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現將《南通市紡織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2009~2011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南通市紡織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2009~2011年)
我市紡織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是全國著名的紡織之鄉。紡織產業作為我市最大的傳統支柱產業,產業基礎十分雄厚,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精良的生產設備,很多產品的加工工藝處于全國先進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我市紡織產業發生了深刻變化,產業重組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產業分工和國際合作進入了較高層次,全市紡織產業已跨入新的發展階段。為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構筑新格局、再上新臺階,引導我市紡織產業優化升級,形成“兩千億級”產業規模,著力推進“五大板塊”轉型工程,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發展現狀
(一)行業概況。
2008年,全市紡織服裝行業共有規模企業2248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352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比重26.57%。完成出口交貨值和占全市比重均位居全市各行業首位。全行業年末從業人數28.7萬人,占全市工業職工總數四成以上,為全市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民生”產業。
1.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南通既是全國的紡織大市,也是全國的服裝大市,棉紡織和服裝是南通紡織產業的兩大比較優勢。2008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占全省比重17.6%,占全國比重為4.06%。其中,2008年,南通紡織業、服裝業占全省比重分別為20.3%、18.9%,均為全省第二位,紡織大市和服裝大市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2.出口總額逐年提高。近年來,我市紡織產業出口持續保持高速增長,2007年,完成出口交貨值403.4億元;2008年稍有下降,完成出口交貨值398.3億元,占全市比重33.91%,行業外向度30.3%。其中,服裝業外向度高達57.5%,已成為我市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紡織出口產品結構已由粗加工產品向服裝等終端產品逐步轉變,終端市場從以亞洲為主積極向歐、美拓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外貿市場格局。
3.結構調整逐步見效。我市紡織企業單體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在全市規模企業中,總量超10億元的紡織企業(集團)有6家,全市紡織產業前十強企業實現現價產值177.1億元,同比增長10.93%,行業集中度達15.05%。實現利潤13.3億元,同比增長17.8%,占全行業利潤總額比重為17%。
4.品牌建設成效明顯。近年,全市紡織行業的品牌建設取得了明顯突破,至2008年,江蘇鑫緣繭絲綢集團等4家企業7個產品獲得了中國名牌,江蘇凱盛家紡等3家企業3個產品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江蘇大生集團等22家企業的產品獲得了國家免檢稱號。
(二)存在問題。
1.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全市紡織行業基本以外貿貼牌加工為主,自主品牌偏少,高端設備占比不高,高附加值產品不多,研發與高級經營型人才匱乏,研究機構的設立基本空白。全市三分之一的企業沒有產品研發部門,四分之一的企業沒有通過任何認證,與高校、科研機構保持緊密合作關系的企業不足10%。2008年,全市紡織產業的銷售利稅率僅為9.08%,低于全市平均0.2個百分點,其中,利潤率5.78%,低于全市平均0.2個百分點。
2.產業配套能力不強。我市紡織產業加工能力突出,前道紡織品和后道服裝、家用紡織品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生產能力較強,而中間的面料印染后整理環節的水平相對薄弱,整個產業鏈呈現“啞鈴”狀,產業內部配套能力不強。
3.企業規模總體偏小。2008年,全市紡織企業戶均銷售規模為6015萬元/戶,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700萬元/戶,單體規模偏小。由于紡織產業的進入門檻較低,部分企業技術裝備陳舊,工藝技術落后,家庭作坊式工廠大量存在。
(三)發展環境。
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和國外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影響,全市紡織產業經濟運行環境日趨嚴峻,行業發展處于有史以來最艱難的時期。
1.出口需求下降,外銷形勢嚴峻。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消費明顯下降,加之周邊國家大力扶持紡織出口,低端產品定單轉移增多,對我市紡織品出口造成較大影響,外銷形勢嚴峻。
2.資金嚴重短缺,融資難度加大。目前,企業“資金缺、融資難”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紡織產業被部分商業銀行納入“高風險行業”,貸款非常困難,盡管2008年下半年國家貨幣政策由緊縮轉為適度寬松,但中小企業融資依然困難,部分有技術、有市場的企業因被迫附加了“歧視性”條款,貸款難問題依然突出。
3.成本剛性上升,面臨挑戰增多。近年來,我市職工薪酬年均遞增在10%以上,加上市區普遍繳納“五保一金”,導致和周邊地區相比,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不明顯。同時,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預期下降的影響下,國內的服裝消費依然疲軟,國、內外市場環境短期內難以顯著改善,企業生產、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4.機遇挑戰并存,內部分化明顯。面臨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我市紡織服裝行業內部企業急劇分化,部分中小企業由于產品老化,附加值低,面對金融危機沖擊辦法不多,甚至束手無策,被迫退出市場,而江蘇聯發集團、羅萊公司、海門百花集團等部分企業搶抓機遇,加大新品開發,企業發展平穩,甚至好于以往,預計我市紡織行業今后3-4年內部分化將更趨明顯。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為動力,以品牌服裝與高附加值紡織品為龍頭,形成專業化分工程度高,社會化配套能力強,區域間產業鏈相互協調配套,加快推進全市紡織行業優化升級。
(二)主要目標。
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增強紡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培育大企業為抓手,鼓勵兼并重組,完善產業鏈,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科技和品牌對行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我市紡織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用3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創新能力強、產品結構優、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集聚效應顯著、擁有核心競爭優勢和較完整產業鏈的紡織產業基地。2011年,紡織服裝產業銷售總量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14%左右,占全市工業總量比重25%,培育形成色織面料、繭絲綢、家用紡織品、服裝、棉紡織等特色鮮明、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板塊集群,紡織產業前十強企業行業集中度在2008年的基礎上提高1-2個百分點。至2011年,新增2個中國名牌、1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國家免檢稱號,新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各1個,力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發中心取得新突破。
三、重點任務
我市紡織產業優化升級要圍繞“優、精、大、專、強” 的目標,以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實施“五大板塊”轉型工程,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實現由紡織大市向紡織強市的轉變。
1.做優色織面料業。積極開發和采用抗皺防縮、防霉、抗靜電、阻燃、仿真、多種纖維復合染整等特種印染后整理新技術,提高服裝面料的質量和檔次。注重軟技術的配套引進,提高天然纖維后整理技術、化纖仿真技術、多種纖維復合染整技術、功能性后整理技術水平,提高天然纖維抗皺免燙、純棉超柔軟、舒適性針織物等各類面料的后整理水平。以江蘇聯發集團為龍頭,調整加快實施市區城西印染企業搬遷改造,積極推進觀音山-先鋒色織生態產業園建設,積極發揮省面料研究中心在通的優勢,加強合作,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發平臺,開發高附加值面料替代進口。2011年,規模以上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成為全國色織產品研發先導區,總量占全國比重10%左右。
2.做精繭絲綢業。以高檔絲綢制成品為龍頭,以面料開發為突破口,提高絲綢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檔真絲、仿真兩大系列產品。大力發展改性真絲、膨體彈力真絲和新型復合絲,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開發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紡絲產品、各類絹絲混紡絲和花色絲等。開拓非絲纖維在絲綢產品上的應用,發展棉、毛、化纖與真絲交絡、交織、復合、包纏、混紡的新型高檔絲綢面料。不斷提高和優化桑、蠶品種,穩定桑蠶生產和繭絲市場,推進桑、蠶、絲、綢生產的農、工聯合、聯動、相互扶持的生產經營方式,建設產業配套完整的市場體系。
以江蘇鑫緣集團為龍頭,加大高檔真絲、新型共混紡產品開發力度,形成栽桑養蠶、鮮繭收烘、織綢與服裝加工、生物制品開發的一條龍產業化經營模式。2011年,規模以上銷售收入超過80億元,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全國領先的發展格局。
3.做大家用紡織品業。進一步提升家用紡織品的設計水平和能力,構建家用紡織品研發平臺,開發生產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文化底蘊的高品質配套化家紡產品,打造新文化思維、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集合于一體的具有品牌的拳頭產品。
以羅萊家居公司、凱盛家紡公司、紫羅蘭家紡、金太陽等一批骨干企業為支撐,加快三星、川港市場的協調發展,開發品牌化高檔產品,形成梯次發展格局,提升家紡產業鏈,做大家用紡織品業。2011年,規模以上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全部家紡產業實現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
4.做專服裝時裝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品牌經濟比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紡織服裝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開發與推廣中心,采用服裝面料自動監測評價系統、自動裁剪機、電腦平縫機、服裝虛擬圖形系統、電腦控制多種形式的掛傳輸系統、立體整燙機、產品自動立體倉儲系統、產品配送中心等先進服裝加工設備和技術,引進和培育中高端設計人才,提高服裝設計開發水平,擴大新型高檔品牌服裝生產比重,加大出口比例,爭創國際知名品牌。發揮“中服研發基地”作用,強化創牌平臺建設,采用新原料、新技術發展針織服裝新產品。
以江蘇三友集團、江蘇金飛達等一批骨干企業為支撐,著力加大內銷市場拓展,廣泛開展創牌活動,放大專業女裝特色,開發系列高檔產品,擴大配套輔料產銷空間。2011年,規模以上銷售收入超過470億元,基本實現由出口加工型向“內外銷并舉、自主品牌為主型”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總量繼續保持全國和全省領先。
5.做強棉紡織業。擴大應用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發展緊密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和推廣粗細聯、細絡聯等先進紡織自動化工藝流程,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紗、高檔防羽布、高檔抗皺免燙面料等系列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開發高檔混紡紗、多種纖維混紡面料、交織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合理配置資源,開發各種產業和裝飾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進一步拓展紡織面料的使用領域。
加快實施棉紡“三無一精”技術改造,加快大生工業園區和冠達紡織市場建設,穩步推動紡織企業退城進郊;用三年左右,“三無一精”的占比高出全國規劃目標5個百分點左右,以江蘇大生集團、南通永安紡織、江蘇華強紡織等一批骨干企業為支撐,推動為本地最終產品做好服務,成為優質原料的供給者。2011年,規模以上銷售收入超過700億元。
四、對策措施
1.強化產業引導,加快推進轉型升級。(1)加大對產業發展的優化引導,定期公布全市重點推薦的紡織服裝品牌和扶持的企業名單,擴大地產品知名度和本地市場占有率。利用港洽會等有利時機,會同質檢、協會等部門籌辦中國國際家紡設計大賽等系列宣傳推廣活動。(2)加強對企業發展的分類指導,依托南通市紡織工業協會、服裝商會、家紡商會等專業組織,選擇50余家發展快、總量大、社會影響大、貢獻突出的重點企業,建立“全市紡織產業升級轉型扶持后備庫”,會同稅務、質檢、工商、勞動、金融、海關、商檢等部門與企業專題對接,一企一策,加大政策扶持,扶持企業度過當前難關。扶持行業內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兼顧行業協調發展,著力解決土地、勞動力要素瓶頸問題。(3)加快產業集聚提升。結合南通產業特色,明確板塊發展方向與目標定位,加強家紡、色織、絲綢等特色產業集群的整合與規范提升。強勢推動三星川港國際家紡市場的協同發展,加快觀音山先鋒色織板塊整合,在保留競爭動力前提下,快速做大特色產業集群規模。
2.加強自主創新,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著力做好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工作,在原有系列扶持政策基礎上,加大對紡織產業傾斜。(1)鼓勵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技術改造,加快產業升級,建立退出機制,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進科研成果產業轉化,鼓勵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技術,合理空間布局規劃,積極推動產業整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注重引進技術人才的同時更注重引進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每年選派一定研發和經營人員外出培訓。(2)以市級名牌為基礎、省級名牌為支撐,擴大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免檢產品,重點突破中國世界名牌。鼓勵引進知名品牌,加大實施行業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注重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終端消費品營銷模式,打響南通“中國家紡之都”等區域產業品牌。(3)加快實施技術和產品標準國際化戰略。盡快出臺推進實施技術標準戰略(TBT)計劃,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建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技術法規和標準的信息平臺建設,構建運轉高效的WTO/TBT通報評議機制,提升我市產品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
3.加強政策扶持,構建多層次融資體系。國家和省、市加大對紡織服裝企業的專項財政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1)設立技術改造專項扶持資金,對紡織行業重點企業技術改造繼續給予財政貼息扶持,鼓勵引導企業抓住機遇,引進先進設備,迅速提高生產、管理技術水平。(2)加大引進技術扶持,充分利用國際紡織產業資本轉移和國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機遇,通過合資、聯營、并購的方式,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究的投入。(3)鼓勵企業走出去,引導企業搶抓金融危機資產價格低廉的大好時機,加大兼并重組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提升產業層次。(4)加快建設多層次融資體系。針對紡織服裝企業規模偏小的現狀,加快建立和健全全市中小企業地方擔保體系,簡化信貸流程,放寬信貸風險容忍程度,結合紡織品的生產工藝流程,大力創新中小企業貿易融資和信貸產品,進一步提高對紡織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覆蓋率。面對復雜的匯率市場,結合紡織品出口特點,創新企業結算方式,最大限度規避匯率風險。拓展完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現有資本市場建設,加快企業上市培育,形成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規模梯度。
4.加快協會建設,發揮行業自律功能。加強行業經濟運行動態跟蹤、分析和預警機制作用,全力為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服務。(1)以市場為前提,強勢推動行業協會建設。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充分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加大政策傾斜,營造協會發展的寬松環境,實實在在地發揮協會的橋梁溝通和自律約束機制。(2)以自律為基礎,加大市場秩序自我維護。牽頭組建行業聯盟,進行市場價格自我協調,將價格形成機制和行業自律機制制度化、規范化,通過自我監督促進公平競爭。建立行業雇員誠信機制,形成良好的勞動力雇傭秩序,制止惡意挖人等不當競爭行為。(3)以服務為重點,加快協會成員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協會服務水平,盡快建立全市紡織產業數據庫,充分發揮行業調研、規劃、統計、信息發布等相關職能,加快國家級和省級紡織品檢測中心等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組織行業專題講座與培訓,交流地區內外和行業內外的先進經驗,幫助企業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引導行業內的廣大中小企業快速提升成長。
附件:1.關鍵技術
2.2008年紡織服裝行業銷售骨干企業
3.重點項目
附件1:
關 鍵 技 術
一、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細旦等高附加值長絲加工技術
二、生物質纖維及多功能、復合型差別化纖維應用技術
三、高支精梳紗、多種纖維混紡、交織、面料后整理技術
四、高彈性、高膨體性和柔軟性的全真絲差別化新材料技術
五、紡織印染廢水處理回用新工藝技術
六、絲綢后整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