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
市農機局擬訂的《關于做好2008年全市農機化工作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關于做好2008年全市農機化工作的意見
(市農業機械管理局 2007年12月)
為全面貫徹實施《江蘇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和“十一五”農機化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升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全面小康、和諧社會建設,現就做好2008年全市農機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機科技創新、組織創新、機制創新和服務創新,努力實現農機投入水平、農機裝備水平、農機作業水平、農機服務水平、農機隊伍素質的“五大提升”。
二、工作目標
2008年全市新增插秧機1200臺,實現機插秧面積90萬畝,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達到60%。新增擔架式高效植保機420臺、高性能聯合收割機200臺、秸稈還田機350臺、畜禽糞便處理機60套。園田管理機、花生剝殼機、五青作物(青蠶豆、青玉米、青花生、青毛豆、青麥仁)加工機械等特色農機具有較快發展。合作研發特色農機具1~2個。新建1~2個市級特色農機示范基地。農機化總投入達到2.7億元,全市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3%以上。培育扶持“四有”農機服務組織4個,農機化經營收入達到20億元,其中農機跨區作業收入超過3億元。全市50%的縣(市)建成“平安農機”示范縣(市),80%的鄉鎮和85%的村建成“平安農機”示范鎮和示范村,50%的農機戶成為“平安農機”示范戶。
三、工作重點
(一)加大投入力度,落實好支農惠農政策。要重點加強對農機科技攻關、試驗示范、推廣和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扶持。2008年,市級財政預算將增加農機補貼專項資金。各縣(市)也要加大農機化投入力度,擴大并明確購機補貼規模和補貼范圍,鼓勵、支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要積極開展農機污染源排放普查和農機報廢更新工作試點,加快農業機械報廢更新步伐;要將農機保險納入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解除廣大農民購機的后顧之憂;要支持農業機械服務組織以及從事農業機械服務的農民通過貸款購買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要積極落實農機場庫棚用地按農業生產用地辦理手續的政策,推動服務組織快速發展;要對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的車輛免交通行費,對從事農田作業的拖拉機等農業機械免征養路費。嚴格執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按照國家和省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按照公開、公正、及時有效的要求,做好財政補貼農機具選型工作,嚴格程序,陽光操作,強化監管,充分發揮好補貼資金的作用。
(二)積極推廣適用農機具,促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繼續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重點發展步進式插秧機,積極引導、合理新增乘座式插秧機,大力培育水稻種植機械化鄉鎮,有計劃扶持和建設水稻種植機械化縣(市),在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上求得新的突破。示范推廣油菜、玉米生產機械。積極推廣高性能聯合收割機、高效植保機、糧食低溫烘干機、精米加工機械及三麥精少量播種機,結合市級農機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在提高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上求得新的突破。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及機械化還田技術,進一步推進環保節約型農機化發展進程。重點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配套農機具,加大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推廣力度,發展大中型拖拉機。立足于秸稈還田機、秸稈撿拾打捆機等在研項目的實施,開展項目的延伸創新,逐步推進項目產業化進程。
(三)大力發展特色農機,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根據全市特色農機發展現狀,結合各縣(市)、區農業發展特點,積極配套跟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為建設高效農業提供配套支持。重點實施“一機一園(地)”工程,即2008年,每縣(市)都要重點引進、開發和試驗示范一種特色農機,建設一個農機科技示范園或特色農機示范基地。啟海地區要繼續打造現有“五青作物”機械化種植與農產品深加工、設施農業機械配套工程等品牌,爭取做大做強;如皋要以花卉機械化種植為突破口,使“中國花木盆景之都”形象建設更上一層樓;海安應以畜禽養殖機械化為突破口,兼顧蠶桑種殖機械化,以機械化配套技術支持“中國禽蛋之鄉、絲綢之鄉”的建設;如東、通州應以海洋水產品機械化養殖與深加工和稻米深加工為突破口,以秸稈還田技術支持可持續農業的發展,積極參與“魚米之鄉”建設;城郊三區應以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機械化配套為突破口,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品牌。通過發展適合各地農業生產實際的特色農機,切實改變全市特色農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促進特色農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全市農機處處有特色、縣縣有亮點。
(四)以農機跨區作業為重點,促進農機服務產業化。繼續深入實施跨區作業富民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機跨區作業組織化程度,盡早開展市場調研,鞏固現有的跨區機收市場,不斷拓展跨區作業的內容和范圍,創新完善農機跨區作業服務模式,穩步提高機手收入水平。要規范農機合作組織,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機手加快創新合作形式,提高服務質量和合作效益,進一步規范經營,打造品牌,做強實體,推進農機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進程。繼續加強農機示范推廣、教育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等公益性職能,抓好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建設,穩定鄉鎮農機管理服務人員隊伍,積極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農業機械示范推廣、培訓、技術咨詢、安全教育、信息等公益性服務。繼續加強泵站技術改造和管理,把泵站技術改造作為為農民辦實事工程。積極做好農機抗災救災物資的儲備工作,確保關鍵時候拉得出,打得響。
(五)積極開展“平安農機”創建,進一步推進農機法制化建設進程。要以學習貫徹《條例》為契機,繼續加大對《農機化促進法》、《江蘇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農機化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力度,切實增強農機系統干部職工的法治意識。深入開展農機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活動,全面推行農機政務公開,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不斷提高依法治機、依法管機水平。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的理念,將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內容和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嚴格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積極開展農機安全宣傳教育,不斷提高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努力提高農機安全監督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農機部門要加強與綜治、公安、交通、安監等部門的協調配合,經常性地開展農機安全生產檢查和專項整治活動,切實加強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及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監督管理,切實提高農機安全事故下降率、農機監管的覆蓋率、農機手的業務技能和安全知識的普及率,促進農機作業和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生產形勢好轉。要切實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完善農機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加大農機質量監管和打假工作力度,規范農機市場秩序,維護農機使用者、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合法權益。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依法加強農機維修網點管理工作,積極扶持區域性高新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農機維修服務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