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南通市現代物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來源: 發布時間:2012-02-07 累計次數: 字體:[ ]

        通政辦發〔2011〕223號  2011年12月11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綜合管理辦公室,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現代物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現代物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現代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推動力和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當前,我市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制造業基礎較為深厚,信息化水平相對較高,加之江蘇沿海開發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正是提升現代物流業的良好時期。為發揮我市獨特的區位優勢,力促物流業與制造業、流通業聯動發展,力爭建立高水平的現代物流體系,推進現代物流業社會化、特色化、規模化和信息化發展,根據國務院《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及《江蘇省物流發展規劃綱要》,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現狀及前景

          (一)發展概況

          1.物流產業穩步發展、產業聯動初現成效

          物流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南通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條件。2005年起,GDP增幅連續五年居江蘇省及長三角各城市領先地位。基礎制造產業運行平穩,新興制造產業發展良好。2010年,全市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1721.8億元,總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四。制造業的長足發展培育了南通第三方物流需求,物流業呈現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從2007年至2010年,物流業增加值從134.9億元增至208億元,年均增長15.53%;全社會物流總額從6459.92億元增至10565億元,年均增長17.82%;全市已有一批制造業、流通業等企業開始采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創新物流管理模式,實施物流業務外包,由此引領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社會物流總成本進一步降低。

          2.綜合交通日益發達、物流樞紐不斷完善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公路運輸為主體,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套,功能比較齊全的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南通港布局日趨合理,“一港十一區”格局已然形成。蘇通大橋、崇啟大橋、崇海大橋、滬通鐵路跨江大橋等“四橋五渡”的過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確立;寧啟高速、沿海高速、海啟高速等高速公路網和“五橫七縱一環”干線公路網全面構建。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44.7公里,一級公路通車里程1071.7公里,全社會公路總里程20866.4公里;4C級南通興東機場逐步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成員;寧啟鐵路、新長鐵路全面建成,海洋鐵路、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全面啟動,滬通鐵路、寧啟鐵路南通至啟東段、新長鐵路海安至鹽城擴能改造等干線鐵路及港口鐵路支線即將開工建設。鐵路營業里程142公里,鐵路客運站3個,貨運站4個。南通內河航道網絡四通八達,共有航道294條,總里程約3516公里,其中等級航道33條,里程約1215公里。天然氣管道實現從無到有,“西氣東輸”南通段全長114公里,建成后天然氣年輸送能力將達40億立方米。不斷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設施保障。

          3.物流企業多元發展、信息化進程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間,物流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多種服務模式、多層次的物流企業群體。截止2010年,工商部門登記物流企業約1000家,服務模式涵蓋運輸型、倉儲型、綜合型、服務技術型企業等多種形態。其中,全國4A級物流企業4家,省重點物流企業(基地)10家。在物流企業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一批初具雛形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南通港口集團、交運物流、大地物流、飛鶴物流、杰旺物流等企業初步具備倉儲、運輸、配送、中轉等綜合物流服務功能。物流企業運行質量不斷提高。2010年,全市物流收入前二十名物流企業共實現主營收入55.39億元,利潤5.37億元,納稅3.2億元。南通交運集團被評為全省示范物流企業,南通大地物流有限公司名列江蘇省物流企業五十強。物流企業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南通港口集團加快港航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建設,率先實現與上海港航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聯網。一批物流企業也相繼建成了內部網絡信息平臺,采用GPS系統、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為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術支撐和快捷的信息傳輸網絡。

          4.重點項目不斷推進、園區建設開始起步

          目前,全市在建億元以上重點物流項目25個,總投資約175億元。總投資30億元的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交易中心項目啟動建設;總投資10億元的南通交運物流中心開始規劃;大地物流國際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運營,二期正在加快施工;南通汽運集團志浩家紡物流中心二期即將竣工;中外運物流配送中心、崇川區鋼材物流交易中心、海安弘潤達鋼材交易加工倉儲物流中心等項目開始啟動。此外,如皋港熔盛物流、如皋保稅物流中心、呂四港物流中心、通州江虹物流倉儲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全市重點物流園區建設啟動,物流企業空間集聚趨勢明顯。以港口物流為切入點,依托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南通港口綜合物流園區、如皋港現代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園區、呂四港物流園區初具雛形;依托家紡、生物制藥、船舶制造等特色產業,形成了海門疊石橋國際家紡物流中心、海安蘇中醫藥物流中心和通州匯晟船舶鋼結構配送物流中心等多個專業物流中心;以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基礎,南通火車站站北物流園、南通機場空港物流園區、海安現代綜合物流園等貨運樞紐型及轉運配送型特色物流園區逐步建成。

          (二)主要存在問題

          以現代物流標準衡量,我市物流業尚處于傳統物流業態相對成熟、現代物流初具雛型階段,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全社會物流運行效率偏低,社會化物流需求不足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導致我市獨特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未能有效轉化,加之與周邊城市同質化競爭加劇,物流業面臨空間擴張受阻的壓力。具體而言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現代物流觀念滯后。大多數企業和部門,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現代物流對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意義。部分制造、商貿企業仍然熱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運作模式,不愿把物流業務外包給專業第三方物流企業來經營;部分物流企業對先進的物流理念認識不足,滿足于提供倉儲、運輸等單一化的傳統服務,多功能、綜合性、一體化物流服務水平較低,物流服務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物流基礎設施薄弱。我市物流基礎設施雖初具規模,但作為物流系統兩個重要因素的節點和線路發展不平衡。現代物流節點建設不到位,物流園區(中心)建設剛剛起步,缺乏現代化的綜合型物流園區。港口、公路、鐵路、航空等各個物流線路分散獨立設置,難以貫通銜接,導致物流供需脫節,現代物流方式難以有效運作。

          三是物流企業單體規模偏小。2010年,全市136家重點物流企業中,物流主營收入2億元以上的有7家(不包括基地),僅占5%,能夠提供綜合物流服務功能的僅6家。物流企業經營水平不高,服務方式和手段比較傳統單一,僅局限于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務拓展不夠,尤其是物流方案設計、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物流服務尚未全面展開。

          四是信息化水平較低。一方面,作為物流服務方的物流企業很少采用條形碼技術(Bar-Coding)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準確性;另一方面,作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業綜合運用物資采購系統(MRP)、企業資源管理(ERP)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偏少,市區僅20家左右,全市大約50家。我市公共物流信息交換平臺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缺乏以電子數據交換(EDI)、互聯網等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物流信息平臺,極大影響了企業運作效率和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五是現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現代物流知識、技術教育和培訓工作尚未啟動,社會對現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處理技術等與現代物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知識知之較少,物流專業人才不足,特別是高級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稀缺。

          (三)發展前景

          1.長三角物流聯動深化、區位優勢凸顯

          南通處于江蘇沿海與長三角的疊加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與推進,給我市物流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長三角地區經濟呈現“產業成鏈、企業成群”的特征,強大的經濟總量催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場。隨著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等規劃的出臺與實施,長三角流域的物流規劃進一步銜接,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南通市將全面融入長三角經濟循環體系,分享物流市場,成為長三角北翼和上海經濟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與此同時,上海主動面向長三角推進同城化發展。隨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步伐的加快,其大宗物資的集散能力必將大幅提高,上海區域物流將呈現擴散之勢,向臨近地區滲透和轉移。南通腹地廣闊,已進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加之江蘇沿海開發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物流業發展潛能將得以進一步挖掘,南通承接上海物流轉移的優勢明顯,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物流中轉基地最佳選擇地,必將發展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副中心。

          2.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需求拉動增強

          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是兩化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借助信息技術條件下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兩化融合必將促使現代物流業大力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市將大力培育兩化融合、三網融合、物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發展催生的新興產業,并通過進一步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是現代物流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應用電子化手段實現物流商務運作的過程),積極拓展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供應鏈管理、加密與電子認證、在線支付、多式聯運等現代服務,以新應用、新服務帶動新增長,從而帶來物流需求“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拉動物流業不斷發展。

          3.綜合交通體系構建、服務功能拓展

          交通運輸是物流業的重要基礎,在物流業鏈條中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銜接順暢、安全環保”的綜合交通體系格局,交通樞紐服務功能將進一步拓展。港口建設基本滿足長三角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戰略要求,貨物吞吐量達2.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150萬TEU。公路形成“三橫三縱三聯”高速公路網和“七橫九縱”普通干線公路骨干網,通車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線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鐵路“二縱二橫”干線網的不斷完善,鐵路營業里程將達362公里,實現南通到上海一小時、到南京兩小時目標,初步打造成長三角北翼區域性的鐵路樞紐和中轉中心。民航機場通過機場改造擴建后,建設成4D級兼顧4E級的機場,逐步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成員中型機場,通用航空基地。內河航道“三縱四橫”干線網的建設,全市等級航道總里程將達到770公里。隨著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設施逐步實現一體化銜接,物流樞紐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

          二、指導思想及發展模式定位、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產業升級、服務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功能為立足點,以加快發展和提升質態為主線,以功能完善、銜接順暢的綜合交通體系為基礎,依托特色支柱產業,形成體現南通區域和產業特色的綜合型港口物流、樞紐轉運型物流、專業市場型物流、都市消費品配送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和保稅物流,推動現代物流業運作一體化、技術電子化、服務標準化、管理信息化發展,增強服務長三角、輻射長江中上游的能力,為南通打造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初步實現基本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模式及功能定位

          發展模式定位:物流業發展模式因經濟增長方式而異。一方面,南通濱江臨海、緊鄰上海、連通蘇北,具有發展物流業的獨特區位優勢;另一方面,南通具有重大裝備制造業和現代家紡業等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因此,南通物流業發展模式定位為港口帶動型、工業帶動型、交通樞紐帶動型、商業帶動型的綜合發展模式,從建設物流業空間載體、培育物流市場主體、優化物流基礎設施、構筑物流信息平臺四個方面推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壯大。

          功能定位:江蘇省重要物流樞紐城市和江海聯運樞紐,聯系江蘇省南部與中北部地區的物流門戶;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分中心;服務長三角及蘇北、輻射長江中下游、溝通南北和連接海內外的長三角北翼現代物流中心。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南通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完善、順暢的綜合交通體系為基礎,依托特色支柱產業,力促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加大重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基地、中心),培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推進一批重點物流項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初步形成體現南通區位優勢及產業特色的規模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進一步確立我市在長三角、華東乃至全國供應鏈中的節點地位,將南通建設成為長三角北翼現代物流中心。

          2.主要物流指標:

          ——全市物流業增加值實現330億元,年均增長12%左右;

          ——全市社會物流總量6億噸,年均增長12 %左右,其中,港口吞吐量2.5億噸;

          ——全市社會物流總額16000億元;

          ——全市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降至14%;

          ——全市物流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物流企業達到30家,全市國家A級及以上物流企業20家,江蘇省重點物流企業(基地)25家。

          三、總體布局及主要任務

          (一)總體布局

          立足我市物流空間布局的現實基礎,綜合考慮物流需求、貨運樞紐、產業聚集區等影響因素,按照沿江沿海港口群、沿中心城鎮、沿交通樞紐和沿產業集群的布局原則,“十二五”期間,全市重點規劃打造四大物流產業帶,銜接五大物流通道,建設五類物流園區(基地、中心),初步形成以臨港綜合型物流園區(基地)為核心,以生產服務型、貨運樞紐型物流園區(中心)為配套,以市場配套型、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為延伸的層次分明的“九園區(基地)、十中心”物流空間體系框架。

          1.打造四大物流產業帶

          打造四大集聚發展、連通快捷、服務產業的物流產業帶。

          (1)沿江沿海港口群物流產業帶。重點服務臨港產業,發揮港區公、鐵、水等多種集疏方式優勢,以國際物流、區域物流為主,重點發展原材料及產成品、能源、液體化工等大宗散貨的中轉配送、集裝箱運輸以及散雜貨中轉和運輸。

          (2)沿產業集聚區物流產業帶。重點發展家紡原料及成品、繡品及輕紡產品、船舶、機械電子、精細化工、新能源裝備等原材料及產品的倉儲、加工、中轉及配送;逐步開展原材料精細加工、半成品組裝和產成品包裝、分裝等流通加工服務,增強生產性物流服務功能,構建現代化的工業原材料及產品展示采購與交易平臺。

          (3)沿交通貨運樞紐物流產業帶。積極推進以主要港區、機場、鐵路樞紐為依托的貨運樞紐建設,實現綜合交通的有機銜接,帶動貨運樞紐及區域轉運物流園區(中心)建設。

          (4)沿中心城區、中心城鎮物流產業帶。構建由商貿批發、連鎖零售兩個層次和生產資料、日用工業品、農產品三類產品組成的物流配送體系,積極發展市域共同配送。

          2.銜接五大物流通道

          在四大產業帶之間有效銜接五大物流通道,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按照“貨運無縫銜接”的原則,發展綜合性物流園區(基地、中心)。

          (1)港口物流通道:南通港重點規劃建設“綜合性港區、公用性港區、工業性港區”等三類港區,其中綜合性港區包括狼山、通海、如皋、洋口、呂四、通州灣等六大港區,是南通港綜合運輸的核心樞紐,為長江中下游和中西部地區提供服務;公用港區包括南通、江海等兩大港區,主要為腹地經濟發展提供公共運輸服務;工業港區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啟海等四大港區,主要為后方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的臨港工業發展服務。到2015年,南通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50萬TEU。依托港口綜合運輸樞紐,大力發展港口物流,建設與港口相銜接的現代物流園區,實現港園聯動發展。統籌協調各種運輸方式,加強“三縱四橫”內河航道干線網及內河港口建設,大力發展江海內河聯運及水陸聯運,初步形成港區內集疏運體系。

          (2)鐵路物流通道:鐵路物流是綜合物流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板塊。“十二五”期間,南通鐵路將形成以新長鐵路、滬通鐵路、寧啟鐵路、海洋鐵路“兩縱兩橫”的干線鐵路和寧通城際鐵路、通蘇嘉城際鐵路、泰州至南通至啟東沿江城際“一橫兩縱”對外城際軌道為主骨架,鐵路支線及專用線、城市軌道交通線為輔助的多層次鐵路網絡。到2015年,我市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362公里,復線率達到50%以上,電氣化率達到100%,路網密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南通將初步建設成為長三角北翼區域性鐵路樞紐和中轉中心。

          (3)公路物流通道:公路通道是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南通高速公路網將形成環城高速、江海啟高速和中環高速以及從南通市出發的四個方向的通寧高速、通鹽高速、通洋高速和通啟高速等的空間布局。形成“三橫三縱三聯”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線公路基本建成以一級公路為主的“七橫九縱”骨干網,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

          (4)民航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南通興東機場將建設成為國內中型機場,飛行區等級指標為4D兼顧E類飛機的起降要求,發展成為服務上海航空樞紐的機場。

          (5)管道物流通道:建成揚州至南通市區天然氣運輸管網,建成“西氣東輸”第二氣源如東LNG運輸配套管網。逐步形成以天然氣、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運輸共同構成的管道運輸體系。

          3.建設五類物流園區(基地、中心)

          沿四大物流產業帶及五大物流通道,重點規劃建設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和專業配送中心三個層次的物流節點,形成不同功能的物流節點在空間上的相對集聚。

          (1)依托港口物流,大力發展沿江沿海綜合物流園區(基地)。港口物流是南通物流業的主體。發揮南通港區布局合理、配套服務齊全,公、鐵、水集疏運體系完善的優勢,以港口物流帶動沿江沿海綜合物流園區建設。重點發展南通港口綜合物流園區、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園區、啟東呂四物流園區。

          (2)依托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中心)。在積極推進船舶、家紡、機械、電子、精細化工、新能源裝備等特色產業板塊發展的同時,加快產業協調,導入現代物流,滿足不斷增長的工業物流需求,形成相互滲透、聯動發展的格局,真正體現物流業作為制造業配套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特質。大力發展緊鄰工業集中區、工業園區的海門疊石橋物流園區、中國家紡城物流中心、海安棉花物流中心、海安糧食物流中心、天汾電動工具物流中心等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

          (3)依托交通體系,大力發展貨運樞紐型物流園區(中心)。將“交通優勢”轉換為“物流優勢”,促進綜合運輸樞紐合理布局和各種運輸方式優勢互補,逐步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積極拓展交通樞紐服務功能,新建港站樞紐運輸功能和物流功能統一規劃、同步建設,現有港站樞紐改造植入物流服務功能,加強港站樞紐與后方物流園區的銜接。重點發展南通火車站站北物流園、南通機場空港物流園。

          (4)依托專業市場,大力發展市場配套型物流園區(中心)。專業市場和物流業是密不可分、相互關聯的兩個產業。專業市場是重要的物流節點。將專業市場與物流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建設各類具有特色的專業配送中心。重點發展天一路物流園區、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呂四盈港市場物流交易中心。

          (5)依托商貿流通,大力發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園區(中心)。大力發展為所在區域或特定商品的貿易活動創造集中交易和區域運輸、城市配送服務的商貿型物流園區。重點建設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門大千物流中心。

          “十二五”末,在市域范圍內基本完成“九園區(基地)、十中心”空間布局。

          “十二五”期間全市重點物流園區(基地、中心)一覽表

          (二)主要任務

          1.推動重點領域物流發展。大力發展產業物流。推動船舶、電子、石化、醫藥、裝備制造等產業物流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專業化物流服務體系。加強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品等物流設施建設,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體系。努力發展高端物流。調整物流行業內部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關聯度強、貢獻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業。重點發展航空快遞運輸、集裝箱運輸、多式聯運、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詢和國際貨代等業務。積極發展綠色物流。將傳統物流只關注生產到消費的流通過程,延伸至消費到再生產的流通過程,包括廢舊商品的循環流通和廢棄物的處置、運輸、管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統,綜合利用再生資源,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污染,實現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物流設施體系建設。與全市綜合交通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規劃有效銜接,實現物流設施的合理布局。結合全市產業布局及結構特點,加大與口岸、專業市場、產業園區相配套的物流設施建設。以促進現代物流發展、強化多種運輸方式銜接為重點,積極推進以主要港區、機場、鐵路樞紐為依托的貨運樞紐建設,加強物流園區與綜合交通體系的有效銜接,為現代物流發展提供有力的設施保障。十二五期間,圍繞“一核四中心”規劃初步形成11個綜合貨運樞紐,包括“一核”范圍的南通港物流園區、南通火車北站物流園區、空港物流園區、南通火車東站物流園區、南通紡織物流園區、南通農副產品物流園區、海安物流園區、如皋港區貨運樞紐、洋口港區物流園區、呂四港區物流園區、通州灣港區物流園區。

          3.構建多層次企業集群。新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鼓勵制造企業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推進主輔分離,剝離和外包物流業務,分設物流企業,并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型。引導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資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聯合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提升一批傳統型物流企業。以南通港口集團、交運物流、大地物流等企業為龍頭,扶持一批核心競爭力強、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集團,加快提高綜合物流服務能力,大力發展增值型、創新型業務,推動物流企業向專業領域滲透。走出一批外向型物流企業。引導物流企業向國際化、網絡化方向發展,通過項目融資、股權轉讓等方式與國內外先進物流企業合作。鼓勵本地物流企業到國內外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加快融入國際物流合作體系。引進一批總部型現代物流企業。充分利用我市的港口優勢和開放合作平臺,以及發達國家和地區服務產業加快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行制造業和服務業一體化招商戰略,引進一批跨市、跨省、跨國網絡化經營的現代物流企業,鼓勵其在南通建立區域總部或營運中心。(“十二五”期間全市重點發展物流企業見附件1)。

          4.全面推進產業聯動發展。大力推動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流通業互動發展,引導制造業與物流業立足產業鏈合作,尋求共同發展。鼓勵大中型制造企業設置專門的物流業務管理機構,整合剝離內部物流業務流程,擴大物流外包需求;重點發展適應現代制造業物流需要的,為船舶、石化、紡織、輕工、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醫藥等行業服務的專業化物流企業。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瞄準物流市場需求,積極開發、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運輸、搬運裝、倉儲等物流設施,研發生產集裝箱牽引車、冷藏車、叉車、吊車等專用車輛和托盤、集裝箱、起重機等物流設備,以及包裝、條碼、標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術裝備,使物流設備生產行業成為我市裝備制造業新的增長點;推動“制造業物流專業化發展示范工程”建設,加快電子標簽、無線測控、移動物流信息服務技術等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物流中的應用,擴大工業集聚區物流信息平臺聯網范圍。

          5.積極扶持重點物流項目。“十二五”期間,市區重點推進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順豐速運南通航空樞紐中心、南通交運物流中心等項目;啟東市重點推進呂四港物流中心項目;海門市重點推進疊石橋國際物流中心、瑞典索亞汽車物流項目;如東縣重點推進洋口港開發區管線橋、洋口港太陽島10萬噸液化品碼頭項目;如皋市重點推進如皋港基地的保稅中心、熔盛物流項目、永暉800萬噸洗選煤項目、金盛全球建材家居采購中心項目;海安縣重點推進蘇中綜合物流園、江海高速綜合物流中心等項目。(“十二五”期間全市重點項目發展計劃見附件2)。

          6.推動物流信息化進程。信息化是發展現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以第四方物流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物聯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推進全市物流信息公共平臺建設,提升區域物流整體發展水平。積極推動物流企業采用條形碼技術(Bar-Coding)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準確性;采用基于互聯網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Web EDI)進行企業內外的信息傳輸,實現訂單錄入、處理、跟蹤、結算等業務處理的無紙化;應用倉庫管理系統(WMS)和運輸管理系統(TMS)來提高運輸與倉儲效率;運用新型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實現供應鏈伙伴之間的協同商務,降低供應鏈的物流總成本;運用網上采購輔助材料、網上銷售多余庫存以及通過電子物流服務商進行倉儲與運輸交易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四、發展措施及規劃實施

          (一)發展措施

          1.建立協調推進機制

          現代物流業發展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在管理體制上需要涉及到的各個部門充分協調和通力合作。建立南通市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市經信委、發改委、科技、公安、財政、人事、交通、工商、物價、商務、港口、鐵路、國稅、地稅、統計、通信、郵政、檢驗檢疫、海關等為成員單位,統一協調解決物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動物流業發展的強大合力。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經信委,負責日常工作。

          2.完善發展扶持政策

          出臺并完善扶持物流業發展的土地、融資、稅收、規費減免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在土地政策方面,對物流基地、園區和中心等重點建設項目,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優先合理安排供地,并實行與工業類項目相同的優惠政策;在物流基地、園區和中心土地征用過程中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物流園區的道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利用舊倉庫、舊廠房改造為物流項目的,可減免土地出讓金;工業園區內為生產服務配套的現代物流企業,享受園區內工業企業同等的政策待遇。在融資政策方面,鼓勵和引導銀行在獨立審貸基礎上,向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優先發放貸款;完善貸款擔保體系,鼓勵各類擔保資金向物流業傾斜;根據物流規劃布局,鼓勵和促成市域內商業銀行設立網點,為物流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引導商業銀行根據物流企業的融資特點創新融資產品,開展應收賬款質押、代客結算、倉單質押和保兌倉等新型業務,為物流企業融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銀行”。在稅收政策及規費減免政策方面,對市重點物流企業以及列入重點物流項目的新建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實行優惠的稅收及規費減免政策。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自2011年起,每年從市服務業引導基金中安排一定資金,由市經信委、發改委、財政局等部門制訂相關辦法,引導南通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發揮其鼓勵、引導和放大作用,用于重點物流項目建設、重點物流企業培育、高級物流人才培養與引進、物流公共信息系統和物流統計體系建設等項目的貸款貼息和規劃補貼;對上述項目獲得國家、省專項資金支持的,優先給予配套補助。

          4.構建科學統計制度

          市經信委、統計局共同研究制定科學的物流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指標體系,建立現代物流業信息的收集、統計、分析和上報制度。從2011年起,將現代物流業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范圍,由市統計局單獨進行統計和信息發布。優化物流統計網上直報系統,推動各縣(市)建立物流統計二級平臺,建立健全物流統計信息共享機制,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5.發展物流協會組織

          積極支持物流行業協會發展,充分發揮其在普及行業管理規范、推廣技術標準、交流行業發展信息、溝通和聯系行業內企業等方面的作用,增強其行業服務、行業自律以及維護行業合法權益的職能。加強物流信息、貨運代理中介資源的整合力度,鼓勵創辦從事物流信息傳播、網絡信息系統應用、物流技術服務、專業人才引進、從業人員培訓、市場行情分析、區域物流交流、法律規章咨詢等方面的物流服務中介組織。

          6.加強人才培養引進

          高素質人才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關鍵因素。針對我市目前物流專業人才匱乏、管理水平較低的突出問題,采取各種形式加速物流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依托南通大學等院校和有關企業聯合辦學,開辦物流人才培訓基地,通過長期培養與短期培訓,學校培養與在職培訓等多種方式,培養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業務、具有跨學科綜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制訂人才激勵政策,引進國內外優秀物流專業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術方面的復合型人才和熟悉國際物流業務運作的高級人才,為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7.優化外部發展環境

          對經認定的重點物流項目,納入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簡化程序、縮短時限、聯審聯檢,提供一站式服務。邊防、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外匯等部門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簡化審批手續,優化口岸通關作業流程,實行申辦手續電子化和一站式服務,對進出口貨物實施“提前報檢、提前報關、實貨放行”的新模式,減少各種收費,降低貨物運輸和裝卸成本,提高內外貿貨物的中轉能力。建立和實施重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對納入本規劃綱要的重點項目、重點園區(基地、中心)和重點企業,在財稅、土地、信貸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及時發布引導產業發展的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

          (二)規劃實施

          1.強化組織推進機制。各縣(市)、區及有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細化、分解《規劃》的目標任務,落實部門責任,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的同時,加強溝通協商,密切配合,盡快制定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進一步調動各地、各部門和廣大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積極推動規劃的有效實施。

          2.健全監督評估機制。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督查和評估,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推動規劃有效實施,并為動態調整和修訂規劃提供依據。為規劃的實施提供保障。

          3.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完善各地、各部門的考核制度,建立相應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將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園區建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納入各縣(市、區)、市級部門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免费视频蜜桃|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最近2019中文字幕| 免费VA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成在线人AV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91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天堂|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