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11〕41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和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爭當江蘇“兩個率先”的排頭兵,市政府決定在全市范圍內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現就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的重大意義
“十一五”以來,我市認真貫徹實施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大力開展質量興市、質量興業、質量興企活動,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截止到2010年底,六縣(市)區100%通過質量興縣(市、區)驗收,進入全省第一方陣;擁有中國名牌27個,馳名商標9件,江蘇名牌187個,著名商標157件,列全省前三甲;成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組14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871項,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2%,專利授權量突破1.8萬件,居全省第三,省級企業研究院數量全省第一,實現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零的突破;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0.2%,出口商品檢驗合格率達99.8%,2000家企業通過質量體系認證,26家企業通過計量檢測體系確認;擁有省服務業質量獎10個,用戶滿意指數全面提升;獲“魯班獎”27項,年均創省級以上優質工程150項;創建國家生態縣(市)3個,獲國家環境模范城市稱號。質量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促進南通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市質量振興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南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在全國全省的地位相比,我市質量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推進質量工作的機制和配套措施還不夠健全;具有競爭優勢的規模化、高端化、品牌化企業還不多;一些企業的質量技術基礎工作還相對滯后;質量安全監管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在質量、品牌、科技、人才等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爭當江蘇“兩個率先”排頭兵的重大舉措;是增強全市經濟綜合實力,全面建設基本現代化的的迫切需要;是進一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保障,對實現全市“十二五”確定的“加快現代化、再創新輝煌”的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升產品、服務、工程和環境質量為重點,全力推進大質量工作機制,大力推動品牌、科技、質量、生態、和諧創新,提升我市質量總體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為我市實現“加快現代化,再創新輝煌”戰略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二)工作目標。到2015年,60%的縣(市)、區通過質量強市考核驗收;產品質量、工程質量、環境質量、服務質量全省領先。到2020年,100%的縣(市)、區通過質量強市考核驗收,爭創全國先進,整體質量狀況全國領先。
1.產品質量目標。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2015年達89%,2020年達91%,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全省領先,檢測公共平臺2015年建成國家級1~2個,省級5~7個,2020年檢測公共平臺數全省領先。主要工業產品采標率2015年達91%,2020年達93%,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數全省前三甲。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2015年為38%,2020年達45%,專利申請量、授權量保持全省前三,省級企業研究院數量全省第一,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15年5~10個,2020年達10~15個。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體系和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2015年達3000個,2020年達4000個。中國名牌、江蘇名牌保持全省前三甲,江蘇名牌產品2015年達250個,2020年達300個,中國馳名商標2015年達20件,2020年達30件,品牌經濟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份額2015年達35%,2020年達40%。
2.工程質量目標。竣工工程質量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一次驗收合格率達100%,力爭年均創建國優工程或“魯班獎”3個,省級優質工程160個,在全國地級市保持領先。高速公路、橋梁項目優良率2015年達到100%,國省干線公路項目優良率2015年達到97%、2020年達到98%,農村公路項目合格率和重點水運工程項目合格率2015年達到100%。水利單元工程質量合格率2015年達到100%,單元工程優良率2015年達到70%、2020年達到85%。
3.服務質量目標。制定地方服務標準2015年達到20項、2020年達到30項,在全省保持領先。省服務名牌企業2015年達到15家、2020年達到25家,省服務質量獎企業2015年達到12家、2020年達到15家。商貿、旅游、居民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及醫療、教育、體育等社會服務業的用戶滿意度逐年上升,2015年達到91%、2020年達到93%。
4.環境質量目標。創建全國生態縣,到2015年達到100%,全面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趨勢,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全省領先。到2015年建成10個國家級農業科技標準化示范區,2020年示范區達到20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2020年分別按五年計劃削減目標考核。地表水水質達標率2015年達到90%、2020年達到95%,城市大氣質量指數處于清潔至輕污染等級(I<1)的天數占全年比例2015年達到90%、2020年達到95%。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深入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形成大質量工作推進機制。
1.深入開展質量強縣(市、區)活動。提高質量強縣(市、區)活動的組織力和推動力,創新活動載體,搭建推進平臺,夯實質量強市的基礎。將質量強縣(市、區)、質量強鎮(鄉、街道)目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加大組織實施、績效考核力度,確保各項目標的實現。
2.深入開展質量強業活動。充分發揮開發區、產業園區和行業主管部門、商會(協會)的作用,積極開展創建“質量先導區”活動,調優產品結構,調精技術裝備,調強質量管理基礎,著力培育發展產業“地標”品牌,提高產業整體競爭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深入開展質量強企活動。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和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技術標準、計量檢測體系建設。鼓勵和促進企業將產品研發、專利轉化為產品技術標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扶持和帶動企業創名牌、建標準、超標桿,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二)大力實施以質取勝工程,夯實質量強市基石。
1.大力推進質量提升工程。以爭創“省長質量獎”、“市長質量獎”為載體,在農業、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全面推廣卓越績效管理、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通過建立卓越績效管理孵化基地,力爭到2015年擁有一批具有國內、省內行業領先的質量管理企業,一批“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一批精益管理的質量團隊。實施“11551工程”,即:創省質量獎10~15個、市長質量獎10~15個;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500個;質量工程師500人;精益管理知識培訓人數10000人次。
2.大力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按照國家和省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要求,建立企業質量檔案、質量信用等級指標體系和質量信用管理信息化系統,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質量信用制度,實行分級分類監管。加強質監、工商、稅務、公安、安監等部門以及銀行等單位的合作,加快整合企業誠信信息資源。到2015年名牌企業、許可產品企業、體系認證企業授信評價,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授信評價。
3.大力推進質量體系認證。積極推進企業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體系等認證工作,鼓勵企業開展節能、節水等產品認證,深入推進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和計量檢測體系確認工作,積極推進有機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的認證工作,消除產品進出口貿易壁壘,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推進質量管理、能源管理、環境保護、安全衛生等領域的認證工作,力爭年新增認證證書200張。
(三)積極實施品牌、標準和技術服務戰略,促進質量強市大提升。
1.積極實施自主品牌戰略。圍繞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大力培育制造業名牌,在生產服務業、生活服務業等領域著力培育服務業名牌;加大著名品牌帶動的力度,加強技術改造和政策扶持,引導生產要素向名牌企業集聚;加大品牌培育、保護、宣傳力度,提升名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開展境外商標和專利注冊,支持企業創國際化品牌,培育出口名牌,壯大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企業,把南通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之都”。積極爭創國優工程、“魯班獎”和“揚子杯”優質工程。圍繞地方產業發展規劃,建設全國、全省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3~5個,打造區域產業質量品牌。鼓勵走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態發展之路,率先建成國家生態城市,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積極實施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江蘇省技術標準戰略實施意見(2010~2020年)》。圍繞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業發展,以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為重點,推進農業、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和重大工程等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建立一批國家、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參與制修訂國際和國家標準,每年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的產品數量不少于250個;推動企業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專利及時轉化為標準。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產學研合作,推進科技孵化器建設。到2015年,國際和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或工作組20個以上,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00項以上;建立健全對國外技術標準的風險預警和應對機制,有效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
3.積極實施公共研發和技術服務戰略。鼓勵大企業在國家重大自主創新計劃中勇擔重任,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積極爭取國內外著名大學、科研院所和跨國公司在南通設立技術中心和設計中心。積極推動服務新興產業、重點產業發展的船舶制造與鋼結構、電機風機等國家級、省級質檢中建設心,加快省級大容量計量檢測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國家、省級檢測機構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產業集聚園區或開發區設立專業實驗室和檢測站,打造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積極創建國家級標準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產業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提供標準技術支撐。積極構建咨詢服務平臺,為企業質量管理、技術標準、計量檢測等提供能力提升支撐。到2015年,在優勢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建立國家級質檢中心2個以上,在產業集聚園區建立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5個以上。
(四)切實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質量強市新跨越。
1.切實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堅持從源頭抓質量,綜合運用生產許可、認證認可、注冊備案等手段,對涉及健康安全的產品嚴把市場準入關;督促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原料進廠、生產過程控制、產品出廠檢驗等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建立完善農產品及食品良好生產規范、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及產品可追溯制度。加強對重要產品監督管理,加大監督抽查力度,提高重點產品合格率,加大各級政府,提升食品、農產品、藥品等產品的監督檢驗和應急技術保障能力。不斷完善特種設備安全責任體系、應急反應和安全評價體系,全面提高應對特種設備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完善打假責任制度、獎勵舉報制度和專項檢查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嚴格實行質量追溯、產品召回和責任追究制度,形成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負主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行業協會和群眾廣泛參與的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機制。
2.切實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全面實施工程項目法人質量終身制,嚴格執行工程監理制度。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加強安全生產許可管理,工程項目施工許可證發放率達100%、工程項目竣工驗收備案率達100%,一次驗收合格率達100%。大力推進建設工法開發和應用,引導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創建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加大對工程監理、施工現場管理等監管力度,督促施工和監理單位把質量安全保障措施落到實處。
3.切實加強環境質量監管。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實施綠化工程,加強江河、水庫水源水質保護,加大水、空氣、聲音、生物、海洋、輻射等環境質量治理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開展環境質量專項整治。建立健全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管、環境質量事件應急處置等機制,完善污水集中處理和垃圾填埋處理設施,加強重大污染源控制,加強工業廢氣和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推進清潔生產,深入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結構減排。
4.切實加強服務質量監管。制定和完善旅游、商貿、交通、電信、醫療衛生、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房地產等服務行業質量標準和體系;建立用戶調查、滿意度分析、調查結果應用等制度,引導各個行業和廣大企業運用用戶滿意度調查的方法,開展質量分析、評估和改進活動;鼓勵和支持著名服務企業以名牌(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為紐帶,進行加盟、連鎖、兼并、重組,培育發展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服務名牌大型企業(集團);推進先進的服務質量管理方法,積極爭創省、市質量獎,發揮示范標桿效應,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組織協調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南通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組織實施、指導推進、檢查考核等工作。建立質量強市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質量活動。各地、各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落實好牽頭部門(處科室),做好本地區、本部門的質量工作。
(二)強化責任落實。各級政府對本地區質量工作負總責,要將質量強縣(市、區)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質量強縣(市、區)年度計劃并認真實施。各相關部門、開發區(產業園區)要各司其職,牽頭制定行業(產業)質量振興工作計劃,組織開展質量強鎮、質量強業活動。企業要認真落實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積極開展質量強企活動,提升企業質量競爭力。
(三)強化質量宣傳。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大力宣傳質量強市工作的重大活動、工作成效和先進典型,引導全社會積極投入質量強市建設中來。建立健全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規章制度,不斷完善法制監督工作新機制,嚴格依法行政。每年組織質量強市專題活動,廣泛開展“3·15”、安全月、世界計量日、質量月、世界標準化日、世界環境保護日等主題活動,扎實開展質量普法教育,不斷增強全社會的質量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質量強市工作的良好環境。
(四)強化人才建設。積極開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監管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合力培養緊缺的質量人才。推進企業與質量研究機構、高校建立質量技術課題合作,聘請質量專家為企業首席顧問。加大質量研究經費的投入,加強企業經營管理者、質量工程師、環境檢測師、工程監理師、首席質量官等培訓,不斷提高質量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加強政策扶持。運用財政、金融、技術改造、科技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質量強市的政策扶持和支撐體系。建立穩定的質量工作投入機制,各級財政逐年增加名牌品牌建設、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標準體系建設、節能減排、科技等專項經費投入。完善質量獎勵政策,對獲得國、省、市質量獎,市級及以上名牌品牌產品,質量體系認證及采標、參與標準制修訂等的企業,由各級財政給予扶持。制定實施名牌品牌產品生產企業扶持措施,在政府采購招標中給予優先政策,在技術改造和引進、科研立項等方面予以優先扶持,在質量管理、企業年檢、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優先服務,在出口方面優先開辟“綠色通道”。
(六)建立考評體系。加快制定質量強市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指標,將“質量強市”工作目標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健全質量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由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按年度組織實施考核,并定期向全市通報。各地、各部門要加強本地區、本部門質量工作的組織實施和檢查考核,確保質量強市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