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現將《南通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2009~2011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南通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2009~2011年)
石油和化學工業具有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影響面廣等特點,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關系到國家安全與國民經濟命脈。我市化工產業起步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成長于七十年代。改革開放30年來,憑借瀕江臨海的區位優勢,南通化工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十五”期末,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15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11.02%,占全省化工產業總量6%;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683.86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13.54%,占全省化工產業總量9.44%,在工業經濟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促進我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千億級”產業板塊,實施“前延后伸”拓展工程,特制訂本規劃綱要。
一、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現狀。
化工產業在南通的資源稟賦條件十分優越,正逐步形成以高效低毒低殘留廣譜安全新農藥新劑型系列、化工基礎原料、精細化學品及“三藥”中間體、化工新材料、醫藥及生物化工等為重點的產品產業鏈。
1.產業規模逐漸擴大。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化工生產企業543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83.86億元,同比增長31.96%,利稅73.14億元,利潤51.66億元,完成出口交貨值150.7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在全市工業經濟總量中的占比不斷放大,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52個百分點。全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品中,擁有國家馳名商標2個,國家名牌產品1個,省著名商標17個,省名牌產品21個。
2.產業布局不斷集聚。我市共有7個化工集中區,分別是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啟東濱江精細化工園、海安縣精細化工園、如皋港開發區化工專業園區、如東縣洋口化工工業園、海門青龍化工集中區和海門市靈甸工業集中區。通過多年努力,南通化工行業涌現了一批產業有特色、國內有地位、發展有后勁的企業集群,并逐步向園區集聚。據統計,當前化工園區內企業數已達到291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化工生產企業的53.6 %,超過總數的一半。
3.產業特色更加鮮明。(1)新型合成材料穩步發展。擁有三大合成材料的典型產品和產業集群,如丁苯橡膠、聚甲醛、聚偏氯乙烯、PBT等,以及高吸水性樹脂、高品質工程塑料、有機硅等一批產品,這些產品在同行業中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新型化纖材料、新型煙用過濾材料及超微濾膜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已具有較大的產業規模,成為國內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共聚甲醛項目單線生產規模全球同行業領先。
(2)農藥系列產品獨具特色。全市生產農藥品種76個,其中,除草劑29個,殺蟲劑28個,殺菌劑16個,此外,還有殺螺劑、殺螨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各1個。2008年全市農藥企業折百農藥原藥生產量為9.56萬噸。南通農藥產量和銷售占全國的10%,江蘇省的40%,已成為全國農藥的重要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有全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聯合國南通農藥劑型開發中心和江蘇省農藥新劑型及新助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品牌建設上,有中國名牌“江山牌”除草劑(草甘膦),中國馳名商標“江山”,省著名商標“快達”、“寶靈”、“好收成”等。
(3)醫藥產業蓬勃興起。我市醫藥產業涉足領域較寬,主要門類有化學藥制劑、原料藥、中成藥、生物醫藥、海洋藥物、醫療機械和藥品包裝等,主要品種多達200多個,拳頭產品有季德勝蛇藥片、王氏保赤丸、金蕎麥片、正柴胡飲顆粒、槐耳膠產品、蓋天力鈣片、白加黑、小白糖漿和第六要素生物醫藥保健品等,基本形成了門類較齊全、產業有特色、國內有地位、發展有后勁的產業群體。
(4)精細化工國內領先。南通是國內外雙乙烯酮下游產品的重要供應基地;食品添加劑山梨酸、山梨酸鉀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世界前列;擁有亞洲最大二苯胺生產基地;在國內最早從事甲殼素及其衍生產品的研制生產;醫藥中間體7-ADCA是國家重點新產品,苯甲醛、5,5-二甲基海因、氯代環己烷是省高新技術產品,產銷量及規模均在全球同類產品中領先。
(二)存在問題。
一是整體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化工產業仍然存在企業規模小、聚集度低等問題。據統計,2008年我市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共274家,占全市化工生產企業的33.5%。這類企業規模小、人員少,設備裝置簡陋、生產工藝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能源消耗大、治污不到位,產品技術含量低,且低水平重復產品較多,競爭力不強。
二是產業鏈條不長。由于我市石化產業發展受限以及產業集聚度不高、產品關聯度不強等原因,化工產品產業鏈條在上下游延伸方面存在“短腿”。我市化工生產所需烯烴、芳香烴、有機酸、醇系列等重要有機化工基礎原料,主要依賴國內外購進,成為制約我市化工產業發展的瓶頸。同時我市化工產業的發展過于粗放,產品結構也不合理,缺乏高、精、細產品,位居化工業高端的精細化工產品卻發展緩慢,技術落后。
三是創新能力較弱。我市專業的化工研發機構不多,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能力和動力不足,尤其缺少自主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對產品合成、工藝研究較多,而相應的工程開發、裝備研究及污染處理技術研究較少,應用和市場開發研究更顯薄弱,具有自己特色的系列化工產品較少。
四是比較優勢發揮不足。石化產業發展對環境條件要求很高,南通獨特的臨海條件和海水、空氣具備的凈化能力,有利于減輕石化產業發展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上瀕江臨海的港口優勢,南通發展大石化有諸多有利條件。但由于大型石化項目直接涉及到國家的生產力布局,現階段國家對石化源頭大型項目的準入,有著較為嚴格的管理要求,準入的門檻較高。如果不進入國家規劃范圍,難以通過審批核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南通建設大石化的區位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發展環境。
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和國內外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影響,化工產業經濟運行環境不斷惡化,產業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石化產業振興調整規劃》,對于深受金融危機影響、行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的化工行業來說,兼具提振當前和把握未來的雙重意義。與此同時,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對我市化工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機遇也是顯而易見的。總體分析:金融危機不會對我市化工產業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受能源稀缺性及地緣、市場和政治等因素影響,預計化工產品價格將會在油價和成本支撐下有所回升,這將為我市化工產業進行新一輪的結構調整帶來新的機遇。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依托瀕江臨海好區位,搶抓橋港時代新機遇,圍繞“兩高兩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堅持“四個發展”(集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實施“前延后伸”拓展工程,積極推進大型煉化工程等沿海重大項目建設,通過石化產品的應用延伸和深度開發,與沿江精細化工產業形成上下游一體化、優勢互補的產業群,將南通早日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
(二)主要目標。
2011年,全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完成銷售收入1000億元,年均增長13.5%;利潤80億元,年均增長16%;出口交貨值235億元,年均增長16%。培育3家超50億、5家超20億、競爭力較強的企業集團。力爭到2011年創中國馳名商標或國家名牌產品2個、省著名商標7個、省名牌產品10個。
三、重點任務
按照“一體化、園區化、特色化和綠色化”的原則,構建上下游產業配套、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結構合理的產業格局。著力進行產業加工鏈條的向下延伸、循環經濟體系構建和新產品開發,培育為主導產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集群,使化工產業成為南通最具有區域優勢和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之一。具體強化“1234”工作導向,即建設一個基地、爭取兩大項目、提升三個比重、打造四大產業鏈。
(一)建設一個基地。
我國現已建成了14個千萬噸級煉油、3個百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沿海主要分布在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泉州等城市。南通位于江海交匯處,擁有發展石油和化工產業必須的各種資源,隨著蘇通大橋的建成和江海港口的開發建設,要積極發展石油儲存、轉運、加工及下游化工、新材料產業,把南通建設成國內重要的石油和化工基地。
(二)爭取兩大項目。
把“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兩大項目作為重點工作目標,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省的支持,抓住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爭取洋口港石化產業發展規劃列入國家“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建成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不但對延伸下游產業鏈,促進生物醫藥、特種功能高分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產業的發展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還可以拉動我市現有的紡織化纖、新材料、電子信息、醫藥及生物技術、汽車等一系列下游產業,對南通經濟地位具有長期的提升作用。
(三)提升三個比重。
通過三年的努力,全面提升化工產業在三個方面的比重。一是億元以上化工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數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新增50家以上億元企業);二是化工園區內規模企業數占全市化工規模企業比重提高20個百分點(100家以上新建或搬遷企業進園進區);三是化工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占化工行業銷售收入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
(四)打造四大產業鏈。
1.新型合成材料。在發展現有的化學合成新材料生產基礎上,努力開發“專用性、替代性、功能性、特殊性”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如改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種化纖材料等;高性能復合材料、高性能離子交換樹脂、膜材料和感光材料;重點推進6萬噸/年PBT樹脂、2萬噸/年特種有機硅、18萬噸/年丁苯橡膠等項目的建設。
2.高效廣譜低毒低殘留新農藥、新劑型。大力開發生產高效、低毒、低殘留、安全、經濟、使用方便的烯啶蟲胺等農藥新品種,保持有機膦類、磺酰脲類、酰胺類等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充分利用光氣資源開發新農藥,形成15萬噸原藥產量。積極開發生產農藥水劑、水乳劑等新劑型和農藥新助劑。
3.醫藥及生物化工領域。引進國際上先進的醫藥企業管理和藥物制劑技術,籌建藥物制劑的國際CGMP生產基地,開發處方藥物的國際市場,填補國內處方藥物制劑進入歐洲市場的空白;籌建藥物制劑的科研中心,開發各類國際先進的固體口服制劑,集研究、開發、生產、市場為一體,重點開發治療常見病的控釋藥物制劑,兒童用藥及快速崩解制劑;擴大傳統中藥藥物制劑的市場及臨床運用,其中包括金蕎麥片、王氏保赤丸、正柴胡飲顆粒、季德勝蛇藥片、槐耳顆粒;在增強中成藥的研究、提取工藝、開發的基礎上,研究、開發、生產進入歐洲市場的營養口服制劑及食品添加劑;推進生物殺菌劑、生物除草劑、醫用和農牧用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與試劑盒、基因工程藥物和發酵法生產的高新材料以及小核酸藥物、核苷酸等生物制藥項目的產業化。
4.高端精細化學品。專用和特種精細化學品:新型紡織助劑系列產品;蛋白飼料系列產品;吡啶系列產品;甲醛系列下游產業鏈;醋酸系列產品;高檔染料系列產品、各種功能性染料系列產品;各類高檔船用涂料系列產品;日用、造紙、油田、皮革等系列化學品。食品、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要繼續提高山梨酸及其衍生產品技術水平,擴大規模經濟,確保全國第一的位置。開發新型甜味劑,功能食品添加劑N—乙酰氨基葡萄糖甲縮醛等系列產品;飼料添加劑要進一步拓寬脫氫醋酸、脫氫醋酸鈉、甘氨酸產品進入歐美市場;丙酸、蛋氨酸新型飼料添加劑。醫藥中間體:重點推進亞胺培南、阿托伐他汀鈣、氯尿嘧啶等醫藥產品及其中間體和衍生物,以及頭孢類抗生素中間體7-ADCA、GCLE(7-苯乙酰胺基-3-氯甲基頭孢烷酸對甲氧卞酯)等產品的研制、開發和生產。
四、對策措施
(一)加強行業發展指導。加強對全市各地企業集中、產品集聚、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劃引導。具體落實在制訂行業發展意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創建區域產業區域品牌、發布行業信息網站、培育行業示范龍頭企業等方面工作。及時分析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進一步明確相關產業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措施,引領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實現粗放型生產方式向資源節約型方式轉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對當前經濟形勢和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指導企業如何應對,幫助企業提振產業信心,引導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為南通化工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二)加大招商選資力度。要加強與國家五大石化集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國際集團、中國化工集團)的合作與溝通,共同挖掘可發展的招商項目。目前,洋口港啟動項目LNG已由中石油承擔,加之中石油主要生產基地在黃河以北,因此應加強對中石油的招商,全面推進相關項目建設。同時,把握國際化工產業轉移和國內化工產業布局調整的機遇,瞄準世界500強企業、中資大企業和民資100強企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有針對性地組織定向招商,更多地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和基地型、龍頭型大項目。推動我市優強企業與世界一流的企業進行戰略性、整體性、長期性、實質性的合作。
(三)優化調整園區布局。為了確保我市化工行業快速有序的發展,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加快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引導和規范企業逐步向沿海沿江園區集聚,沿海大力發展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產業鏈;沿江強勢發展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農藥、醫藥等系列產品。力爭到2011年沿江沿海化工園區化工銷售收入突破700億元,占全市化工銷售收入70%左右。主要分布為:開發區化工園區以新型合成材料、農藥、新醫藥、特色精細化學品為主;如東縣洋口化工工業園以石油化工及其配套產業、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為主;如皋港開發區化工專業園區以成品油倉儲物流、精細化工為主;啟東濱江精細化工園:生物醫藥(海洋醫藥)、精細化工為主;海安縣精細化工園:基礎化學原料制造、醫藥為主;海門市臨江新區(海門青龍化工集中區、海門市靈甸工業集中區):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主。
(四)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充分釋放我市科教資源優勢,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高度重視創新體系構建,突出公共服務平臺的打造,充分發揮本地高校和研究單位的作用,全面支撐我市化工及新材料產業的躍升式發展。建設多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外商投資研究開發機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高技術重點實驗室。企業要重視利用外腦,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與國內重點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機制靈活、形式多樣的科技合作體制。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特別是企業家隊伍建設,努力建設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為加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追趕跨越、全面起跳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以市級品牌為基礎、省級品牌為支撐,重點突破中國馳名商標、免檢產品、中國名牌以及中國世界名牌。鼓勵引進知名品牌,加大實施行業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注重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對名牌產品、專利產品、采用國際標準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產品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五)強化政策扶持措施。出臺扶持中小企業、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等政策性文件,引導企業適應市場需求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強分類指導,搶抓新的重大機遇,為全市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加大對企業研發經費支持和扶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在企業用電、用工、運輸成本等補貼,技術研發費用抵扣、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方面充分運用各項優惠政策。推進銀企合作,加大對化工企業的信貸支持。
(六)狠抓安全環保工作。進一步加大化工企業整治力度,集中整頓、關閉各類違法違規化工生產企業,堅決淘汰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安全隱患大、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有效控制和治理污染,全面達到環保標準;認真落實安全措施,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全面消除事故隱患;優化產品、產業結構,全面提升化工企業環保、安全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突出化工行業和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降耗,加快實施燃煤工業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變頻調速等重點節能工程。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推進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培育一批示范企業、園區,實施一批示范項目。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實施高水平清潔生產改造方案。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不斷提高化工生產企業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附件:1.關鍵技術
2.2008年石化及化工新材料行業銷售骨干企業
3.重點項目
附件1:
關 鍵 技 術
一、化工新材料。重點推廣應用高性能復合材料、膜材料、感光材料、離子交換樹脂技術,功能性聚合物和通用塑料改性技術,有機硅、碳纖維及延伸產品的研究應用技術等。
二、新型農藥。重點推廣應用低毒、高效、低殘留、廣譜新型農藥技術,定向合成技術,農藥制劑低溶劑化、水基化、緩釋化技術等。
三、生物醫藥化工。重點推廣應用現代生物發酵技術,中藥分離純化技術,藥物緩、控、速釋制劑技術,抗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制備技術,基因工程藥物制劑技術等。
四、精細化工。重點推廣應用功能性表面活性劑技術,高檔功能性顏料、染料系列產品技術,脂肪酸系列衍生產品技術,山梨酸鉀及其衍生產品等功能食品添加劑系列產品技術,新型醫藥中間體產品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