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張國華就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和市委常委(擴大)會議精神赴各縣(市)區調研。他指出,當前南通正面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的寶貴機遇,各地要牢牢把握“十二五”發展主題主線,認真落實省委確定的“八項工程”,按照市委確定的戰略定位和關于“力爭八個領先”的要求,搶抓機遇,發揮優勢,以沿江沿海開發為主戰場,在新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為全省“兩個率先”作出新貢獻。
轉型升級是張國華此次調研的重中之重。他強調,產業轉型要研究如何優先抓住幾個產業作為突破口,強化產業鏈招商和人才團隊建設,加快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格局,著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從如皋港到長江口,一個新興的船舶海工產業帶正在加速崛起,以熔盛重工、中遠川崎、中遠船務、中遠海工等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創造了多項世界和國內第一。張國華勉勵企業進一步提高研發和科技集成能力,敢與日韓等造船強國比成本、比技術,為南通打造中國乃至世界一流“船谷”再立新功。
張國華十分關心各地現代服務業發展情況。在洋口港、呂四港、東灶港、如皋港和南通火車站東站、海安火車站等處,他要求,依托沿江沿海港口和高速、鐵路等重大交通樞紐,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向供應鏈管理、保稅倉儲、分撥配送等高端領域拓展。在狼山風景區、民博園、城市綠谷、啟東圓陀角旅游度假區、如東沿海旅游經濟開發區、海安523文化產業園等處,他指出,旅游、休閑、文化產業前景很好,可以把三者有機結合,以大手筆做出大文章。
走進啟東濱海工業園、呂四海洋經濟開發區、海門濱海新區、洋口港開發區、如皋港區等臨港產業園區,張國華詳細詢問園區的規劃建設情況,主要產業和業態是什么他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搞產業園區,要走專業化、差別化的路子,按照重點發展的產業鏈來規劃布局園區,努力形成特色鮮明的“拳頭”主業;要走“產城融合”的路子,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要想辦法搞好餐飲、休閑、酒店等服務性產業,讓各類人才進得來、留得住;要堅持環境先行,在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港口、公路、鐵路、內河航道等集疏運體系。
看到錫通科技產業園、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海寶工業園、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等一批跨江合作園區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他欣慰地說,這些都是未來新的增長極,要精心培育好,瞄準產業鏈高端方向發展,大力引進品牌型、標志性項目,帶動整體開發。在聽了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負責人的情況介紹后,他充滿期待地說,現在是在一張白紙上建設,起點一定要高,朝著“一流科技園”目標努力。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是張國華此次調研的重點之一。對此,他表示,很重要的是要強化中心城市功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張國華詳細聽取了通州城東新區、觀音山、唐閘等重點區域改造建設情況介紹。他指出,目前中心城市建設由拉框架進入全面提升功能品位的發展新階段,必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要突出規劃的引領作用,堅持高起點、高水準編制城市規劃,重要規劃要請高手來做,城市設計要進一步加強;對目前規劃功能定位不明確或者暫不具備條件的區域,可通過植樹綠化等方式進行預留控制;要統籌抓好路系、水系等配套體系建設。在北翼新城核心區北大街等處,張國華強調,這些區域是將來的城市副中心,主要應該發展功能性服務業,要認真進行科學規劃和謀篇布局,進一步明確功能片區,搞出特色來。在商業開發上,應大力發展城市綜合體,實行組團式開發,避免落入“馬路商業”的老路。基于北大街的區位特點,他建議,可引入“shoppingmall”等業態,積極發展和主城區商業相呼應、相匹配的城郊型商業。
農業現代化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在中洋集團、景瑞農業等企業,張國華仔細詢問生產經營情況,對他們的經營理念、發展模式和經營業績表示贊許,勉勵企業加快發展步伐,做大產業規模,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他指出,發展現代農業十分重要,各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南通的農村發展與蘇南的模式不盡相同,有必要根據本地特點,以現代農業等為抓手,探索一條適合南通實際、有南通特色的新農村建設道路。
如何以保障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張國華深入鎮(街道)村(社區)和通師一附等單位,與干部群眾交流探討,圍繞群眾關心的增收、教育、醫療、住房、拆遷安置等熱點難點問題,聽取意見建議。他指出,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強化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真正使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疏堵結合、相得益彰。他強調,各地要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好滿足群眾的物質文化精神需求。
市委常委、通州區委書記宋文輝,市政府副市長、如皋市委書記陳惠娟和市政府秘書長屈寶賢陪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