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04〕48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發〔2003〕19號)、《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蘇政發〔2003〕135號)和全國、全省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和改進我市農村教育工作,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和我市跨越發展目標的實現,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認清工作形勢,確立農村教育的戰略地位
1.充分認識農村教育工作形勢。經過“十五”以來的努力,我市“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初步確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基本完成,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逐步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各類教育辦學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為基礎教育的協調健康發展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農村教育與我市跨越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地區之間、各類教育之間的發展仍不平衡,農村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入機制尚不夠完善,服務“三農”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有待加強等,制約了農村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2.牢固確立農村教育戰略地位。我市是農村人口大市,要實現跨越發展的奮斗目標,必須更加注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農村教育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加強和改進農村教育工作,將有效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化農村人口壓力為人口資源優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科學確定農村教育發展思路與目標。當前及今后一個階段,我市農村教育的總體思路與目標是,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跨越發展奮斗目標,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強“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實現農村教育健康協調發展,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到2007年,全市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農村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9%,青壯年非文盲鞏固率達到95%;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初中畢業升學率達90%;基本建成0-6歲學前教育體系,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95%。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統籌”,服務“三農”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村中等職教年招生3萬人以上,成人教育年培訓 100萬人次,農業從業人員年培訓率達35%。全市農村教育總體實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
二、加大經費投入,全面落實“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4.強化農村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各地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切實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做到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教師工資、在校生人均教育經費和學生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縣級政府要認真履行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職責,加強對教育發展規劃、經費安排使用、校長和教師人事等方面的統籌管理。要依法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全額納入預算,確保及時足額到位,并依法向同級人大專題匯報,接受其監督和檢查。鄉鎮政府要積極籌措資金,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在確保義務教育投入的同時,要對農村職業教育、農民培訓、普通高中教育和幼兒教育予以必要的經費扶持。
5.完善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保障機制。各地要調整縣、鄉財政體制,將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全額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縣級財政收入要首先用于保工資發放,上級財政工資性轉移支付資金應首先轉入工資專戶,確保按國家統一規定的工資項目和標準按時足額發放中小學教職工工資,且保證不低于當地國家公務員工資水平。
6.健全農村中小學校舍維護、改造和建設保障機制。縣級政府負責農村中小學校舍維護、改造和建設,并將其納入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經費予以安排。建立校舍定期勘察、鑒定工作制度,及時發現并消除當年新增危房,確保師生安全。鄉鎮政府也要積極發揮在支持農村中小學基礎建設方面的作用。對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布局調整形成的債務,由縣、鄉政府通盤考慮解決。債權單位和個人不得因追索債務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
7.確保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開支。縣級政府要按省定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安排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證學校正常運轉。農村中小學學雜費和財政撥付的公用經費,在縣級財政結算中心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作,專款專用,全額到位。取消農村中小學零帳戶管理。強力治理教育亂收費,嚴肅查處挪用、擠占中小學經費的行為。
三、提高“兩基”成果,加快區域教育現代化進程
8.高位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各地要切實加強對“兩基”鞏固提高的規劃和部署,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薄弱學校改造,加快推進“三新一亮”工程,改善教育教學條件,提升辦學現代化水平。以行政村為單位,深入開展掃盲工作,將文化知識普及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有機結合,高水平掃除青壯年文盲。
9.加快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和幼兒教育。各地要強化對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統籌規劃,培植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優質高中、職中(職教中心)的育人作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相互融通,確保到“十五”期末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要積極發展靈活多樣的幼兒教育形式,重點建設好示范幼兒園和鄉鎮中心幼兒園,加快構建以公辦幼兒園為骨干和示范、以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發展格局。
10.著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鄉鎮和先進縣(市)、區創建。各縣(市)、區要加強統籌協調,繼續堅持以教育現代化鄉鎮創建為突破口,加大扶持、指導與督促力度,全面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建設。到2005年,全市有1至2個縣(市)、區成為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力爭到2007年,基本實現全市區域教育現代化。
11.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各地要科學制定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校校通”工程,鄉鎮中心小學、中心初中和高中要建有多媒體網絡教室,有條件的學校要建設校園網。力爭每年新增校園網學校50家。建設南通市教育信息中心,構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高端平臺,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四、堅持“三教統籌”,增強農村教育服務“三農”能力
12.不斷完善“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機制。各地要根據新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效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各類學校的綜合功能,促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有機結合,提高辦學效益。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在發揮農民培訓和科技推廣作用的同時,要為普通中小學開設勞動技術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提供師資和實習場所。農村中小學在培養學生的同時,要積極承擔農民文化技術培訓和掃盲任務,促進農村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13.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建立南通職教集團,整合職教資源,重點扶持、建設好省、市骨干示范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擴大城市職業學校面向農村招生的規模。要以就業為導向,實行多樣、開放的辦學模式,建立靈活的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積極開展進城務工、就業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培養,提升服務市場經濟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鼓勵、吸引社會力量和外資舉辦職業教育,促進職教辦學主體和投資多元化。
14.廣泛開展農村成人教育。各地要普遍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幫助他們獲得在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必需的技能和資質,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堅持培訓與市場掛鉤,鼓勵和支持“定單”培養,先培訓后輸出。探索并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用人單位出資、培訓機構減免、農民適當自理的經費分擔機制。
五、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激發事業發展活力
15.加快農村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要堅持以縣級政府為主,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要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依法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管理,推動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鼓勵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實行多種形式的對口幫扶和合作辦學,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就學工作,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16.推進農村中小學課程和教學改革。各級教育部門要認真研究和開發綜合實踐課、小學英語和信息技術課程以及高中技術類課程,在初、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教育內容,繼續開展“綠色證書”教育,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突出農村特色的新型農村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鼓勵學生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的公德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7.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縣級機構編制部門要會同教育、財政等部門,按照省定教職工編制標準和核定辦法,合理確定本縣(市)、區教職工編制,并根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生源變化和學校布局調整等情況,定期調整,動態管理。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變相占用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已經占用的要限期徹底清理。
18.推行教師聘任制和校長選任制。要全面實施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做到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科學考核、合同管理。抓好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探索建立教師資格定期考核考試制度。嚴格掌握校長任職條件,推行校長聘任制和任期制,選拔任用校長實行公開選拔、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加強校長任期考評,對考核不合格或嚴重失職、瀆職者,要及時予以解聘或撤職。
19.制定鼓勵和吸引教師到農村任教政策。各地要建立城鎮中小學教師到鄉村任教服務期制度和縣域內城鄉學校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對交流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的教師給予適當補貼。采取激勵措施,對在鄉村任教一年以上的城鎮中小學教師,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高級職稱,適當提高鄉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吸引更多教師到農村從教。
20.加強農村教師和校長培訓。各級教育部門要以校本培訓為主體,以鄉鎮為單位,以借用“外腦”為重要形式,積極開展以新課程、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的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提升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認真抓好農村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和定期提高培訓制度,提高校長組織管理水平。
21.健全扶貧助學長效機制。市、縣兩級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資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殘疾兒童接受和完成義務教育,到2005年,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部享受“兩免一補”(免雜費、書本費,補寄宿生生活費)。進一步落實對捐資助學單位和個人稅收優惠政策,廣泛動員和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捐資助學,多渠道籌措助學資金,完善扶貧助學長效機制,促進農村教育健康發展。
六、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
22.落實農村教育工作領導責任制。各地要切實樹立全面科學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把農村教育作為事關我市跨越發展全局的重大任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確保投入到位、措施有力、責任落實。主要負責同志對農村教育要親自過問,統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突出問題。要把農村教育工作列入政府任期目標,作為政府工作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促使組織管理農村教育工作的責任逐級逐項落到實處。
23.明確農村教育工作部門職責。教育部門要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牽頭制定農村教育具體發展規劃,大力推進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和辦學效益。計劃部門要把農村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給予支持。財政部門要切實發揮公共財政的保障職能,為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力的經費支撐。農業、科技、勞動、人事等部門要結合本部門的實際,進一步支持農村教育工作,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動農村教育向前發展。
24.加強對農村教育的督導。各級政府教育督導部門要充分履行督政、督學職能,建立縣、鄉人民政府教育責任督導評估機制,重點督查“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落實情況以及“兩基”鞏固提高情況。健全農村學校綜合督導評估制度,繼續開展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先進鄉鎮和模范學校評估驗收,保障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目標的實現。
25.營造有益于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社會氛圍。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國家、省和市關于農村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宣傳農村教育工作的先進典型,宣傳農村優秀教師的先進模范事跡,動員和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通過各種方式支持農村教育的發展。市政府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農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予以表彰獎勵,推動尊師重教和支持農村教育良好氛圍的形成。
二○○四年五月十四日