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11〕39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切實加強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滿足城鄉居民對“菜籃子”產品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根據國務院、省政府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菜籃子”工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產區與銷區統籌發展、能力建設和機制創新并重、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完善市場流通設施,加快管理方式轉變,創新調控保障機制,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目標任務
通過加強“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穩定和提高“菜籃子”自給能力;建立產區和銷區的利益聯結機制,基本形成現代流通體系;推進“菜籃子”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提高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落實“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增強供應保障、應急調控、質量監管能力。重點抓好肉、蛋、魚、菜、果等產品生產、流通,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實現生產布局合理、總量滿足需求、品種更加豐富、調控保障有力、季節供應均衡的目標。到2015年,全市主要“菜籃子”產品生產量達到:蔬菜550萬噸、豬610萬頭、羊500萬只、家禽1.5億只、水產品90萬噸、果品20萬噸。供應量不少于:蔬菜350萬噸、豬260萬頭、牛15萬頭、羊170萬只、家禽5570萬只、水產品70萬噸、果品120萬噸。
二、明確“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推進生產體系建設
1.加強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不斷加大對重點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根據國家“大中城市郊區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積”的要求,突出抓好市轄四區1萬畝蔬菜保供基地、市轄五縣(市)4萬畝蔬菜保供基地建設,并相應出臺蔬菜保供基地補助與管理辦法。不斷加快蔬菜生產結構轉型。大力調整、放大有優勢的蔬菜品種規模,特別是增加反季節蔬菜、精細品種蔬菜和調味蔬菜的生產。市郊區重點發展葉菜類蔬菜、應時鮮果,五縣(市)重點發展根莖類、瓜類、豆類、茄果類蔬菜、特色蔬菜以及出口創匯蔬菜。
2.加強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繼續增加優質品種豬的供應。突出抓好年出欄50萬頭以上生豬生產重點縣(市)的擴能增效,擴大主產區優質品種豬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畜禽規模養殖水平。通過積極開展畜禽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大力發展一批標準化生產的大中型規模養殖企業,提高畜禽規模養殖基地標準化建設水平。2015年,全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家禽標準化養殖比重穩定在97%。進一步打造優質畜禽品牌。充分利用江海土豬、海門山羊、狼山雞等品種資源優勢,發展地方特色畜禽產業,形成一批域內有影響的品牌。
3.加強現代漁業基地建設。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力度,穩定捕撈產品的產量和市場供應量。充分利用河溝等宜漁資源,推進四大家魚、蝦、蟹等常規消費水產品的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十二五”期間,建成畝效益超萬元的高效漁業養殖基地5~8個。加大淺海等海域利用力度,做大做強紫菜、貝類等傳統產業,加快科技創新,把海參、河豚等優質水產品培育成新興主導產業。充分利用各級鼓勵扶持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和大規模圍墾給淺海養殖帶來的良好機遇,切實抓好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十二五”期間,建成省級現代漁業園區2~3個。
4.加強“菜籃子”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進一步加快發展“菜籃子”產品加工業,重點引導和扶持發展分揀清洗、分等分級、整理包裝、預冷處理、速凍保鮮等初加工業,延伸“菜籃子”產品產業鏈條,降低產后損耗,提高產品利用率和附加值。今后五年,扶持每個縣(市)規劃建設1個“菜籃子”產品重點加工集中區,引導“菜籃子”產品加工業集中、集聚、集群發展。
(二)大力推進流通體系建設
1.加快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
大力推進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項目建設,形成“十區、二街、八中心”布局,集肉、禽、蛋、魚、菜、果等農副產品批發交易、檢疫檢測、加工配送、倉儲、冷凍、電子商務、產品展示、綜合服務等于一體,面向全市,輻射蘇南、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現代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確保2011年蔬菜、果品、水產、肉類等主要交易區試營業,2012年全部投入運營。加強對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規劃引導,防止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支持每個縣(市)升級改造或新建1個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按GB/T19575《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技術規范》國家標準要求,完善場地、交易廳(棚)、信息服務、質量檢測、采后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規范交易行為,提升服務水平。
2.加快“菜籃子”零售網點建設。
按照市區城市發展規模和居住人口分布,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商業網點布局規劃,編制出臺城市菜市場專項規劃,通過對現有菜市場的升級改造和新菜市場的建設,淘汰一部分設施落后、地點偏僻、功能不全的菜市場,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設施先進、管理到位的城區菜市場網絡,有效改變主城區菜市場服務半徑過大、經營面積偏小、環境臟亂差以及停車難等狀況,努力創造文明、衛生、規范、有序的消費環境。
現有菜市場的改造,按照“政府引導、各區組織、分類改造”的原則,由市、區兩級財政安排專項補貼資金,根據《南通市區菜市場升級改造標準》實施,分3年完成。財政資金補貼的重點是引導業主加強對電子秤結算系統、檢驗檢測系統以及自動扶梯、公廁、停車位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真正達到便民、惠民的效果。鼓勵和支持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新建或改建菜市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菜市場設立批發商直銷區,特別是在蔬菜瓜果大量上市等特定階段,菜市場要開辟專門的銷售區域,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進城直銷生鮮農產品。鼓勵和支持發展凈菜超市、企業直銷、網絡購物等新型農副產品銷售方式。
3.提高“菜籃子”流通組織化水平。
引導鼓勵帶動面廣、綜合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菜籃子”產品規模化基地建設,扶持發展“菜籃子”產品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鼓勵“菜籃子”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和生產基地實行“場廠掛鉤”、“場地掛鉤”。推廣多種形式的“農超”對接模式,引導大型連鎖超市建立農產品直采基地。建立“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調節機制,強化產銷銜接,避免總量供求失衡和價格大幅波動。引導大型流通企業建設冷鏈物流加工配送中心,逐步形成覆蓋蔬菜從采摘到零售全過程的冷鏈系統,降低損耗,延長銷售期。開辟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對持有通行證且整車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實行國家和省規定的“不扣車、不罰款、不卸載”的特殊政策。
4.落實“菜籃子”流通環節價費優惠政策。
按省政府蘇政發〔2010〕149號文件要求,將馬鈴薯、甘薯、鮮玉米、鮮花生列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優惠政策的范圍。所有收費公路對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通行費;對裝載鮮活農產品已達到有效裝載空間80%以上混裝其他農產品的車輛,以及超載幅度在合理計量誤差范圍(5%以內)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比照整車合法裝載車輛執行。對城市菜市場升級改造和新建城市菜市場、物流中心建設中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實施優惠。
(三)大力推進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1.強化“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加強生產領域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推進“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對蔬菜病蟲害統防統治、菜地質量修復與平衡施肥等技術指導,依法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主要“菜籃子”產品基本實現無公害。加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健全村級防疫員隊伍,開展動物疫病監測與評估。
加強流通領域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必須配備與交易量、交易品種相適應的檢測儀器和檢測人員,所有入場交易農產品必須進行抽檢。對進入城市菜市場和農村農貿市場的農產品質量,由各市場自檢自測,各級農委負責指導,并由市農委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各縣(市)區農產品質量檢測站(檢測中心)對蔬菜、水果農藥殘留實施例行監測,市食安辦(衛生局)加強動態監測,由工商部門根據檢測情況進行處理。建立“菜籃子”產品檢驗檢疫風險預警體系,加強部門協作,實現質量安全信息共享,共同應對重大突發安全事件,不斷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2.推進蔬菜、肉類流通追溯系統建設。
加快推進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在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和規模種養基地全面推行農產品生產檔案制度、用藥登記制度、休藥期制度、檢驗檢測、標識管理等制度,逐步形成蔬菜產地有準出制度、銷地有準入制度、產品有標識和身份證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全程追溯體系,保證農產品質量全過程可追溯。
以我市被商務部列為 “放心肉”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為契機,加快項目建設進度,通過建立生豬屠宰、肉品批發(配送)交易、零售、團體采購等子系統和市級肉品質量可追溯數據中心,實現從生豬養殖到肉品零售終端相關信息的正向跟蹤以及從肉類零售終端到生豬養殖相關信息的逆向溯源,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目標。
3.整頓和規范“菜籃子”市場秩序。
工商、物價、質監、農業、商務等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菜市場、農村農貿市場和超市等亂收攤位費、巧立名目收費等行為進行集中整治,依法查處銷售假冒“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及哄抬物價、欺行霸市、散布漲價謠言等行為。加強對捏造、散布不實價格信息行為的監督查處,防止不實信息誤導市場。支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肉類蔬菜流通主體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確保規范經營,維護正常交易秩序。
(四)大力推進風險應對體系建設
1.完善市場保供應急機制。
加強應急商品數據庫建設,調整、充實一批供應能力強、規模大、信譽好的應急商品聯系企業,及時掌握應急商品的產銷及庫存情況,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制訂完善豬肉、蔬菜等“菜籃子”產品保供專項預案,明確各部門職責,落實各項措施,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完善價格調節基金和建立“菜籃子”風險調控專項資金制度,發揮其調控物價、穩定市場的作用。各縣(市)、區政府每年也要安排一定數量資金,設立價格調節基金和“菜籃子”風險調控專項資金。
2.建立“菜籃子”產品儲備制度。
完善重要“菜籃子”產品分級儲備制度,根據本地生產消費特點,建立完善豬肉、蔬菜等“菜籃子”產品儲備體系。完善生豬儲備制度,按照國家關于“主銷區省、直轄市及沿海大中城市每人每天消費2兩、不低于7天消費量”的標準,適時調整生豬活體儲備規模,落實儲備資金;加快建立蔬菜儲備制度,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城市蔬菜供給應急能力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及5~7天蔬菜儲備量的標準,根據本市消費需求和季節變化,實行在地儲備和實物儲備,以在地儲備為主、實物儲備為輔。落實儲備資金,制定配套政策,制定儲備管理辦法,選擇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承擔儲備任務,確保緊急情況下調得動、用得上。
3.發揮大型流通企業骨干作用。
鼓勵大型批發、零售企業發展農副產品訂單生產、合同產銷一體化經營,穩定供應鏈系統,提高生產、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在市場發生異常波動時,充分利用大型流通企業網絡發達、集散能力強的特點,及時組織貨源投放市場。倡導“菜籃子”流通企業和經營戶守法經營,履行社會責任,不囤積居奇,不哄抬價格,不缺斤少兩,做到誠信執業,有序競爭。積極引導大型超市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展生鮮蔬菜平價銷售等活動。
三、落實“菜籃子”工程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強化“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
“菜籃子”工程是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和任務。各級各部門要把“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認真落實“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菜籃子”工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承擔日常工作。各縣(市)、區要相應建立“菜籃子”工程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要加強績效考核,將確保“菜籃子”產品質量、市場價格基本穩定、產銷銜接順暢、市場主體行為規范、突發事件處置及時、風險控制迅速有力、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等納入各地“菜籃子”工程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引導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持續健康發展。
(二)進一步強化政策扶持
各級政府要將“菜籃子”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各縣(市)、區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認真制定“菜籃子”工程建設實施意見,明確建設目標,落實工作重點,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同時,要建立政府投資為引導、農民和企業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菜籃子”產品生產、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落實國家各項補貼政策,健全完善農業補貼辦法,穩定“菜籃子”產品生產。全面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用地征占補償水平,加強城市郊區現有菜地和養殖區域保護。嚴格執行規模化畜禽水產養殖用地管理政策,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規劃使用本集體建設用地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農貿市場、城市菜市場;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農貿市場、城市菜市場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項目用地征收或轉用報批確需使用計劃指標的,由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優先考慮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優先保障供應,落實批發市場用地按工業用地政策對待。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減免“菜籃子”產品流通環節稅費,對批發市場、畜禽水產養殖用水、用電等,執行價費優惠政策。
(三)進一步落實工作職責
將“菜籃子”工程建設納入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和市政府重點工作考核內容,加強督促檢查。發改部門負責“菜籃子”工程的發展計劃、重點項目的開發和扶持工作;規劃、國土、建設、環保部門負責抓好“菜籃子”工程項目的規劃選址、用地指標、環境評價、工程建設等工作;財政部門負責做好“菜籃子”工程實施的相關基金、經費、補貼的預算和劃撥工作;農委牽頭負責“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抓好畜禽防疫、檢疫和農產品的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確保主要農產品優質優產,切實提高菜地保有量和自給水平;商務部門牽頭抓好“菜籃子”工程辦公室日常工作,推進“菜籃子”流通體系建設,加強生豬定點屠宰管理工作;海洋與漁業部門負責抓好漁業生產、防疫和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做好水產品供應協調工作;交通運輸及公安部門負責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工商部門負責規范流通領域經營行為、農貿市場日常監管、放心消費等工作;質監部門負責食品加工企業質量安全、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創建、“菜籃子”品牌創建等工作;衛生部門負責“菜籃子”工程餐飲環節的衛生監管,確保食品安全;物價部門負責“菜籃子”價格監測預警,發布“菜籃子”價格信息,制定落實“菜籃子”流通環節價費優惠政策,對“菜籃子”價格進行監督檢查;城管部門負責牽頭取締菜市場周邊及城市主次干道未經許可存在的馬路菜市場,加強對城區農副產品流動攤點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