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1〕19號
各縣(市)、通州區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和單位:
為全面完善和落實農村道路養護、河道保潔、綠化管護和垃圾處理“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市政府決定從2011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達標鄉鎮創建工作,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把農村環境保護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結合起來,全面推行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機制,為深入推進“民富、村美、風氣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保障。
二、目標任務
按照2011年全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上臺階、創達標、抓延伸”的總體要求,通過開展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達標鄉鎮創建工作,進一步推進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體制機制的完善和長效管理效果的提升。2011年,每個縣(市)、區確保2~3個鎮(開發區、工業園區)成為達標鄉鎮;通過2~3年時間努力,力爭全市大部分鎮(開發區、工業園區)成為達標鄉鎮。
三、創建標準
(一)農村道路:道路及其用地范圍內無暴露垃圾;路肩邊坡排水溝整理到位;路肩邊坡無15cm以上的高草,無種植;路面(橋面)干凈整潔,無堆積和拋灑物,無占道和占道攤曬農作物、損壞綠化等現象;橋下無堆積物,無住人、停泊船只等現象;路口拐彎處無遮擋視線的障礙物,用地范圍內無攤曬農作物。
(二)河道:河面、溝塘水面無惡性水生植物、無漂浮物、無障礙物;河水潔凈,無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畜禽糞便直排入河等現象;河坡無翻耕種植、無高桿雜草、無垃圾;河兩岸青坎無違章搭建,無肆意取土、亂占河道現象。農村等級河道管護實現100%全覆蓋,村莊溝塘管護率達到100%。
(三)綠化:河坡、道路綠化實現林帶整潔,綠化成活率和保存率達95%以上,無秸稈焚燒,無明顯病蟲害。
(四)垃圾處理:推進“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市)區集中處理”的模式,實現無暴露性垃圾,垃圾日產日清無積存,垃圾集中收集及無害化焚燒處置率達到100%。
(五)河溝養殖:河溝養殖面積達到溝河總面積的40%。
具體指標及評分細則見附件。
四、申報審批
申報全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達標鄉鎮須由縣(市)、區人民政府初驗合格后向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長效辦)申請;申請報告須附有創建工作總結和相關指標完成情況的證明材料(包括日常臺帳資料、主要指標報告、各級主管部門的檢查、核準的申報表)。市長效辦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并會同市有關部門實地考核、驗收;考核采取聽取匯報、查閱資料、現場檢查、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并根據評分細則進行綜合評分。對達到90分以上的鎮(開發區、工業園區),由市長效辦上報市政府審批、命名,并頒發“全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達標鄉鎮”證書和標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要把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達標鄉鎮創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明確管理部門協調創建活動各個方面的工作。要立足實際認真制定創建實施方案,將各項任務分解到具體的單位和人員,并健全協調制度、責任制度、檢查監督制度,確保創建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開展。
(二)營造創建氛圍。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積極開展有創意、影響大、效果好的宣傳活動,廣泛宣傳創建工作對推動生態建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保護農村居民身體健康、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要加強生態文明和環境道德教育,增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形成人人積極行動,自覺參與創建活動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加大資金投入。各縣(市)、區要對照創建標準、針對薄弱環節,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和保障對保潔設施設備、保潔隊伍、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投入,建立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不同經濟成份和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建設。對獲得全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達標鄉鎮稱號的鎮(開發區、工業園區),實行“以獎代補”,市財政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
(四)加強督查指導。各縣(市)、區分管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對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給予研究解決。市長效辦要做好經常性的檢查指導工作,并會同市各有關部門進行督查。市對農村環境長效管理達標鄉鎮進行動態管理,每年組織復查一次,并不定期進行抽查,抽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復查不合格的撤銷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