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錄音整理)
一、前三年市區財源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區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共同努力,扎扎實實推進財源建設各項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概括起來,一是進一步調整理順了市區財政體制。明確了市、區兩級加強經濟財政建設的主體地位和責任意識,市、區兩級發展經濟的內在動力顯著增強,促進企業發展的合力進一步形成。二是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政策的扶持引導作用。確定首批32家企業列入市區財源建設培育范圍,包括18家大企業(集團)及14家高新技術企業。三年來,市政府對32家企業中上交稅收增長較快的企業共獎勵4010萬元,其中:獎勵個人(企業經營層)1741萬元;對市、區18個大企業(集團)實行綜合基金定額征收,三年共減征綜合基金4500萬元;三年直接安排18家大企業(集團)各類扶持資金8914.87萬元;同時,研究出臺并不斷完善扶持企業發展的四大財政政策體系,包括: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支持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支持科技進步、人才引進的財政政策,支持金融、擔保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等。三是市區兩級服務財源建設的主動意識顯著增強。市政府成立大企業工作辦公室,為大企業(集團)提供專門服務;建立了財源建設專題業務會制度,研究扶持企業發展財政政策等問題;建立了重大企業會辦制度。崇川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著力培植后續稅源;港閘區立足船舶修造配套、機械制造、化工醫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集聚;開發區努力實現三年“二次創業”;等等。四是部分列入扶持的大企業(集團)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增長較快。2005-2007年,列入首批財源建設扶持范圍的18家大企業(集團)中,上交地方稅收三年年均增幅超50%的有4家,分別是寶鋼南通鋼鐵公司、南亞(南通)集團、申華化工和南通江山農化;增幅在30%至40%的有2家,分別是南通中遠川崎和南通燃料有限公司。14家高新技術企業上交地方稅收三年年均增長32%,增幅超80%的有2家,分別是南通江東碳素和中天科技公司;增幅在30%至50%的有4家,分別是江蘇狼山鋼繩公司、南通三九焊接公司、南通航海機械公司、南通金通靈風機公司。這10多家大企業,五年間增加了將近120億元的銷售收入和產值,要很好的表揚和表彰。按照這個形勢,估計再用2-3年,市區可以培育出一批銷售收入100億元的企業。國家開發區要做更大的貢獻,其他兩個區也都要努力,向擁有100億元的企業邁進。有這些企業的支撐,市區就會繁榮興旺。在這些企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一批中小民營企業也對地方財政增長作出了貢獻。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市區財源建設總的來說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首先,與周邊先進地區比,我市市區的大企業、大集團規模還不夠大。2007年,我市市區納稅總額在億元以上的獨立核算工商企業9家,戶均納稅額1.79億元;揚州市區6家,戶均納稅額2.84億元;泰州市區3家,戶均納稅額6.7億元。二是財政政策和扶持資金的效應顯現還不夠充分。2005-2007年,18家大企業(集團)對地方稅收貢獻總體增勢不夠明顯。三年間,18家大企業(集團)上交地方稅收分別占當年地方稅收總額的20.43%、18.63%和17.17%,呈下降趨勢;三年年均納稅增幅為19.1%,也遠低于同期市區地方稅收平均增長水平(30%)及一般預算收入平均增長水平(31.6%)。三是區級財政在省內平均位次還有待提高。2007年,崇川、港閘、開發區一般預算收入總額在全省56個市轄區的平均位次為第19位,落后于六縣(市)在全省52個縣(市)中的平均位次(第17位)。
二、明確目標,完善機制,加大市區財源建設工作的推進力度
財源建設的落腳點是增加地方財源,壯大地方經濟。要不斷探求財源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點,繼續依托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建設,扶優扶強骨干財源,加快培育新興財源,促進財源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制定和實施積極的財源建設發展目標和規劃
財源建設發展要有規劃,培育大企業要有目標和方向。要按照以“三創”促“三增”的發展思路,研究建立階梯式培育財源辦法,積極推進財源建設。
2008-2010年是我市加快實施市區財源建設工程,加速壯大市區經濟的關鍵時期。到2010年末,市區財政收入要努力實現“雙倍增”,即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實現三年翻番,期末總量分別超過280億元和120億元(其中稅收總額和地方稅收收入分別達到200億元和1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7%,力爭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蘇中領先;同時,不斷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努力實現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穩步提升,稅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比重穩步提升(由2007年的84.8%上升至86%),市區收入總量和增幅在全省市區位次前移,市區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結合市區收入計劃和企業現狀,市區財源建設要以大企業(集團)建設為重點,切實抓好一批對市區經濟起支撐作用的大企業(集團)。財政扶持企業資金向優勢產業和領域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集中,向優秀企業家集中。力爭通過3年努力,在市區形成一批年納稅總額超億元,在省內、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企業(集團)。到2010年末,市區一般預算收入120億,繳納地方稅收超500萬元企業由2007年的66家增加至100家;其中,超3000萬元大企業(集團)20家(其中超億元企業5家)。希望各區要高度重視,按照上述規劃目標,切實排列出各自的發展計劃。市發改委、經貿委、外經貿局等部門要將市區各大企業(集團)在建和擬建的大項目排出投入進度、達產達效工作推進表,逐個跟蹤,促進早投入、早見效。
(二)完善財源建設機制,進一步理順市區兩級職能
市委、市政府已經連續三年召開市區財源建設工作會議,表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區經濟發展與財源建設。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企業的政策和措施,對市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逐步理清了市、區兩級城建體制中的事權、財權。現在,市區企業稅收屬地管理后,如何進一步優化市、區兩級對企業的服務是我們要繼續抓好的。優化服務搞好了,市區經濟發展組織程度就可以實現新的提升。在市、區財力分配機制上,市要適當向區傾斜,上級財政支持企業發展的項目配套資金,全部由市級財政負擔,不再要求區級財政配套,讓區輕裝上陣,增強區級獨立作戰能力。要形成市、區四套班子領導掛鉤聯系制度,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進行貼近服務,增強企業發展和項目推進的協調指導力量,推動企業發展難題早解決、快解決。各區要進一步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打破地域界限,進行土地、人才、資金等資源整合,將財源建設工作抓實抓好。
(三)建立財源建設扶持企業動態考核激勵機制
一要建立優勝劣汰的培育動態機制。首先,根據經濟增長總體水平,適時調整財源建設單位扶持激勵標準。目前標準為:年度在市區范圍內上交地方稅金1000萬元以上,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工業企業(集團)及營業收入超20億元的商業企業(集團)、超5億元的交通物流企業;年度實際繳納市區地方稅收300萬元以上且地方稅收年增幅超過20%的市區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年度實際繳納市區地方稅收500萬元以上且地方稅收年增幅超過16%的已上市公司或近期擬上市企業。符合上述標準的,從次年起進入財源建設扶持激勵的培育范圍,享受財稅扶持政策。今后,這個標準要視情適當調整。其次,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考核機制。三年內上交地方稅收平均增幅在8%以下,且沒有新上重、特大項目的大企業(集團),退出大企業(集團)培育范圍;兩年內地方稅收年增幅低于20%的高新技術企業、低于16%的已上市公司或擬上市企業,也退出培育范圍。
二要加強對政府扶持企業發展各類專項資金的管理。財政資金使用要規范化、公開化,做到每類項目資金使用都有一個管理辦法。要在財政資金使用方向上體現政府的導向,注重投入產出相銜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同時,在事前引導、激勵增量方面尋找更多的辦法,把握財政政策導向和專項資金流向,將促進企業發展的政策用到根本上,提高資金使用的集聚效應。
(四)強化財源建設政策的實施和落實力度
一要進一步提高現有政策的落實程度。這幾年我們制定了如扶持大企業發展,支持擔保、金融、服務業發展,支持船舶工業、新能源發展等方面的財政政策,含金量都比較高,有些在省內、外都有一定影響,要把這些政策空間真正用足、用到位。二要研究出臺新的財政扶持企業發展政策,促進財源建設上臺階、上水平。政府出錢支持企業發展,拿“種子”資金支持科技發展,拿企業創造的財富反哺企業,讓企業發展得更好,這些都是必要的。從財政的角度來講,這是對公共財政的進一步完善。按照市政府要求,市財政局、市科技局近期又出臺了《南通市市區產學研合作專項業務經費管理實施辦法》,設立特聘顧問費、高校聯絡員補貼等補助經費,對引薦產學研項目的企業和個人實行獎勵等,進一步推進我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還出臺了《南通市區旅行社組織外地游客來通旅游獎勵試行辦法》,旨在進一步調動市區旅行社組織外地游客來通旅游的積極性,促進南通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三要提高財政政策的聚焦度,強化落實成效。財政政策資金扶持企業發展的項目要有針對性,要選擇對地方稅收增長貢獻度大、經濟和社會效應明顯的企業和項目,給政策、給扶持。
三、統一思想,形成合力,不斷提高財源建設工作組織程度
(一)不斷改善財源建設服務質量
市、區兩級政府和各部門要將經濟工作的興奮點轉移到市區企業,將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市區企業,將扶持的資金更多地投入市區企業。要以開展的“重點企業(項目)服務年”活動為契機,適應政府職能轉變,不斷改善機關工作作風。
一要建立服務企業定點定員跟蹤制度。定期深入企業調研,協調解決相關問題,明確固定相關工作人員定點服務企業,為重點企業實行“一站式”服務。二要提供“一企一策”的個性化服務。要為企業家排憂解難,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家解決自身困難與發展問題。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不一樣,對服務的要求也就不一樣,對不同企業不同階段提供不同服務,這就是水平。對企業開列需要政府部門服務的清單,各部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三要提高財政資金、政策的落實力度。要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用好科技發展資金、技術改造補助資金、現代服務業資金、循環經濟資金、民營經濟發展資金、大企業(集團)發展資金等各類市級財政扶持企業發展資金。
(二)不斷放大大企業(集團)的示范帶動作用
首先,大企業、大集團要切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市區大企業(集團)是地方財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市區目前近2萬戶納稅企業中,我們重點扶持大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目的就是希望大企業(集團)和高新技術企業加快發展,達到以點帶面、對其他企業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根據前面講的財源建設規劃,到2010年,市區繳納地方稅收超3000萬元大企業(集團)20家,其中超億元企業5家。2007年地方稅收超億元的僅有醋纖一家,再過三年,文峰、中遠川崎、中遠船務、中集,都要力爭達到這個規模;另外15家實現3000萬元以上稅收目標的企業,也要從財源建設扶持企業中產生。市區的企業和企業家,都要有趕超意識和憂患意識,樹立大思路,敢有大氣魄,敢于脫穎而出,率先崛起。
其次,要多投入,多建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企業發展最關鍵的還在于項目。沒有項目,稅收就出不來。從近兩年情況看,市區的招商和項目投入工作比不上縣(市)區,市區新投產的大項目、優質項目偏少,后續稅源較為缺乏。市區大企業(集團)要綜合利用總部資源,吸引更多的項目來通落戶。正在建設的項目要加快建設,爭取早日投產見效;已經洽談的后續項目要加快推進,加快完成項目的審批,盡早落實建設。同時,要注重優先抓好有效益、對地方財政經濟有較大支持和拉動作用的項目;注重向上爭取新能源、高科技、節能環保等優勢項目。今天的會議,特意安排了市區新上特大項目節點獎簽約儀式,政府直接對項目進行獎勵二期直接獎勵到個人(企業經營層)。我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多上大項目、優質項目,提高項目層次。
再次,要抓住機遇,高點定位,加快發展。抓住機遇很關鍵。最近溫總理在聽取江蘇沿海地區綜合發展匯報的時候說:“江蘇沿海地區已具備很好的條件,應該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江蘇沿海作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南通也是重點。“東部有些條件具備的地方,發展效果可能會更好,速度可能會更快,要考慮這些綜合效應對全國的帶動力和影響。”江蘇沿海地區區位發展優勢獨特,這個沿海應該是指包括整個南通大市在內的沿海地區。南通戰略地位重要,是我國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有很多利好的消息,包括大橋、大港。大橋通車第一天就有1.8萬輛的車流量,現在正常穩定在2萬輛車流量。這樣的大環境、大機遇,我們的大企業一定要抓住。現在中遠川崎改擴建,王子制紙項目實施,江山農化搬遷,南通中集項目推進,天生港發電公司新上機組,華能電廠三期項目繼續推進,文峰在各縣(市)的連鎖經營,都是搶抓發展機遇的表現。各部門要很好珍惜這些上大項目企業家的積極性,配合企業家的興奮點做好相應工作。除了政府支持外,企業家自身膽略、與周圍環境互動、對時代趨勢把握的敏銳度特別重要。大的企業,強勢的企業,長壽的企業,必定具備國際化、與本地互動融合的特點。市區的大企業(集團)、高新技術企業、已上市和擬上市企業,要立足自身,善抓機遇,奮力趕超,在強化自身可持續發展上下功夫,力爭出一批在長江以北掛頭牌、插紅旗、在南通有代表水平的企業。
(三)三區要推動鄉鎮(街道)爭先進位
鄉鎮、街道是市區發展的根基,是財源建設基層主體。三區要切實研究城郊經濟、街道經濟發展問題,注意不同區域的特點、發展方向,推動城郊鄉鎮和市區街道共同發展。
一要密切關注稅源發展動態。要繼續培育財源,把工作做實做細。要建立和完善現有財源和后續財源及潛在財源的企業項目財源庫,實行財源目標動態管理,密切掌握企業發展動態,做大本地稅源。二要建立完善鄉鎮(街道)稅收增長考核機制。各區要研究完善對鄉鎮(街道)經濟發展考核機制,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考核工作,促進鄉鎮(街道)發展稅源經濟,促進爭先進位。三要推動鄉鎮(街道)做好日常聯系服務工作。鄉鎮(街道)與企業最靠近,要利用有利條件,多上門服務,了解企業發展中急需政府幫助解決的相關問題及需要扶持的關鍵環節。要多向上溝通聯系,多做政府與企業的中間橋梁工作,及時掌握企業和企業家的需求和動向,切實解決好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同志們,今天的會議開出了熱情,開出了精神狀態,充分表達了政府對企業家的心意。在此,我衷心祝愿各大企業在“十一五”期間有更大的作為;祝愿各成長型企業能跨上更高的平臺,逐步進入大企業(集團)的行列;衷心祝愿各企業家,隨著企業的發展,自身取得長足發展;也衷心祝愿通過政府和企業的良好互動,把南通經濟特別是市區的經濟,發展得又好又快,繁榮興旺,使南通真正成為長三角北翼的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