.05%,分別比“十五”末提高了4.48、4.7和3.78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占比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裝備制造業產值占比達到45.1%,比“十五”末提高了14.5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快速興起,2010年全市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等六個新興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8.5%提高到21.5%。
3.創新能力有效提升,品牌戰略效應初顯。
自主創新力度加大,核心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取得實質性進展。2010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424億元,是“十五”末的5.69倍,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升至32.4%。全市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分別是“十五”末的12倍、28倍。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4家。國家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均實現了零的突破。品牌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通過ISO9000、ISO14001、OHSAS18000體系認證企業達3250多家,獲全國質量獎1個、省質量獎15個、市質量獎2個。截止2010年,全市共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7個、中國馳名商標9個、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5個、江蘇省名牌產品187個、著名商標157個,品牌經濟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29.3%。
4.工業投資量質并舉,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工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笆晃濉逼陂g,累計完成工業投入570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倍。其中,2010年全社會工業投入總量達到1530.1億元,是“十五”末的2.47倍。投資質量不斷提升。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投資中,高新技術投資和裝備制造投資分別增長34.8%和20.7%,分別高出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增幅16.5和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新技術投資占比達37.5%,裝備制造業投資占比達53%。重特大項目加速推進。大唐呂四電廠、醋纖四期、中遠川崎三期、熔盛造船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投產,王子制紙一期項目投入試生產,中石油LNG接收站、振華重型裝備、中遠啟東海工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抓緊建設。
5.規模培育取得實效,產業集聚態勢喜人。
企業規模梯次培育取得明顯成效。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548家,是“十五”末的2.2倍。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463家,超10億元企業87家,分別是“十五”末的3.1倍和3.5倍。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億元企業為基礎、10億元企業為支撐、50億元乃至百億級企業為帶動的金字塔型企業組織結構。熔盛重工、南通醋纖、中天科技、韓華新能源、嘉吉糧油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有力支撐了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江蘇熔盛重工集團2009年銷售收入首超百億元。產業集群、園區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基本形成10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和6個千億元級產業板塊。南通家紡產業集群、船舶海工產業集群和天汾電動工具產業集群享譽國內外。蘇通科技產業園、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錫通科技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等一批跨江聯動合作園區相繼啟動建設。沿海前沿區域開發建設著力推進,啟東、海門、如東等濱海產業集中區初具雛形。隨著南通家紡指數的發布,標志著我市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家紡產品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南通成為國家船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船舶海工產業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6.綠色經濟有序發展,節能減排扎實推進。
推進發展綠色經濟,提升資源利用水平。熱電聯產、變頻調速、綠色照明、節能建材、清潔生產等成熟技術全面推開,風力發電、循環經濟試點和環境會計制度等資源綜合利用新模式成為熱點。2010年,全市單位GDP能耗從“十五”末的0.833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0.6657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從“十五”末的1.32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0.796噸標準煤/萬元;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十五”末下降18.4%和37.35%,均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十一五”期間,南通工業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還存在著一些結構性、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產業集聚度偏低。產業格局總體上還存在產業集群數量少、產業鏈短、上下游企業銜接不緊密、企業間關聯性較弱等問題。二是企業規模培育任務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單體規模僅為全省平均規模水平的三分之二,百億元以上企業僅有一家。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增強。產業層次及其綜合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建設意識不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區域發展不平衡。雖然市區工業基礎相對縣域經濟更為雄厚,但發展速度相對偏緩。
?。ǘ┟媾R形勢
“十二五”時期,南通工業經濟總體仍處于發展戰略機遇期,但面對宏觀經濟形勢新變化,我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既面臨新機遇,也存在著新挑戰。
從機遇看:一是世界經濟處于復蘇期。全球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金融體系、市場、政策戰略將作恢復和調整,外部需求逐步加大,經濟增長正在緩慢復蘇,特別是部分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勢頭將更趨強勁。二是全球產業格局調整。世界正在醞釀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創新應用衍生出新產業和新產品,新一輪國際產業格局將作重大調整,以產業鏈、價值鏈重構為特征的產業轉移將成為趨勢,參與國際分工、承接產業轉移和實施跨國資產重組將具有更多機會。三是國內經濟持續向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產業經濟將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加快融合的發展期,國家實施擴大內需和產業振興政策,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四是區域發展優勢明顯。國家深入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南通多年持續跨越發展夯實的產業基礎和猛攻有效投入積蓄的發展后勁,加上蘇通大橋通車、洋口港通航等交通區位條件的根本性改善,都為我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機遇。
從挑戰看:一是全球經濟增長中不確定性增多。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國際貿易規模增長空間有限,加之人民幣升值、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等因素,圍繞市場、資源、產品出口等方面的競爭更趨激烈,對外依存度大的地區和依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面臨嚴峻挑戰。二是各國爭奪科技制高點日趨激烈。美歐等發達國家重新重視發展制造業、謀求結構調整,國際范圍內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將使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面臨巨大壓力。三是資源和環境硬約束持續增強。國家對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動綠色發展、降低資源消耗和保護生態環境成為社會共識,工業經濟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加快改造升級、實現轉型發展刻不容緩。四是市場環境壓力加大。生產經營成本剛性上升,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企業用工成本持續提升,能源、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房價居高不下,物價仍處上升通道,企業發展面臨較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
二、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ㄒ唬┲笇枷?/p>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戰略機遇,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這條主線,大力實施“現代化、高端化、規模化、品牌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戰略,高端發展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進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南通工業經濟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轉變,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為南通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集約發展。以沿江沿?;A產業帶、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各類工業集中區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實行集約經營,實現資源共享,形成規模效益。
堅持“兩化融合”。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有機結合,創新企業生產管理模式,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管理水平,努力實現信息化從局部單項應用到協同、集成轉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動力。
堅持創新驅動。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突破重點產業關鍵技術,在部分新興產業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
堅持內外并舉。積極引導和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著力擴大內需,穩定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利用兩種資源,實現內生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的協調發展,增創開放型工業經濟新優勢。
堅持綠色增長。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總量與質量、工業發展與環境資源的關系,構建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鏈完備、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工業體系。
?。ㄈ┌l展目標
1.工業總量。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幅13%左右;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4000億元,年均增幅14%左右。
2.創新能力。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投入占工業投資比重達40%以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超60家。中國名牌、江蘇名牌保持全省前列,江蘇名牌產品達250個,中國馳名商標達20個,品牌經濟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份額達35%。
3.產業結構。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4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企業比重達到45%。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130家以上,30億元以上企業40家,50億元以上企業20家,百億元以上企業力爭8家。工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市工業銷售收入的66%。培育100億元級工業園區15個。
4.綠色制造。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17%,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大型骨干企業主要產品能耗水平國內領先;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持98%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建成一批節能、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清潔生產先進企業。
三、產業發展重點
(一)高端發展優勢產業
1.船舶及重裝備
加快建設國家級船舶海洋工程產業基地。突出“三高一優”目標,穩定發展主導產品,加快發展高端產品,強力推進裝備配套。到2015年,全市船舶及重裝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700億元。
積極發展高端產品。研發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氣船(LPG)、萬箱級大型集裝箱船、高速客滾船、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化學品船以及新型游艇、豪華游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提升遠洋漁船和全回轉拖輪等特種船、工程船和工作船,擴大市場占有率。依托現有集中區,加強企業整合,著力發展環保、經濟、專業型內河船舶,推進內河船舶標準化,大力推廣江海聯運、江河聯運、三峽聯運型優質船型,提高適航能力。
提高船舶配套能力。以中遠船務、熔盛重工等企業為重點,發展修理、改裝高技術和高附加值船舶,鞏固提升一批具有較好生產基礎和一定優勢的配套產品。繼續加快發展艙口蓋、柴油機、吊機、熱交換器等產品,提升產品檔次。引進消化一批船用關鍵配套產品,重點推動船用動力設備、發電機、主機遙控、海水淡化裝置、通信導航設備等產品。自主研發一批市場容量大的船舶配套產品,重點研發生產智能環保安全型船用鍋爐、風機、閥門、電子儀表、電器設備等配套和裝備產品。
2.電力能源及裝備
加快建設長三角地區重要的電力能源及裝備制造基地。大力推進以大型火力發電為主體的重大電力項目建設,加快發展電力能源裝備制造工業。到2015年,全市電力能源及裝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800億元。
電力基地建設重點是新上大型高效清潔環保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完善電源點布局,擴大發電裝機容量。建成南通電廠“上大壓小”合建項目一期工程、如東LNG燃氣電廠一期工程;爭取開工建設南通電廠“上大壓小”合建項目二期工程、如東LNG燃氣電廠二期工程、大唐呂四港電廠二期工程。力爭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同時加快電網建設步伐,完善電網網架結構,提高電力輸送能力和外輸通道容量。
電力裝備制造重點發展發電及輸變電設備,主要是大型電站風機、脫硫設備等產品,高壓超高壓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交直流大型高效節能變壓器、全封閉組合開關等設備,電氣絕緣、斷路器、互感器、智能化設備和元器件等。
3.電子信息
加快建設技術先進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光通訊、集成電路測試封裝、新型顯示、高端服務器、新型電子元器件、計算機及網絡、數字視聽、電子元器件等重點產品,努力推動電子信息企業由簡單加工向打造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轉變。到2015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200億元。
光纖光纜以中天科技集團、通光集團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加快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進軍電子信息原材料領域,壯大光傳輸、光接入、光纖光纜和光電器件等光傳輸產品群。在新一代寬帶無線通信和下一代互聯網等領域,重點引進和培育超寬帶無線接入系統先進產品。
電子元器件重點是圍繞國內整機配套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電力電子器件、高頻頻率器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能力,發展壯大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群。鼓勵發展為新型元器件核心戰略性產業提供自主配套的高性能電子材料及電子元件生產專用設備和真空電子器件專用設備。
集成電路測試封裝的重點是支持優勢企業承擔國家、省重大專項,加快測試封裝技術升級,并以芯片設計能力的引進、培育為重點,促進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的聯動發展。
信息技術應用重點發展業務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推進信息產品高端化,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改造電子標簽(RFID)、汽車電子、機床電子、醫療電子等傳統產業,鼓勵開發信息安全軟件、中間件軟件、嵌入式軟件、圖形圖像軟件、電子商務軟件、工業軟件等專業化、特色化軟件產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推進產業化,提升集聚度。
4.化工
加快建設國內重要的化工產業基地。實施“前延后伸”拓展工程,優化沿江沿?;@區布局,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信息化與生產過程相融合,推廣管控一體化技術,促進行業的精益化生產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到2015年,全市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100億元。
發展化工新材料。研究開發“專用性、替代性、功能性、特殊性”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如改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種化纖材料等;高性能復合材料、高性能離子交換樹脂、膜材料和感光材料。
做強國家級新型農藥基地。開發生產高效、低毒、低殘留、安全、經濟、使用方便的烯啶蟲胺等農藥新品種,加大苦參堿等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力度,充分利用光氣資源,開發新農藥,保持農藥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發展高端精細化學品。重點發展各類高檔船用涂料系列及新型紡織助劑系列、醋酸系列、高檔染料系列、各種功能性染料系列。提高山梨酸及其衍生品、新型甜味劑、功能食品添加劑等食品添加劑生產技術水平。
?。ǘ└脑焯嵘齻鹘y產業
1.紡織服裝
加快建設長三角地區特色鮮明的紡織基地。以自主創新帶動品牌建設,通過選擇性改造提升,搶占紡織業高新技術的制高點,加快向時尚化方向發展,實現由紡織服裝大市向紡織服裝強市的躍升。到2015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700億元。
以環保綠色化做優印染(色織)面料業。加快實施市區城西印染企業搬遷改造,積極推進南通市印染工業園區建設,積極發揮省面料研究中心的優勢,加強合作,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發平臺,開發高附加值面料替代進口。
以生態功能化做精繭絲綢業。加大高檔真絲、新型共混紡產品開發力度,提高絲綢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檔真絲、仿真兩大系列產品。大力發展改性真絲、膨體彈力真絲和新型復合絲,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開拓非絲纖維在絲綢產品上的應用,發展棉、毛、化纖與真絲交絡、交織、復合、包纏、混紡的新型高檔絲綢面料。推進桑、蠶、絲、綢生產的農、工聯合、聯動、相互扶持的生產經營方式,建設產業配套完整的市場體系。積極發揮國家級研發中心——中國桑蠶繭絲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快海安繭絲綢產業基地的建設。
以配套創意化做大家用紡織業。加快三星、川港市場的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家用紡織品的設計水平和能力,開發生產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文化底蘊的高品質配套化家紡產品,打造新文化思維、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集合于一體的具有品牌的拳頭產品。
以品牌時尚化做專服裝時裝業。廣泛開展創牌活動,提高品牌經濟比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紡織服裝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開發與推廣中心,采用服裝面料自動監測評價系統、自動裁剪機、電腦平縫機、服裝虛擬圖形系統、電腦控制多種形式的先進服裝加工設備和技術,引進和培育中高端設計人才,提高服裝設計開發水平,擴大新型高檔品牌服裝生產比重,加大出口占有率。
以集成創新規模化做強棉紡織業。擴大應用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發展緊密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和推廣粗細聯、細絡聯等先進紡織自動化工藝流程,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紗、高檔防雨布、高檔抗皺免燙面料等系列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開發高檔混紡紗、多種纖維混紡面料、交織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產品。
以纖維差別化做新化纖業。重點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江國際化學纖維工業園和化學新材料工業園建成國內最大的纖維織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錦綸長絲生產基礎優勢,打造化纖特色板塊。通州濱海地區及洋口港打造為重要的新型化纖基地。
2.輕工食品
加快建設華東地區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輕工業基地。按照“高端化、標準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輕工品牌經濟比重。根據輕工行業不同子行業特色,有針對性推進技術裝備改造和關鍵性技術研究,著力解決產品同質化和檔次不高的問題,重點改造提升糧油加工、綠色飼料、電動工具、工藝美術、鋼繩制造等產業集群,依托重點企業,強化規?;l展和產業鏈延伸,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醋片醋纖、高檔紙品、糧油加工等生產基地。2015年,全市輕工食品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600億元。
糧油食品加工以“健康、安全、營養”為宗旨,以骨干企業為支撐爭創知名品牌,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糧油加工基地和面粉加工基地,依托如東、啟東等地灘涂優勢,強化水產品養殖及深加工能力,鞏固提升如皋長壽食品和南通脆餅、新中乳腐等傳統品牌,進一步擴大肉制品加工和休閑食品生產經營規模。
酒類釀造以江蘇大富豪啤酒、海安品王酒、圣果葡萄酒、海門頤生酒、如皋白蒲黃酒等釀造骨干企業為支撐,加大產業資源整合力度,加快技術改造和新品開發步伐,強化產品安全能力建設,形成在華東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酒類生產經營集散地。
電動工具依托啟東天汾電動工具產業園和海安電動工具板塊等重要載體,加強配套協作和產學研聯合,以智能集成化、標準化提升產品安全可靠性和國際知名度,大力發展電子調速和控速型產品,強化營銷網絡建設,進一步推動電動工具規模化發展和國際化經營。
工藝美術重點是圍繞鞏固和擴大在江蘇的現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扎染、刺繡、工業鞋帽、藍印花布及紅木雕刻等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品種,秉承優良傳統,引入時尚元素,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做大規模,做響品牌。
(三)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1.新能源
加快建設國家綠色能源示范基地。優化電源結構,提升新能源發電占比,加快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統籌沿海風電開發,建設“海上三峽”,重點推進如東、啟東大型海上風電場等項目建設,風電裝機容量突破200萬千瓦。重點發展兆瓦級大容量雙饋式和直驅式風電機組,鼓勵發展新型高性能微型、小型風力發電機組和風能轉換裝置,建設風電維修及人才培訓基地。發展壯大太陽能光伏電池基礎材料和裝備、光伏電池、電池組件及太陽能光伏照明產品產業鏈,重點發展高轉化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組件、薄膜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等產品以及太陽能光伏系統所需的逆變器、控制器。發展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成套設備、生物質秸桿氣化發電成套裝備,提高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大力推進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通科技產業園)及各縣(市)新能源裝備園重要載體建設。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
2.新材料
發揮區位和產業優勢,做大做強做優新材料產業。立足現有技術和產業的提升,使傳統材料產業轉變為向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新型原材料的重要支柱產業,重點發展新型電子信息材料、紡織新材料、新型精細化工材料和高性能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優質無機增強材料、新型合成纖維材料、功能性金屬材料、新型磁性材料、納米級粉末冶金材料、特種粉體材料、特種塑料、新型包裝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推進如皋新材料園、海門特種金屬材料基地等新材料特色園區建設。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
3.生物技術及新醫藥
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壯大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開發形成一批防治腫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化學藥物,構建以化學合成藥、中藥及制劑、醫藥中間體為主體,以醫療設備和器材、藥品包裝材料等上下游產品為輔翼的產業結構模式。引進國際上先進的藥物制劑技術,開發處方藥物的國際市場;籌建藥物制劑的科研中心;擴大傳統中藥藥物制劑的市場及臨床運用,包括金蕎麥片、王氏保赤丸、正柴胡飲顆粒、季德勝蛇藥片、槐耳顆粒等。積極推進生物農藥、生物化肥、生物蛋白質等家用生物產品的研發。努力發展特色海洋藥物,推廣海洋生物制品及保健品、甲殼衍生品系列開發。到2015年,全市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
4.智能裝備(含傳感網)
突出重點發展智能裝備產業。選擇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孵化一批具備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智能電氣主要發展智能變電壓、智能開關柜、智能照明控制系統、智能化電器等。智能器件主要發展新型復合器件、儀器儀表專用芯片等。智能通訊主要發展網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等產品。智能工控主要發展電腦監控、工控網絡、變頻器伺服系統等產品。智能機械重點發展數控車床、自動包裝機、自動焊接機等產品。智能建筑裝備重點發展永磁同步無齒輪曳引機、周界監控系統等配套產品。智能儀器儀表重點發展智能化、微型化安全檢測、無損檢測、材料分析等精密檢測產品。智能裝備積極拓展智能機器人、智能交通裝備等前沿領域。傳感產業側重新型傳感器、低功耗傳感網、中高速傳感網系統設備等領域。到2015年,全市智能裝備(含傳感網)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5.海洋工程
圍繞建設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先進制造業基地,提升南通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設計、制造、配套和總承包總集成能力,以發展鉆井平臺、生產平臺、鉆井船、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海洋監管船、潛水作業船、三用工作段水下機器人、單點系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和港口機械產品等為重點,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能力,鼓勵南通船用設備制造企業與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生產、研制企業合資、合作,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及配套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逐步掌握大型高端深海工程裝備關鍵技術,不斷增強模塊制造能力,擴大海洋工程配套產品生產,形成南通海洋工程裝備的品牌制造企業。到2015年,全市海洋工程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6.節能環保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適應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新需求,重點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及裝備,培育自主品牌,形成一批系統集成和總承包實力雄厚的骨干企業。重點發展節能裝備產品、水污染防治裝備、大氣污染防治裝備、環境監測儀器、環保材料和藥劑等5大產品類別。著力推進節能環保熱交換裝備、節能環保風機、節能型輸變電裝備、太陽能熱水器、環保產業裝備五大產業板塊。發揮沿海資源優勢,培育海水淡化產業。著力推進節能和環保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合同能源管理、工程承包、設施運營等服務,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節能環保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到2015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7.軟件及服務外包
加快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在軟件業方面:重點發展軟件產品和軟件服務,突破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產業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嵌入式軟件、系統集成和行業應用軟件的產業化。大力推進軟件和信息服務,加快發展軟件信息系統集成、軟件定制及網絡化服務、軟件測試服務以及軟件與信息系統服務,提高軟件服務的產業比重。在服務外包方面:堅持離岸外包和境內外包相結合,培育和開拓服務外包市場,建立和完善接、發包服務平臺,提升服務外包產業層次。推動工業企業的業務外包,大力發展產品設計、工程設計、建筑和環境設計、模具設計等領域的服務外包業務。以南通科技園、南通軟件園、能達商務區、如皋科技城、海安軟件園等為依托,構筑一批高檔次的服務外包載體,重點發展呼叫中心、數據處理以及動漫網游、船舶設計、紡織服裝設計等產業。到2015年,全市軟件及服務外包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
四、產業空間布局
重點產業帶、集聚區是南通工業經濟發展及生產力布局的重要載體,也是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根據工業基礎和現有產業布局情況,按照《南通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綱要》,積極引導各類資源和生產要素向重點產業載體集聚,形成“1城2帶14區”的格局。
1城:即南通市中心城區工業布局,形成幾大功能組團。市區長江沿岸組團,主要發展船舶修造、港口機械、糧油加工、大型發電等臨港型產業。市區重點開發區組團,包括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崇川經濟開發區、港閘經濟開發區、蘇通科技產業園、通州經濟開發區、通州濱海開發區、錫通科技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主要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精密機械、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總部經濟等城市工業。市區紡織集中區組團,包括大生紡織工業園、南通市印染工業園區和川姜家紡工業園等,主要延伸發展現代紡織產業鏈。
2帶:指沿江、沿海產業帶。充分利用219公里長江岸線和206公里海岸線優勢,加快完善產業布局。
沿江產業帶以如皋港區、南通港區、江海港區、天生港區、狼山港區、通海港區、富民港區、任港港區和啟海港區9個沿江港區為重點,連線片狀開發。在如皋市長江鎮(如皋港區)工業集中區、通州區平潮鎮工業集中區、通州區平東鎮工業集中區、通州區五接鎮工業集中區、港閘區船舶配套工業集中區、崇川沿江、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門臨江新區、啟東市濱江醫藥化工園、啟東市沿江船舶工業帶,主要發展船舶海工、電子信息、糧油加工、高檔紙業、精細化工、新材料、新醫藥、港口物流等產業。
沿海產業帶著力打造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和長三角北翼制造業走廊,主要依托南通港洋口港區、呂四港區,以點帶線,縱深推進,促進啟東濱海工業園、海門濱海工業園、通州濱海工業園、如東洋口化工園、東安科技園區、海安臨港項目區的開發,主要發展石油化工、電力能源、冶金建材、機械、海洋工程、海洋產品、現代物流等產業。
五、主要任務
?。ㄒ唬┩怀銎髽I主體,強化創新發展能力。
把加快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中心環節,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核心技術突破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1.突破關鍵技術。充分依托南通及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企業的人才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組織實施高科技產業發展攀登計劃,在關系南通產業高端發展的重點領域,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的聯合攻關,盡快攻克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的技術瓶頸,力爭重點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領域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2.建設創新載體。加強大中型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支持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切實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為重點,做大做強一批創新型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改造等專項安排中予以重點扶持。充分發揮現有研發平臺的示范推動作用,著力構建技術創新支撐服務體系,積極發展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以技術中介、成果交易、專利檢索、信息查詢、檢測檢驗等為主要內容的各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健全區域中介服務體系,逐步實現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十二五”期間,重點培育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3.完善創新體系。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速建立參與廣泛、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聯合創新機制,形成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產學研聯合、服務平臺支撐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學研基地和新型產業聯盟,充分發揮合作各方的市場、技術優勢,互相協作、整合資源,努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積極探索有利于產學研聯合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產學研聯合的人才柔性流動、優勢互補機制。
?。ǘ娀茝V應用,促進兩化深度融合。
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全面滲透,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1.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圍繞實現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產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商務電子化,深入推進企業產品研發設計、資源計劃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全部業務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大力促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的集成創新與協同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產品和裝備設計、制造的融合,大幅度提高產品、裝備的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商務活動的網絡化,實現企業管理、服務現代化,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2.加強信息服務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兩化融合”示范(試驗)區的內涵建設,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驗)區。組織建設一批行業影響力大、創新能力強、上下游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項目,不斷探索和推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具有示范意義的“兩化融合”發展新模式。積極鼓勵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全面打造數字化產業園區,完善工業園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園區企業協同研發、協同制造,建立產業聯盟,拉長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工業園區從企業集聚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有條件的工業園區、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成為省級信息化示范(試驗)區。
3.實施信息化應用示范工程。加快企業“兩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設,推進通用解決方案和共性技術的普及。重點培育行業性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扶持具有較大影響的行業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每年選取1~2個行業培育和扶持為“兩化融合”示范性行業,在每個行業實施3~5個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帶動全行業“兩化融合”向縱深推進。主導產業重點推廣跨地域協同制造、全流程業務監控、企業級信息集成等信息技術應用,提升產業發展素質。傳統產業重點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優化傳統工藝和生產流程,推廣應用節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術和設備,促進產業向研發、品牌兩端延伸。新興產業繼續以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為基礎,以產品全周期管理和服務信息化為重點,著力研發專用芯片實現生產工序制造技術與裝備的智能化,實現精準高效生產。
(三)推動項目建設,增強持續發展后勁。
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加快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打造產業發展新亮點,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1.強化產業政策導向作用。引導企業積極對接國家產業政策,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形成一批核心產業、支撐產業和帶動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制造業,以品種開發、質量提升、綠色制造、信息化應用和安全生產為重點,更新工藝和裝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進程,提高產業競爭力;圍繞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并進,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改造提升制造業價值鏈。嚴格執行投資項目規劃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準入標準,有效遏制產業雷同現象。
2.積極培育重大項目源。組織編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規劃,圍繞重點產業鏈、重點產業集聚區、重點產業帶和重要經濟增長點,建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庫,儲備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緊密的技術改造項目。對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項目,加強跟蹤協調服務,完善項目建設條件,協調投資要素,促進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達產。
3.著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組織實施新興產業規模發展、產業鏈配套完善、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節能減排降本增效、質量品牌創優、中小科技型企業成長、產業轉移升級等領域重點技改工程,加快實施進度。加大對重點項目的跟蹤調度、監測分析力度,建立健全項目建設后評估制度,形成重點項目儲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達產達效一批的良性循環,引導企業走創新型、集約化、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四)推進兼并重組,做強做大企業規模。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引導協調,力求企業兼并重組取得更大進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核心競爭力強、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建設一批規模效益好、帶動力強的基地型、龍頭型企業。
1.政策引領企業兼并重組。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制定實施方案,完善長效工作機制,綜合運用財稅、金融、土地等多種扶持手段,對兼并重組企業的重大項目給予傾斜支持。鼓勵大企業搶抓國際資本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主動與同類型的優勢企業通過多種形式聯合,占據行業發展制高點。鼓勵大企業(集團)有針對性地建立市外、省外、境外生產貿易基地,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整合資源參與合作與競爭,通過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構建更為完整的產業鏈,以增強綜合實力。
2.培育重點基地型、龍頭型骨干企業。著力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點企業和創新型骨干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向創新園區、特色產業基地集中,重點推動基地型龍頭型企業跨越發展;充分發揮骨干企業的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品牌優勢,培育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引導重點企業向大型化、集團化、現代化發展。
3.促進中小企業配套協同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從自身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靠大靠強,積極主動地與大企業開展配套合作,充分利用大企業的綜合實力和行業影響力,建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的、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等協作關系,迅速提升企業品牌和產品價值。促進科技型、高成長型企業與大企業協同配套,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ㄎ澹┘訌姽澞軠p排,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以推進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為目標,深入實施節能減排工程,走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本質安全度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嚴把能耗增長源頭關,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嚴格禁止不符合產業準入條件、未按節能標準設計、達不到行業能耗定額指標和使用落后用能設備等違反節能要求的項目建設。組織實施以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節約替代石油和能量系統優化等為重點的節能改造工程。大力推廣應用高效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積極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全面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節能汽車、節能電機等產品。建立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機制。完善重點耗能企業節能管理制度,加強能源計量、統計管理,定期報送能源利用狀況報告。開展能源審計,突出重點耗能行業,組織開展重點耗能行業能效對標活動,分行業樹立一批對標先進典型。
2.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推進廢舊家電、電子廢棄物等產業廢物循環利用,推行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推進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快發展秸稈工業原料化利用,扶持一批上水平的重點企業。對化工、紡織、印染、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對標創先活動。以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建設為載體,大力推廣應用清潔生產先進適用工藝技術。
3.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根據國家、省要求,結合南通實際,確定目標任務,加大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形成政策銜接、部門協力推進淘汰落后產能的聯動機制,重點淘汰水泥、化工、制革、印染等行業的落后產能。推進化工集中區整治和化工企業入園進區。繼續清理整頓各類化工生產企業,對違法違規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對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堅決予以淘汰。
?。U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合作層次。
主動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努力提高南通工業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
1.改善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促進工業品出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從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升級、從產業價值鏈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升級,以及營銷控制、品牌管理等方面升級;鼓勵企業承接跨國公司高端制造環節;加工貿易向總部經濟、生產性服務業、研發品牌、外資協作、產業集聚、內外銷并舉以及質量效益、低碳環保、高端制造等方向轉型升級。
2.提高外資利用水平。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積極引導外商投資逐步向南通重點發展的七大新興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轉移。鼓勵外資企業在南通設立研發機構、銷售機構,大力引進龍頭型、基地型大項目,充分發揮利用外資在產業結構升級、產品結構調整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外資以參股、并購等方式參與市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并重組。
3.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企業國際化經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圍繞品牌、技術和戰略性資源開展兼并重組。創造條件支持企業收購兼并境外先進技術、優勢品牌、營銷網絡、研發中心和高端人才,加快南通企業的國際化步伐。
(七)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市場份額。
以開發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改善服務、提高效益為重點,大力實施質量和品牌振興戰略,引領和創造市場需求,確保產品質量安全,不斷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1.加強產品質量管理。依托質量管理協會等中介機構,積極開展社會性的質量培訓、教育和技術質量咨詢等服務,強化卓越績效標準的宣傳、貫徹和實施,鼓勵企業爭創省長、市長質量獎,推進ISO9000、TSO14000、OHSAS18000體系認證工作,推動中小企業創建“現場管理好行為企業”,推廣先進管理技術,引導企業開展合理化建議、QC小組等群眾性質量活動。到2015年,在優勢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建立國家級質檢中心2個以上,在產業集聚園區建立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5個以上。
2.推動制定技術標準。在一些重點產業盡快實現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能力的突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并轉化成標準,形成產業化。精心培育重點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創建國際知名自主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鼓勵企業注冊國際商標,維護商標權益,參與國際競爭。支持企業實施商標戰略,使用自主商標,引導企業豐富商標內涵,增加商標附加值,提高商標知名度,創建國際馳名商標。
3.實施品牌標準戰略。創牌企業要100%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全面組織實施創牌規劃,積極扶持發展區域品牌。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參與全國專業標準技術委員會,積極爭創技術標準話語權,爭取1~2個企業承擔國家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分委員會或工作組,爭創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3個。建立質量信用體系,強化質量主體責任,省級以上創牌企業100%達到A級省質量信用企業。借鑒國際先進的品牌管理經驗,搭建強有力的品牌信息處理平臺,形成有效的品牌維護及競爭策略,擴大和提升南通工業的品牌孕育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國際品牌。打造品牌發展環境,加入長三角名牌保護協作網,加強對名牌產品的商標、標志等知識產權的保護。
?。ò耍└纳瓢l展環境,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完善政策支持、改善政府服務、引導企業創新、強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1.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高起點建設一批民營經濟新興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支持民營企業圍繞工業轉型升級配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結合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物流業。促進一批微小企業進規模,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力爭上創業板,培育一批成長性強的企業作為大企業(集團)的后備軍。推進中小企業創新管理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2015年,力爭民營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65%左右。
2.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完善公平競爭機制,降低準入門檻,創新進入途徑,暢通民間資本進入渠道。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在重點領域擴大投資范圍。鼓勵民間資本加快進入重大基礎建設領域,支持民間資本參與交通、水利工程和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加快進入金融領域,參與發起或參與設立中小金融機構,發起設立信用擔保公司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金融服務。
3.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發揮財政資金對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引導、支持和培育作用,優化政策資金扶持方向,突出扶持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改造、制定標準、創建品牌,以及面向民營企業的各種專業化服務平臺與載體建設。研究提出政府采購制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具體辦法,確保民營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政府采購目錄。抓好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工作,加強信息發布和培訓輔導。
六、保障機制
?。ㄒ唬┩怀鲆巹澮I。
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強對重點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積極做好本地工業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強化與國家、省、市總體規劃、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協調,確保發展規劃的指導性、約束性、權威性和延續性。發布工業結構優化調整指導目錄,明確發展導向和目標任務,落實關鍵政策措施,有序推進規劃實施。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加強對規劃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的各項重點目標任務,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規劃要求,結合各自職責,制訂相關配套措施,明確各項任務和措施的實施范圍、期限,加強溝通,密切配合,確保取得實效。
?。ǘ娀邔?。
統籌運用各類支持工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向符合規劃產業導向的重點技術改造、研發創新、節能減排、兼并重組、兩化融合等項目傾斜,加大對關鍵產業鏈建設、產業聯盟培育、重大技術裝備研發、骨干企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基地打造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用足用好增值稅轉型、引進技術設備免征進口關稅、重大技術裝備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免稅等技改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有效投入。支持資金的安排力度與項目實施進程及成效直接掛鉤,并建立資金使用的信用記錄和查信制度;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積極鼓勵和發展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和產業發展基金,深化銀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強化信貸支持,特別是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三)整合要素資源。
采取政策引導和倒逼機制等措施,優化整合各部門政策要素和各類資源要素,加強聯動,形成合力,集中支持重點產業帶、產業集聚區、重點產業鏈、基地型和龍頭型企業、重大技術改造項目、重點節能減排項目、重點技術與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技術創新、品牌創建與質量提升、淘汰落后產能等領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嚴格落實產業政策,形成約束激勵機制。發揮各類人才、各類公共技術服務和專業研發平臺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支撐作用。加強與國土部門協調溝通,集中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優先保障涉及產業優化升級的項目用地需求,爭取有更多的重大技改項目獲得土地點供指標。做好以電力為主的能源保供工作,推動各有關方面持續實施電源點建設;加強煤炭組織調運,有效保障電煤需求;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編制有序用電方案;完善重點物資運輸協調機制,保障重點物資運輸通道順暢。
?。ㄋ模嬛瞬鸥叩亍?/p>
構建并完善產業創新人才政策支持體系,創造良好的用人環境,確保企業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依托博士后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等企業創新平臺,促進骨干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加快中高端人才培養,提升企業人才隊伍層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鼓勵支持企業、院校和行業協會共同開展專業化人才培訓,大力培養一批熟練掌握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高技能人才,以及一批適應企業轉型升級需要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企業必須按有關政策規定安排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于對員工進行職業培訓與再培訓。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勵機制,完善企業人才考核模式,鼓勵收入分配向優秀技術、管理、技能人才傾斜。各級政府加強對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引導,加大支持和獎勵力度,營造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ㄎ澹┘訌姺談撔?。
堅持依法辦事,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推動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實現網上辦理事務,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規范涉企收費和行政執法行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運用行政指導、行政規劃、行政合同、說理式執法、柔性執法等工作手段,推進管理方式創新。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健全行業管理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橋梁和紐帶作用,把行業協會作為加強和改善行業管理的重要支撐,推進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試點,切實將調查統計、行業分析、行業展會、技能鑒定等適宜于協會開展的工作委托給協會。促進重點領域行業協會做優做強,支持條件成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行業協會組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